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其应用之广泛、功效之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道。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经常食用黄芪,可以有效防病、保持健康。《本草纲目》记载:“耆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凡是中医认为是“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比如,对于女性常见的漏尿、阴道松弛、子宫脱垂等难言之隐就可以用大剂黄芪为主药来治疗!传统中医认为,以上这些症状都源于气虚。气主升提,气虚则升提无力。当以补气升提为法,重用生黄芪,即能治愈这些症状。前贤有谓,黄芪“升举有余,偏于阳分,气虚阳虚者,宜升宜提,而阴虚火扰者宜禁。”若遇到气虚阳虚而兼阴亏者,能不能用黄芪呢?当然能。民国大医张锡纯的方法是配合知母,则“黄芪不但能补气,又能滋阴”,可治阴虚劳热诸证。两药合用犹如“天地将雨之时,必阳气温暖上升,而后阴云四合,大雨随之”。张锡纯的这个用药方法我们可以在临床上借鉴。 ● 黄芪应用很广,且口感好,效果好,又很便宜,是适合老百姓补气的佳药。对于气虚、气短,容易感冒、易出汗的朋友,经常的吃黄芪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黄芪有如此强大的功效,故中医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以及对于大病初愈的调养,和促进手术后伤口的愈合,都能用到黄芪。临床常见很多女性身材似乎没什么可挑剔的,可脸总是黄黄的,嘴唇颜色淡淡的,怕冷,手脚一年四季都是冰凉的,一个人睡一夜都暖不热被窝。对此,我常推荐她们坚持服用中医里著名的补血方剂——当归补血汤,可谓“黄脸婆”的克星。一般用量黄芪30克,当归6克,水煎服,早晚各一次,也可加适量红糖调味,怕寒严重者建议加生姜片或桂枝。文末,“孙郎中”提示大家:黄芪如果大量使用,可致有些患者腹胀,食欲减退,甚至烦躁焦虑董,方药配伍中可加少量行气药,如砂仁、木香、陈皮等。之前我有一个气虚的患者,生黄芪用了60克,他就感觉吃饭没有胃口,胸部憋胀,我让他加少量陈皮,诸不适随即消退! 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但人参是大补,作用迅猛。而黄芪相对温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被称之为“补药之长”。再者,人参和黄芪所补的气不同,人参味苦,苦入心,所以人参重点补的是心气。黄芪,气偏腥,腥入肺,黄芪重点补的是肺气。所以,心气不足,心脏弱的,要用人参来补;而肺气不足,要用黄芪来补。这一点,医者必须要搞清楚了,否则效果就很受影响。人参、黄芪二者均收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属于“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的上品草药,故向来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医圣张仲景临床重视应用人参与黄芪。以人参补养元气的不足以及脏气的虚耗,发挥其安神止悸的作用,并广泛用于健脾益气、扶助正气的治疗;以黄芪治疗卫表不固导致的诸多症状,并发挥其甘温之性,用于治疗风寒湿邪凝滞肌肤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