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本来想写的是,我不是胆小鬼。如果是,我就不会一个人走过那么多坎坷,做出很多别人不敢做的选择。我曾为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挺身而出,我不惹事,也不怕事。我说的胆小,是责任在身的不敢大意,是任务没完成的万般不舍。突然感觉解释很费力。再次感觉,人与人之间思维的差异太大。我不喜欢被误解,但人与人之间是容易误解的。一篇文章很容易被错误解读,过度解读,何况一个人。想起,最近看完的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里面有个名词“课题分离”。用在这件事上就是:写文是我的课题,读文是阅读者的课题。我完成了自己能完成的课题,至于怎么理解,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不需要解释,也没必要解释。你只要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如果有余力,可以帮助别人。如果没有能力,也不要为难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帮助”,也是“干涉”。我们代替别人做了课题,又抱怨别人不努力,不成长,这是一种互相折磨,甚至互相残杀。很没有必要。上午去十公里外的公园走走。人很少,公园没有建好,还是一片荒凉。北方的春天,大都在文字里。如果看不见迎春和早开的野桃花,再没有一棵鼓苞的柳树,那真的感觉春天还早。背风处挖了苦菜。刚刚舒展的叶子,有着粗壮的根。去年的枯叶尚在,依稀能想象出去年的茂盛。很多时候,人不如草木。一棵苦菜冬日过后会再次萌发,很多人,却在一个冬天后,归于尘土。很多时候,我们拼命给的,却不是对方想要的。这种主观的付出,会累人累己。无奈接受不想要不需要的东西,是一种负担。如果拼命给予的成为别人的负担,那就是罪过。比如,你想要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专业,孩子的想法跟你不同。你努力说服,却跟孩子产生矛盾甚至裂痕。这种时候,应该问问自己,到底是你想要那样的学校,还是孩子想要?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学,是你觉得丢人,还是你真的担忧孩子前途?大人们很多的“操碎了心”,还是为自己考虑的多。只有两个字可以总结:自私。白天挺好,也不发烧,也没别的症状,就是不明原因地哭。哭得让人心碎。上网去查,说三岁之前,会有夜哭发生。有说因为长牙烦躁、有说因为大脑发育过程的必然、有说做梦所致……众说纷纭。看来,成长的痛真得伴随一生。只是,小时候我们用哭声表达,长大后学会了忍耐。院子外面的花开了。每年都查花的名字,每年都记不住。花类似桃花,粉色,比桃花略小,略单薄。好友说,这是山桃花,也叫桃花。他为给我拍照,翻墙爬树,拍了特写,又拍来全图。看朋友的文,有个家庭的独生女婚前生子,婚后又不幸离世。留下两个儿子跟不务正业的女婿生活。不久后,孩子父亲又意外去世,两个儿子由姥姥姥爷抚养。想起,前年另一位朋友的文,东北某地,一男子贫穷,孤儿,不容易找到老婆,生了三个孩子。日子稍微好点,三个孩子却意外死亡。夫妻俩相依为命,没想到老婆在放羊时,被羊抵倒,脑袋摔在石头上导致脑出血,送医院后住icu,昏迷不醒。男子守在病房门口,倾尽所有地等。也是在一个水滴筹链接看到,荣成一家。孩子放学路上被车撞成植物人,肇事司机逃逸。妈妈全职照顾孩子,几年没有收入。没想到孩子又查出白血病,给孩子治疗时,妈妈又查出胃癌。父亲有心脏病,干不了重活,轻活工资低,一家三口吃药都不够。世间很多不幸。我们永远不是最不幸的那个。所谓的珍惜当下拥有的,很多人嘴里说,心里却做不到。总是以为天下就自己不幸,却在自怨自艾中虚度了大好年华。在难搞的日子里笑出声来,不容易做到。做到的,都是好样的。安徽桐城有条老街,清晨,有人走过那个巷子。她跟我说,带你看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