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结婚年龄越来越晚?

 善良的狼lxnefg 2022-03-15

今天不聊俄乌战争,聊聊婚育问题。

我在以前聊过很多次这个话题,今天从不同角度,接着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观点。

根据江苏和安徽最近发布的数据,这两个省份人口的初婚年龄,在不断推迟。总的来讲,不论男女,基本都推迟到了30岁左右。

而且,不仅江苏和安徽如此,别的省份大致也如此,或者有类似趋向。

我在网上看到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原因总结,比如房价太高、人们越来越理性之类。

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结婚年龄不断推迟,可能是当下的自由婚配制度造成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从婚配形式角度来讲,基本有两种:

一是包办婚姻,二是自由恋爱。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婚配形式,跟经济形态相比较的话,包办婚姻有点像计划经济,自由婚配有点像市场经济。

我们现在身处市场经济,基本已经比较习惯市场经济这种形态。

但事实上,市场经济这种形态,有两大弊端:

一是具有盲目性,二是具有滞后性。

所谓盲目性,是指资源在互相寻求匹配的过程中,并不会直截了当、一蹴而就、精准匹配,而是会到处乱窜,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

因为市场上大多数生产者,不一定十分精准的知道市场需求是什么,以及相对应的市场需求有多大、在哪儿。

比如,假设今年有人种大蒜挣了很多钱,则明年可能有一窝蜂的人,都跑去种大蒜。结果由于信息判断有误,资源匹配错位,严重供大于求,导致后边跟风的人,可能纷纷赔钱。

这属于市场经济的盲目性。

由这种盲目性,又会带来滞后性。

在经历资源匹配错位,供需出现失衡,投资出现亏损后,市场主体才可能后知后觉的发现,原来自己判断失误。虽然他们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相应的时间损耗已经发生,市场经济这种的滞后性弊端,已经不可避免的发生。

所以,纯粹的市场经济,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资源匹配缓慢、资源错位、资源浪费等情形。

而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这种形式,从内在逻辑上来讲,有点像市场经济。

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大家到了适婚年龄后,自己去寻找合适的对象。

但是,谈过恋爱的童鞋可能会发现,找对象似乎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因为每个人所能认识的朋友圈范围有限,你可能会发现,你所认识的朋友圈中,没有跟你合适的,但是你又不知道合适的人选,究竟在哪儿。

你相信在茫茫人海中,跟你合适的人选,肯定存在,但是你不知道TA在哪儿。

如果你比较积极,可能会到处瞎撞。

也许有时候运气好,突然碰上,然后就结婚了。但有的时候可能运气没那么好,一直没碰上,然后就一直单着。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给自由婚配形式所带来的第一个弊端。

而对于市场上通过相亲形式,来试图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盲目性弊端,有时并不一定那么有效。

因为结婚跟市场经济下的买卖不同。对于结婚而言,你需要了解对方的三观、性格、人品、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这既带有主观性,又带有隐蔽性,在两人通过相亲聊天的一两个小时内,根本不可能完全了解。

或者说,通过相亲这种形式,你能够了解到10%,就已经相当不错。

所以,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这种模式,基本无法克服“市场经济”下的盲目性问题。

而由盲目性弊端,所带来的滞后性弊端,则更为明显。

由于信息不对称且无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适婚男性或女性,只能在生活中到处瞎碰。在此期间,会产生巨大的时间损耗,也可能会因一时的资源错配,给男女双方带来很大的人身和心理痛苦。

而这种人身和心理痛苦,反过来又给男女各方,带来消极体验。这种消极体验,又减弱了“市场主体”寻求资源匹配的主观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到了一定阶段时,有些“市场主体”可能会选择躺平。

毕竟,不结婚死不了人,而如果在寻求结婚对象的过程中,总是给自己带来消极体验,并给自己带来人身和心理痛苦,则为什么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寻求结婚对象呢?

当这种消极体验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感受,大于自己通过寻求结婚匹配所能带来的快乐感受时,选择躺平基本属于逻辑必然。

所以我们看到,结婚年龄一推再推,而有部分人群,甚至干脆选择不结婚了。

以上只是“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自由婚配形式带来的后果。市场经济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即竞争。

在纯粹的市场经济模式下,竞争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但是,在婚姻恋爱模式下,如果存在竞争,则会提高婚恋成本。

假设有两个条件相当的人,同时看上了另外一个人,则由于供需关系失衡,即需求远小于供给,则被需求方的要求,将可能不断上涨。

而这个被需求方的要求,并不会按照竞争人数比例,比如上涨50%或100%,而是会一直上涨到其中一方无法承受,退出为止。

就好比当粮食出现空缺,粮食价格上涨时一样。假设市场上出现10%的粮食空缺,则粮食价格并不会只上涨10%,而是会一直上涨到剩下的10%人口无力购买粮食,完全饿死为止。

所以,一旦出现竞争,婚恋成本会出现提高。

而这种竞争,在现实中很容易出现。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圈子有限,认识的人有限,能够匹配的结婚对象有限。在这种随机搭配的交往圈中,很容易出现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

资源分布不均衡,将导致资源无法充分匹配,并导致出现竞争。

同时,由传统重男轻女思想所带来的男女人口比例失衡问题,加剧了这种竞争。

按照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的男性比女性多了大约有3400多万。

这些多出的男性,注定只能成为光棍。

而当他们加入竞争女性结婚对象的大军后,则不但不能够争取到女性结婚对象,还大大提高了男性的婚恋成本。

我觉得这是为什么有些地方的彩礼,非常高的原因所在,而且也是为什么越是穷的地方,彩礼可能越是高的原因所在。

因为底层的男性,为了争取结婚对象,会拿出所有的身家,去给付彩礼。假设他们砸锅卖铁借遍亲戚,能够拿出的彩礼数额是10万,则当地的最低彩礼标准,便变成了10万。

如果非底层男性在结婚时,连10万元彩礼都不愿拿,则女性可能会感到心里不平衡。即她可能会认为,连她们本地最穷的人,都能拿出10万,你为什么连10万都不愿拿?

你是不爱我,还是不珍惜我?

而有些非底层男性,为了彰显和当地底层男性的差距,会在10万的基础上再次加码,比如加到20万。则当地的非底层普通男性彩礼标准,将可能变成20万。

在这种彼此竞争中,彩礼标准变得越来越高。

而且,这种竞争有时会变得很残酷。

因为越是处在底层的男性,一般来讲他们的思想观念可能越是传统和落后。结婚和传宗接代对于他们来讲,是人生必须完成的一件大事,否则可能会遭到周围人的耻笑。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夺有限的女性结婚对象,他们会拼了老血不断增加彩礼金额,让当地的竞争变得惨烈。

甚至,在通过正常渠道无法竞争成功时,他们可能会铤而走险,选择从人贩子手中购买妇女。

除了竞争这个因素外,市场经济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即虚假信息的传播。

为了在市场博弈中,通过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收益,几乎每个市场主体都在包装自己。

当把场景切换到自由婚配形式中时,可能也是如此。

很多人可能会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包装自己。

比如,假设自己的综合条件大约是7分,则在对外寻觅伴侣的过程中,可能会把自己包装成8分或9分。

现实中,几乎很少有人会在跟人初次相识时,就把自己的缺点、家庭中可能存在的经济困难等,全部展现给别人。

有些内心比较善良的人,可能会在跟人初次相识时,会在内心先评估双方的匹配程度。如果觉得条件差异过大,可能自己就先坦白了。而有些人可能会故意掩饰自己,甚至制造假象,把自己打造成高富帅或白富美,去骗取对方的匹配错感。

虚假信息的存在和传播,增加了资源匹配的难度和错位可能性。

但问题是,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如果市场主体制造虚假信息,会受到法律惩罚。但是在婚恋市场上,如果“市场主体”故意制造虚假信息,法律几乎没啥惩罚。

假以时日后,就出现一些劣币驱逐良币的故事。

比如,我们可能时不时看到一些新闻,说某某人通过恋爱手段,骗到一个真正的白富美,搞到对方很多钱,实现财富跨越。

然后,“市场主体”们纷纷惊呆、愕然、羡慕。经过一段时间后,很多人纷纷效仿,最后搞的“市场氛围”乌七八糟。

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伤害后,“市场主体”们彼此开始警惕甚至敌视,结婚变得越来越难。

即便没有明显虚假信息的存在,在一个自由匹配的“市场”环境中,以较小成本获取较大收益,几乎是每个“市场主体”的基本冲动。

所以,综合条件为7分的人,可能想找综合条件为8分或9分的人,而综合条件为5分或6分的人,可能想找综合条件为7分或8分的人。

大家都在往上看,而不愿往平视的角度看。

这种人性的本能,导致成功匹配变得越来越难。而结婚年龄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晚,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匹配不甘心造成的,即7分的人想匹配8分或9分的人,但现实中8分或9分看不上7分的人,想匹配更高的人,大家彼此不愿靴子落地,直到实在累了,觉得就此算了,才可能最终匹配结束。

在我看来,这种根源性的症结,一时很难解决。

今天写的有点累了,先到此为止。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我明天接着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