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虎年侃龙套(文/张垣)

 百年yesuo 2022-03-15
郁氏文化

虎年侃龙套

文/张垣

壬寅老虎威风驾到,我却摆龙门阵侃龙套,岂不是狗捉老鼠一一多管闲事吗?非也!

何谓龙套?凡戏迷都通晓,这是传统戏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后巧用借代的修辞,凡穿龙套上场的演员,就称为龙套,由衣晋升为人了。传统戏中的龙套,往往无名无姓,扮的是役卒、兵士、丫环,书童、宫女、太监、门公、家将、旗牌、艄公、更夫、地保之类的小角色,而这些扮龙套的演员俗称"跑龙套"的。

"龙套"前还冠以"跑"字,由此可略见戏台上的龙套演员忙碌之一斑。瞧,元帅威风凛凛上场,套上兵字的皂衣得当肆下手。文官一摇一摆上场了,龙套又得换上大襟斜衫当肆堂旦。皇帝起驾,龙套充当太监在两厢,小姐款款上台,龙套就是忙前忙后的丫鬟,齐天大圣亮相,龙套就是抓耳挠腮的小猴,龙王兴风作浪了,龙套就是虾兵蟹将……

別小觑这不起眼的小角色,有的甚至上台轮不到开一句口,但他们或传书送柬,或搬椅移桌,或端茶倒酒,或牵马推车,或插科打诨,或吆五喝六,或前呼后拥,造成八面威风的气势,起了千军万马的作用,是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若把戏中的主角比作红花的话,那么龙套即是一片片鲜活的绿叶。

龙套虽然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是看不起龙套的,有些跑龙套的也自惭形秽,暗自嘀咕:"工资拿零头,上台跑前头,戏单没名头,想想没奔头。”这是某些龙套的活思想。记得1957年上海京剧院出国演出前,周总理接见演员后问身旁的人:是唱什么的?唱老生的吗?唱麒派还是马派?面对总理的三问,那人才支支吾吾地红着脸低声说:"我是跑龙套的。""跑龙套也是革命的需要。有时候我当主角,有时候也跑龙套的,跑龙套也是革命工作的需要嘛!"

总理真心诚意一番话,使那演员放下了跑龙套低人一等的包袱。此刻不由想起德高望重的董必武自称敲边鼓的佳话。董老虽然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生前虽居高位,但他十分谦虚,常常说:"唱京剧有一套锣鼓,多热闹啊!其中有敲大鼓的,有敲小鼓的,有板有眼,多好听!革命工作也是这样的,要有人敲大鼓,有人敲小鼓,我就是敲小鼓,敲边鼓的!"这与周总理也跑龙套的讲话是同样的道理。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当然需要叱咤风云运筹帷幄定乾坤的将帅,但也少不了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的龙套们。龙套精神,究其实乃毛主席提倡的张思德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也是毛主席题词点赞的雷锋的螺丝钉精神。有一出湖南花鼓戏电影《补锅》中的补锅匠李小聪唱的好:"革命工作是整体,好比一部大机器。喂猪的要我把锅补,补锅又靠炼铁的。钢铁工人神通广,也要吃饭和穿衣。吃饭离不开种田汉,穿衣离不开织布的。七十二行都重要,彼此相依不能离。"

是的,舞台上唱戏主角离不开龙套,生活中当官的离不开老百姓。不管什么戏,龙套不能少,不管什么时代,跑龙套的不可或缺!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