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剑戟——寅虎年,我在泉州过元宵节

 老兵原创之家 2022-03-15

▲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本图源:网络)

泉州是我的故乡,因我长年在外地工作和生活,春节也会回家与父母团聚欢度春节,假期满就匆匆离去了,很少在泉州过元宵节。而现已退休了,假期的时间已不很重要,近两年都是在泉州过了春节再过元宵节,感受泉州“两节”的独特的闽南民俗民风。俗话说:“过了元宵,年才算过完。”如此,也谈得上过一个完整的年了。

01:13

一、“滚”元宵圆,吃元宵圆

泉州与全国各地一样,元宵节吃元宵圆。从春节开始,泉州的街上的铺柜上已摆上精心制作好的元宵圆和元宵馅。泉州“海丝金凤”的元宵圆算是一家很有名气的老店了,元宵节前夕,该店前天天都有排着长队的人在等候买元宵圆。

常说“北方是'滚’元宵,南方是'包’汤圆”。此话笼统这一概括是可以的,但具体说就不妥了,南方的福建泉州元宵也是“滚”出来的。元宵圆的馅主要是花生、白糖、黑芝麻和葱花。馅料装入铁质的小模具内,用铁锤一敲压实后推出。然后将馅倒入装有糯米粉的盆子里(或滚元宵圆机盆里)滚动,让丸子馅沾粉,将见雏形的元宵圆取出沾水,再继续沾粉,如此反复十多次即可。在卖元宵圆的店铺里有的店是边加工边卖。

▲店主用圆宵机滚元宵圆

▲制作好的元宵馅

▲店面摆放待售的元宵圆

▲制作好的元宵圆

▲老牌“海丝金凤”店前排着长队等候买元宵圆

▲煮好的元宵圆(本图源:网络)

二、张灯结彩挂花灯

当你走进泉州古城鲤城,会见到各主干道、行道及树上都悬挂着一串串小红灯笼,把古城装扮得十分喜气。尤其是中山路两侧的骑楼下的连廊下悬挂造型多样的花灯,各具特色,造型新颖,富有艺术性、观赏性。据报道,这些花灯皆出自非遗传承人之手。其中“无骨灯”和“料丝灯”很吸引人眼球。“无骨灯”为泉州独创,直接用纸片连接而成,与一般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而“料丝灯”则采取镂空的做法,点亮后整体通透。

元宵节的前后,尤其在夜晚的古街中山路万盏花点亮,赏灯人流如潮。今年走在大街上还会有新发现,泉州古城30多辆公交“小白”车的两侧挂满了花灯,其中有不少花灯是市民创作的。“小白”车穿梭于大街,流光溢彩,点靓古城,就像是“流动的花灯”。

▲泮宫口悬挂着一串串小红灯笼

▲鲤城区政府大院树上悬挂着一串串小红灯笼

▲春风十里不如鲤,摄于中山路

▲文庙前花灯高挂

▲中山路骑楼下的连廊悬挂造型多样的花灯

▲小朋友在做无骨花灯

▲灯光闪亮,人头攒动

▲小朋友高兴地拿着自己做好的无骨灯,在拍照

▲卖花灯的人

▲小朋友登上“小白车”与花灯合影。

▲流动的花灯(本图源:网络)

三、民俗踩街闹元宵

2月16日下午在中山路泮宫口(金鱼巷口)幸福民俗快闪活动吸吸引了不少游人、大鼓吹、拍胸舞、火鼎公婆、骑驴探亲、大鼓凉伞等项表演为广大市民献上一场喜气味儿足、文化味浓的民俗盛宴。每支表演队伍进行定点表演,然后沿中山路往钟楼方向“行进式踩街”。

在踩街队伍中,还多了一群汉服爱好者组成的“宋福”巡游队。“宋”与“颂”“送”同音,“服”与“福”同音,寓意送去祝福。在上元佳节身着宋服,巡游古街赏灯,让我好似时空穿越,沉浸在宋元时代市民在观赏花灯的情景。身着传统服饰,回归文化传统,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让传统民族文化得到发扬与传承,是值得提倡的。

▲泉州舞狮(本图源:网络)

▲大鼓吹(本图源:网络)

▲拍胸舞(本图源:网络)

▲火鼎公婆(本图源:网络)

▲骑驴探亲(本图源:网络)

▲大鼓凉伞(本图源:网络)

▲穿宋制汉服“宋福”巡游(本图源:网络)

四、天后宫乞龟祈求平安如意

乞龟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元宵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泉州和澎湖一带。龟是闽南崇敬的神物,元宵期间,泉州天后宫的民众将一袋袋大米堆成米龟。往年都是用一万多袋5斤大米垒成达5万多斤的米龟。今年因疫情影响仅堆了6800斤,规模虽小了很多,但借乞龟祈求平安如意心愿仍是一如既往。

按习俗,元宵节当天,会首先举行米龟的点睛仪式,“乞龟”活动正式开始。点过眼的米龟,睁开熟睡的双眼,为摸龟者祈福。然后民众通过从头到尾摸遍米龟各个部位,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

亲临现场你会听到广播循环播放闽南语童谣:“摸龟头,起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身,大翻身;摸龟脚,吃不干;摸到尾,吃到有头又有尾……”祈福活动结束后,会将做成“乞龟”米带回家分食,隐喻“呷(吃)平安”。

▲米龟

▲摸龟祈福

责任编辑:梦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