分享

现在是打一剂“心理疫苗”的时候:一位心理咨询师写给大众的信

 一杯咖啡心理 2022-03-14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这几天,春暖花开,很多地方的景色都从隆冬时节的干枯,变得绚丽多彩。然而,人们似乎没有这样的心情去欣赏大好时光了。

这一段时间以来,奥密克戎引发的这一轮国内疫情,打乱了很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地方的街上没有行人的行走,只有外送员辛苦忙碌的奔波,大家又再次进入“静默模式”。

我知道,有很多人产生了2020年武汉疫情大爆发时候的恐惧感,在惴惴不安中居家隔离,也在惴惴不安中,似乎冒着很大的风险上班。

在这样的特殊时刻,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想和大家聊聊,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支持和帮助:

我们都知道应对疫情需要注射疫苗,其实应对这样大规模的疫情,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心态调节,在这个时候,我们也需要给自己打一针“心理疫苗”。

这一针“心理疫苗”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一、除了疫情本身,我们还有另一个“敌人”

首先,理解现在的心情,包括会有恐慌、无助,不要指责自己,也不要指责他人的脆弱,有这样的情绪是正常的。

最近这段时间,如果你发现你或者身边的人情绪可能都会有一些易怒,对待别人可能也没有那么友善,这当然令人不悦,但是这也是正常的表现。

2020年开始,这场疫情已经到了第3个年头,这么漫长的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记住了很多令人恐惧、悲伤的时刻和名字,大家已经身心疲累。在这样的状态下,实际上很多人都有集体性创伤回忆

我们很多人的脑海中应该都还记得武汉当初爆发疫情,每天几万人不断刷新的数字,身处在武汉疫情“震中”的那些悲伤,如一些家庭到后来全部去世或者只独活一人,如医务工作者得不到保护,也不得不在一线救治病人,最后丧失性命,如一些人都还没来得及送到医院就不幸离去……

这些时刻,充满了悲伤和恐惧的气氛,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回忆,深入人们的脑海。当类似的时刻到来,记忆会从过去提取出来,依然鲜活,依然对人类具有震慑力。

当然,还不止国内。在世界各地爆发的疫情,有些是惊人的数字,有些是令人震撼的场景,比如有些地方连火化都来不及火化,这些也会整合到我们的记忆中。

即便没有真的身处其中,这些片段也会导致我们对疫情有一种本能的恐惧、焦虑。

这就是创伤。

这种创伤,会以我们的恐惧、慌乱、焦虑、暴怒来表达,因此这些情感都是非常正常的,请不要自责,也不要嘲笑他人。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程在自媒体的报道下,完整地经历一场漫长的疫情,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想,绝大多数人恐怕都有一点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

除了疫情本身,这也是我们的另一个“敌人”,也需要面对。而且,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才是自己正在面临的“敌人”。

应对这个敌人,你需要的是打一针“心理疫苗”。

该怎么处理和应对这种情况?

二、更需要记住的是以下现实

值得宽慰的是,这些过去的集体记忆,不太可能再重新浮现了。

我们更需要记住的是以下现实:

2020年爆发疫情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人对于未知的东西会有本能的恐慌,也会在这个恐慌之下手足无措,因此那个时候的混乱和惊人数字,有这个大背景在。

而现在,疫情已经经过了三年,我们对它的了解不说非常充分,但比2020年已经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目前,我们对其的机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也有一套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医治手段,社会管理模式。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年取得的成果,这是2020年的时候不具备的。

事实上,人类在面对大的疫情爆发的时候,都没有忘记这些。

2020年我们面对这样一场未知的风险的时候,我们也借取了2003年抵抗SARS,以及更早一些时候,中国从古至今以及全人类过去应对疫情的办法,比如中医等医学手段,来处理问题。

这种“已知”感,非常重要,对于创伤中的人来说,记得这一点尤其重要。

另外,现在这个疾病也没有我们记忆中的那么强了。在2020年的时候,新冠很容易变成重症,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年轻生命的死亡,这些场景触目惊心,而且会成为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对新冠的基本认识。

然而,总体来说,现在的病毒毒性已经减弱了很多,这也是它能够轻而易举、大规模再次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所有的疫病都遵循这样的规律:

病毒越重,越不容易传播,病毒越轻,越容易传播。这就是为什么流行性感冒比较容易传播的原因。

事实上,国外的大规模流行,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数据,以及我们应对这一毒株时的经验和教训。

目前,在世界上有些国家奥密克戎的死亡率已经跟流感差不多,如英国、新加坡、越南等,这些都有据可查。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很正常的创伤后反应。但是如果你能够认识到,这就是个“井绳”,并不是当初的“蛇”,你的恐慌感,是不是会下降一些呢?

虽然我们也需要重视,但是真的不必进入到那种一得病就感觉自己好像面临生死边缘的恐慌了。

另外,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希望大家注意,千万不要被那些夸大其词以赚取流量为目的的自媒体误导,越是在大众情绪不稳的时刻,越是谣言滋长的时刻,不给它们眼神就是最好的回应。

此刻,你真正需要的是外界资讯,是官方权威信息,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科学家发布的信息,是经过交叉比对验证过的信息,是能给你现实而非虚妄的信息。

处于创伤应激状态,一个人往往会不自觉地进入现在与过去历史的连接之中,本能地担心“昨日重现”。而要去除这种创伤反应的办法,就是增强自己的现实感,不谈古,只专注于现在

我也呼吁,权威媒体在此刻一定要多讲现实,不要人为粉饰,也不要夸大联想,同时也多多共情大家会有的恐慌,创伤不是道理层面能够被说服的,需要的是每个人恢复理智的能力。

三、除了增强现实感,在这个时刻之下,你还可以做些什么?

一是保障基本的安全。

基本安全包括基本的防护,还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特别是隔离居家的生活,生活保障是第一位的,生活如常,心情就相对比较平稳。过去某些地方发生连菜都吃不上等问题,那就比较糟糕,无疑会增强对创伤的重现,悲观地预测未来。

所以有关部门,有关社区,包括自己,都要为生活保障多做准备,多想办法,让自己的基本保障无忧,能吃好、能睡好,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有掌控感的生活。

很多人好不容易平静下来的生活状态又再次被打破:

有的人不能上班,有的企业不能开门,有些考试不能参加,有些计划没办法安排,这肯定是让人沮丧的,再叠加上对创伤的记忆,情绪肯定会更糟糕。

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不断地“刷刷刷”手机,特别是看一些可能让你内心不悦的信息。你需要做的是,马上开始,继续你原本的生活节奏:

原本手头上想做的事情,也同样能够做事情,就照常去做。

每天该什么时候醒,就什么时候醒,千万不要睡懒觉,不要把生活的节律给打破。

每天该做的事,一定要有计划性,按部就班地完成就好,不要因为突发疫情,让自己沉浸于信息的垃圾堆中。

我目前也在居家状态,但依然在按原计划安排每周要做的心理咨询,要安排的心理助人课程和咨询师成长课程。不方便线下的,也做好沟通,能改成线上就线上。

还有空余时间,也要给自己找点别的事情做一做,比如读一点深度的书,正好过年之前有些朋友送了一些书,还没拆封,正好这段时间可以拿来读读。而去年还攒了一些好电影、电视剧,之前可能比较忙也没时间欣赏,现在终于得闲可以看完。

如果你的小区里还能转一转,你也可以去更好地认识一下你的小区。我今天就去转了一圈,发现小区里几株刚开的樱花。平时比较忙,也真的没有留意还有这么美的风景,就在自己的身边。

这些都是自己能够获得掌控感的东西,这些内容越多,你就越能从不确定的状态下,获得更多内心的安宁。

三是,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陷入网络上相互攻击的骂战中,更加需要的是对别人的关心和关爱。

这是人们的集体脆弱时刻,也同样应该是人们集体光辉展现时刻。

去关心一下你身边可能都不认识的邻居,看看他现在有什么样的需要,是不是缺菜少肉,亦或者过去不会烧菜烧饭,现在又叫不到外卖,已经饿着了。

去问问,你身边被隔离在家的亲戚、朋友、同事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没有被抛弃,还是有人关心着他们。

当然,你可能自己也受到一些影响,但这又什么关系呢?

在与大家进行链接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自己其实没那么脆弱,你也是很有力量的。

四、我还想对一些特殊群体说几句

首先是老年人。

这一波奥密克戎受到最大冲击的是老年人。

老年人会非常担心自己,万一得了这个病,很有可能会不治。老人的孩子可能也有这样的恐惧。有这种恐惧,也是很正常的反应,并不是杞人忧天,谁都不想万一发生在自己身上。

不过我想说,老年人当下首先要做的是,绝不是无止境的担忧,而是努力保障你现在的身心健康,千万不要被恐惧打败。

大的疫情爆发,真的为老年群体着想,就需要一不让疫情扩散,二不让老年人因为过度关注疫情,而影响了别的病情,要知道大量的高龄老人,本身也需要正常的医疗服务,如果得不到保障,这同样也是致命的。因此,不能顾此失彼,两碗水都要端平,这样才能真正顾及老年人的权益。

任何关心老年人权益的人,都一定要记取这一点:我们既不能让老年人因奥密克戎大量死亡,也不能因为过分关注疫情,忽视老年人其他疾病的救治问题,更不能导致大量老年人因其他疾病失去生命。

当然,首先希望老年人自己能够理解这一点,并为此做好准备,调节好心情,锻炼好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

其次是20多岁及以下的年轻人。

现在不少20多岁及以下的年轻人都非常焦虑,因为本来青春年华就没几年,疫情却占据了三年,据说有些地方上网课就上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这种焦虑的背后有强烈的人生丧失感,而这种情绪是正常的,也是应该被理解的。

但同时,不能就此坐以待毙。

一个人既要接受现实和大历史的无奈,同时也要让自己不去虚度年华。

你要比较的,不是跟自己过去幻想的生活比,而是跟自己身边的人比,看看谁在这个状态下能够定得下来,能够让自己的生活不虚度。

事实上,疫情下要不虚度自己的生活,依然有很多事可以做。

历史上有很多知名人士就是利用了疫情期间的空窗期,做出了很多的成就。

1830年,俄罗斯爆发疫情,普希金就是利用疫情爆发的三个月,创作了大量作品,比如他的知名作品《叶普盖尼·奥涅金》,被后人成为“波尔金诺之秋”。

更早一些,1665年,英国伦敦爆发疫情,牛顿被迫从牛津返回家乡。在家乡躲避疫情的2年,他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光的分解,确立了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思想。

举这些例子,当然不是对大家要求那么高,而是不妨转给思维,与其哀叹自己被蹉跎的人生。不妨现在着手去做一点力所能及能做的事,让自己回忆这段过往的时候还能留下一些东西。

再次,是在抗疫一线工作的人

这是最值得同情、最值得关心的一群人。抗疫已经进入到第3年了,我们还有休息的时刻,但他们可以说是不眠不休的,一直在一线做重复劳动。他们每天见到的这些场景,会有多大的内心冲击,是一般人不可想象的。当疫情再起,似乎之前做的努力又需要重新来一遍,这种无力感也会更加强烈。

但是,我也想提醒你们,你们是人群中更有能量的人,所以才会在这个时刻占据这个位置,而这么些年你们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处理问题,这些都不会真的白费,也会被懂得珍惜你们的人珍惜和铭记。

另外,别忘了,你们永远不是孤独的守望者,你们的背后也有我们。请你考虑一下,怎样让更多人用起来,调动起来,抗疫不是你一个人的事,多让大家参与讨论,参与谋划,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社区里面,能不能一栋楼安排一个负责人,或者组建一个团队,来协调处理一些事情呢?我想很多人与其干等着,还是很想参与做点事,也会更有安定感的。

最后,是在网上陷入各种争论的人

巨大的社会性冲击事件,如疫情,很容易卷起一个人的情绪,爆发各种人际冲突,这其实也是社会心理应激的结果,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在表达、抒发自己的苦闷以及其他难以名状的情绪。

有智慧的管理者,不必上升这种争论的具体内容,实际上这种争论大多数是情绪化的,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更需要理解的是这些情绪背后的恐惧,以及渴望被看到,不想被抛下的恐慌。

对参与者来说,也要知道,这种抒发,其实只会起到副作用,并不会真的让自己好过。你需要做的是放下争论,如果真的要进行优劣比较,那么现在该比的是:

谁在现在的状态下能过得更好,谁能尽量减少疫情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

谁做到,谁就是“决赛圈”中的获胜者。

希望大家打了这完这一针“心理疫苗”之后,状态好些了,增强了一些克服疫情的信心和坚定。

当然,相信这一场疫情终究会早日过去,而我们的青春不会辜负。

大家一起迈入美好的春天!

END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
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心理信息共享”、“自我成长”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用写作治愈心灵创伤:不是为抹掉过去,而是穿越前行而不被摧毁
“我的世界每天都平静的崩溃” | 重度抑郁的8个亚型指标
当人们对手机产生了依恋:你为什么总是忍不住地想看手机?
上海老师被领导掌掴后自杀:你可以善良,但要保持必要的反击能力
《一闪一闪亮星星》:不能让“张万森”的名字在朋友圈继续沉默
你以为的“仁慈”,只会让我更难过 | 请不要分手也“拖延症晚期”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上海本地版】我想找个人聊聊: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理咨询
上海等地疫情期间心理互助社群建立,邀请你加入,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夫妻伴侣治疗短程系统学习,公益价,帮你做好一个夫妻伴侣治疗师
职业生涯咨询实战技能培训班,公益价,可选线上or线下参与!
2022心理研修八周正念训练营:焦虑抑郁的自我疗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