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表演专业为什么这么惨?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3-14

前两天看了音乐周报的文章这些高校为什么撤销音乐表演专业?| 争鸣,加上上周两会上,廖昌永先生和叶小纲先生关于音乐人才培养的一些意见,音乐专业又火了一把。

作为一个学音乐的,并且教音乐的,咱们今天说说为什么音乐表演专业现在这么惨。

音乐表演专业是音乐与舞蹈学这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也是绝大多数专业院系中一定会有的这么一个专业。这个专业由于就业问题,在教育部亮了7年红灯了,当然,这个专业即使再惨也轻易不会被人裁掉,因为这个专业是唯一一个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的专业,一旦这个专业掉了,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培养专门音乐人才的专业了,我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在专业性上与音乐表演专业差距比较大,也就是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无法从事音乐表演类的工作的。这个我当年上学的时候就是如此,现在依然还是如此。

现在我国有十一大音乐学院,看着好像不少,但是,事实上太少了,我们14亿人口,才十一家音乐学院,德国8000多万人口有20多家国立音乐学院,所以单独考音乐学院的教育是满足不了咱们国家对音乐表演人才需求的,这也是各综合类大学还能办音乐表演专业的前提。但是,目前来看,这个专业实在是太水了,情况真是太糟糕了,一方面培养的人才毕业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全国各大院团年年都在招聘还招不到多少人。这种供需关系出现此种十分魔幻的场景在全国其他各专业都是不多见的。那么为什么音乐表演专业的情况现在这么糟糕,就业也这么糟糕呢?今天就从根到梢好好说一下。

首先音乐表演在难度上是比较高的专业。无论是指挥,还是器乐演奏,还是声乐演唱,如果想要达到表演级别,那必须走精英路线的且大多需要从小培养。所以音乐表演这个专业本身就和普及性无关。普及教育顶多能发现一些学生有这方面的才能,但是专业培养依靠普及型的教育是完全行不通的。这个专业就必须走精英路线而且从小培养就必须走精英路线。但是我们现行的招生制度就决定了我们没法走精英路线。因为我们招生是以招生计划的形式从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再到学校这么划拨下来的,也就是说,计划招多少,就必须招多少,而学校也只能根据情况,按照计划招生。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如果走精英路线,那么就必须要好的,但是没有好的怎么办,矬子里面拔大个的,但是这种拔法就等于把很多并不适合做这个专业的人拔进这个专业了。

很多人可能问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每个学校招生计划是有数的,如果今年招不满,明年可能就要被减少,没有哪个学校愿意被人削减招生,因为万一明年好的学生多,那不就是只能干看着了么?所以,只能矬子里面往上拔。被拔出来的学生本身水平就不够,那么进了学校就不可能适应学校高强度的学习和训练。我记得我当年考柏林艺术大学指挥专业的时候,没考过的时候,学校的信里就有一句话:我们认为您无法按时完成学业。当时我很不服气,觉得你们凭啥这么说我。但是后来当我真的考进去上学的时候,我才真的意识到,当年的我真的是不行,不可能跟得上。无论是基本的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全方位的差距,还是对于专业上的认识都决定了一个学生能否正常的完成学业。可能很多人说,为啥他们还都毕业了。在我们国家,大学毕业还是很容易的,除非什么都不学,科科都挂,否则一般不会被开除的。所以在一个宽进宽处的基本形态下,这个专业在整体的能力上就会又有一些缩水。如果在招生源头上,没法严格的把握,那么就更是雪上加霜。我在德国上学的时候,无论是哪个专业,如果今年没有足够好的学生,可以不招。很多学校两季招生,也有些专业会两季都不招。就像指挥专业,我读本科的时候,我们专业曾经最多三个学期的入学考试都没有进过新学生,因为确实学生质量不够好。而且在德国有些学生是不能正常按时毕业的,或者干脆被清退的。所以,音乐表演的这个专业,从学生源头来看,就把控不住整个专业的质量。因为无法控制住不够专业能力的学生进入专业领域,而且现在改革,除了那几家专业院校以外,大家都采用统考成绩。从公平性上,这样做是很好的,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是有一定问题的,我也做过统考评委,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下死手给学生打不及格的,一些可能很差很差的学生,最后可能也能得70多分,但是,在招生过程中,由于招生和报名对上了才可能录取,那么很可能一个专业很差的学生也会被学校在这个专业录取。因为从分数上,他可能达到最低的底线了,但是这个底线太低了,低到他根本无法完成学业的程度。

再从学生自身来看。培养一个合格的音乐表演学生成本极高。从小就学专业,国家是不给一分钱的,都要靠家庭投资。上了大学学费也是所有专业中最高的,虽然比起实际的花销来看,这个学费并不贵,但是在普通家庭来看,依然不算便宜。如果想出国学习,基本上全靠自费,价格也是很夸张的。也就是说,例如培养出一个好的小提琴演奏者没有个一两百万的投入是培养不出来的,然而这个演奏者能做什么呢?无非就是进乐团、搞演奏和搞教育。搞演奏这个事情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太现实,就不说了,进乐团,即使好乐团一个月1-2万的收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再担负比如当地的高房价,基本上不剩啥了。至于搞教育,如果没有博士学历,进大学做专业老师基本免谈,拉得好都没有用。自己干个琴行?你觉得自己的课值1000块,但是不好意思,家长最多愿意出100,现在就是这么个现实。

如果考虑回报,学音乐表演是地地道道的赔钱货,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想把花在自己身上的钱赚回来,基本上是不用想了。在这个情况下,除非家里是干这个的(学习成本低很多),或者是家里不差钱的,基本上没有谁愿意拼命读这个专业了。那么从学校的教育情况来看,其实问题也是很多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学的教育脱离实际。我们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都是拿前苏联的体系。这么多年还是前苏联的体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这些年一点新意都没有。我这里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但是无论从西洋音乐的角度来看,还是我们民族音乐的角度来看, 都要求我们了解我们需要培养哪些人才,这些人该去干什么,他们怎么样才能承担这些工作。现在各高校搞培养方案都是些花架子,概念唱得挺高,但是实际上呢?都是一团烂摊子。就像很多人讲,大学的音乐专业培养不出什么人,所以要有自己的特色。所谓搞特色,说白了就是玩点概念自己骗自己。因为硬实力拼不过别人,就只能想办法玩点所谓的“特色”,问题是只玩出“特色”了,那还是音乐表演专业吗?难道让自己的学生跟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比表演,跟其他院校音乐表演学生比教学能力这就叫“特色”?发展就是要实实在在看这个专业需要什么。难道让我们的学生去国外考音乐表演专业的时候,让他们跟那边的教授说自己演奏不太行,但是我文笔特别好会写论文?那么教授肯定告诉他:那你别学演奏,去学音乐学吧。这种培养思路,其实就是自欺欺人误人子弟,对这个专业本身的前途也是不负责任的。

我们现行的前苏联教学体系对于俄罗斯人来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家有那个底蕴。就像我们所有的专业要期中期末考试一样,在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学院肯定没问题,人家恨不得到了考试的时候能拿出一堆曲子让你挑着听,但是我们地方上大学的音乐学院行吗?肯定不行。这种期中期末考试的制度就是让学生不停地在应试,对付,压根没质量可言。对我来说,一个学生,如果从来没有在任何一首作品演奏或演唱达到90分的程度,那么他永远都不可能是90分的学生。因为没有第一次就永远不会有第二次。学生需要开始的时候把作品磨得尽善尽美,让他们清楚一个完成到90分的作品应该达到什么境界,但是达到这种境界可能需要他们用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去打磨好一首作品,按照现行的制度,这种事根本就办不到。因为不考试不行呀,没法给成绩,没法算学分,也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按照大纲的要求,很多学生就永远达不到一个高质量完成音乐的水平。再就是把四大件拆开学。无论是和声、复调还是作品分析,这三样东西中,起码和声和复调不应该拆开学的,因为他们本身就都是创作的基本技法,配器就不说了,因为很多学校根本不开配器课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些课程授课的时候,全部都是按照写作的形式在教学,但是很多音乐表演的学生根本就不怎么需要写作的能力。当然,我个人是希望学生能写的,但是,他们做不到。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了这些东西根本不知道怎么把它们变成自己演奏演唱中的生产力,那么这东西就等于白学了,很多学生在演奏中连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之间的色彩对比自己都做不到,那么这样的学生还谈什么音乐表演呢?完全没有目的的教学,在我们大学中比比皆是。大家都说这东西重要,但是谁都不知道重要在哪里,该怎么用。一问和声都学了,一问啥都不知道,不光是学生,某些大咖看了人家写的和声题都错得稀里哗啦的,那普通学生就更惨了。特别是很多学校都用斯波索宾那本和声学教程,然后就只学到一级关系调,很多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增六和弦、带变音的属和弦、带变音的下属和弦以及那不勒斯六和弦,全都在一级关系调这章之后,那么学生学到的和声学课程中连基本和弦概念都还没有学全,敢问他们看到那个和弦的时候怎么可能知道这些和弦是什么呢?从师资的角度讲,无论哪个学校,在国外学过的教师都不占主体,而且去的国家也是五花八门的。西洋乐,我个人认为还是需要在国外好好的学几年的。这不是崇洋媚外,因为音乐本身也是种文化,想要弄通了,得在那个文化中呆上个5-8年。而且世界一流的水平,真的不是坐在家里,看网络视频就能看出来差距的。就像我们都知道挨打很疼,但是那个蘸了盐水的鞭子没抽到身上是绝对想象不到那有多疼。在音乐上也是如此。很多人连语言都没弄利索就回国了,那就不可能真的学到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回来的老师也都不成体系,想要在一个教学单位中,让每个专业都有一部分从同一个国家回来的情况太难做到了,这就导致这些老师的能力很难发挥出来。

音乐表演这个专业和所有其他专业一样,都是讲究体系配套的,一个体系,通过多少年的教学和摸索配套出来的一套教学思路。而我们现在基本上就没有思路。我们很多老师(也包括我本人)自己在学生时代就学得不成体系,不是他自己想不成体系,是他根本也学不成体系,因为他们学习中就没有老师给他们捋顺过他需要什么能力,因为授课的老师很多,所有的老师基本上就是自己会什么就教什么。从我们全国来看,也没有一个关于音乐表演专业的总体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这是一件特别特别特别坑的事情。很多人讲,艺术就没有标准,那么就有人问了,那咱们考试的分数都咋来的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没有一个标准,就造成了很多很现实的麻烦。这个麻烦是什么呢?就是在外行领导内行的时候,没有标准,往好了说,就是外行管理者很难把握住专业发展的重点,往坏了说,他们想怎么欺负音乐表演就怎么欺负,因为你自己都拿不出标准,那么你让外行能说出什么呢?外行会觉得你说啥都是骗他。或者说觉得你根本就是个骗子。就因为拿不出什么合适的标准,或者标准很不明确,那么学科评估的时候,我反正觉得特别的搞笑。实话讲,学了这么多年的音乐,一到了学科评估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学了一个假音乐,上了一个假学,做了一份假工作。评价一个学校音乐专业发展的好坏,要看老师里面有多少博士,有多少论文,有多少科研项目,至于论文和项目和音乐有关与否甚至都没太所谓。老师评职称也看论文,只要能有C刊,你会不会拉琴,会不会指挥,会不会唱歌都可以评教授副教授,相反,你就算有郎朗的演奏水平,没有论文,你就老老实实的在讲师的位置上蹲着吧。好不容易有个跟专业有关的吧,看看学生和老师获奖。咱们现在承认的比赛又少得可怜,比如以前的青歌赛,不办很多年了。要不就是金钟奖,这种全国的奖项作为评判标准的结果那就是大多数学校拿不出什么很合适的奖项来证明自己的办学水平,而且学生也没什么可以锻炼的机会。至于35岁以上年富力强的老师们更是没啥比赛可以参加的。看看学科评估的表格,我个人还是觉得躺平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有论文发不出去,或是带学生演音乐会的这些苦恼真的是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我来说,带着我们的学生开音乐会,我常戏称跟志愿军抗美援朝难度差不多。带着一批水平乱七八糟的学生演奏交响乐经典作品,还想能听,真的不比当年志愿军前辈们打赢美国兵容易,好歹志愿军前辈们还有士气有勇气有不服输不怕死的精神,前辈们再苦起码还有把枪,而我面对的学生有些连最基本的技术都没有,还有一些很直白的对我讲:老师我就是来混文凭的,以后不打算干这个。他们既没有对音乐的热爱,也没有学好音乐的热情,甚至会背地里嘲笑老师的热情,觉得老师是神经病。这里面的辛酸,外行肯定是想象不到的,可是无论怎么难,最后演出都不能算作学术成果,只有论文才算学术,实话讲,我是不知道什么叫学术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躺平都是轻的。我一个无比热爱音乐的人现在都懒得在学校搞音乐会,因为累的要死,除了疲劳、生很多的气最后连根毛线都得不到。而且这种音乐会顶多可以锻炼学生,对我来说一点职业上的成就感和享受都没有。

音乐表演专业说白了,学的是手艺。所以很多人认为它应该算职业教育。但是,这个手艺和理发、开挖掘机还是有区别的,因为这个手艺还有很大的文化属性。也就是说,这个手艺不是一个单纯的手艺,虽然可能大多数都是匠人水平的,但是这个手艺到了极致是一种文化,即使是匠人的水平,这里面依然可以渗透出文化或者说人类的精神。但是音乐表演同时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专业,它是一个花钱的专业,在大学里面,特别是理工科大学,工科都是赚钱的专业,一个工科教授一年的科研进款恐怕比我们艺术学院几年的经费都高。音乐表演是一个非常昂贵的专业,昂贵的乐器,昂贵的服装,昂贵的音乐厅(虽然我们学校连音乐厅都没有),但是除了精神上的贡献以外,这个专业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所以按照某些人的思路,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赔钱专业。所以,除非学校的领导有那个人文情怀,否则没谁愿意为这个专业投资。所以音乐表演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穷得叮当响的专业。因为很多专业单独依靠科研就足够自己开销了,但是音乐,既没有国家的科研需求,也没有学校的科研需求,别说国家艺术基金,那点东西真的不够做什么的,弄个项目最后不自己赔钱就不错了,完全依靠学校投入,那真心的是不够干什么的。

所以,音乐表演这个专业既没有什么行业前途,也没有什么好的学术生态,也没有稳定且相对素质较高的生源,高等教育的框架也特别的老旧,师资方面也面临着近亲繁殖、水平下降的趋势,那么这个专业现在这个状况也就不稀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