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考上进士真的很牛?看看他们有多狂?就知道他们不是一般的牛

 江山携手 2022-03-15

唐代考上进士真的很牛么?真的很牛。

1、诗人王泠的有多狂?

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诗人王泠然登进士第,随后就写了一封《与御史高昌宇书》的信给自己的故旧——御史大夫高昌宇,信的开头就说“仆之怪君甚久矣”,意思是,我对你不爽已经很久了。

为什么呢?

王泠然和高昌宇认识的时候,高昌宇还是宋城县(河南商丘)县尉,当时王泠然因为文章写得好,屡次得到高昌宇奖掖。等到得知高昌宇升迁之后,王泠然觉得“当为风流可望,故旧不遗”。也就是高昌宇可能要提拔他。结果高昌宇数次因为公干经过宋城县时,问及故友时都没问到过王泠然。

最令王泠然伤心的是,玄宗即位之初的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他第一次参加科考,主考官就是高昌宇,结果高昌宇没有录取他。王泠然觉得自己受到了天大的委屈和屈辱,于是“一年在长安,一年在洛下,一年坐家园,去年冬十月得送,今年春三月及第”。经过三年发愤读书,终于考取了进士。

考中进士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王泠然说:“天下进士有数,自河以北,唯仆而已,光华藉甚。”今年考中的进士里面,黄河以北就我一个,感觉自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了。

那么,王泠然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要“君须稍垂後恩,雪仆前耻”,他觉得是时候要高昌宇补偿一下自己所受的耻辱了。他希望高昌宇:“意者望御史今年为仆索一妇,明年为留心一官。”他考中的时候已经是冬天了,朝廷停止了选试,而他的家又穷,兄弟和老爹靠“卖浆”也就是卖茶水和酒为生,他想让高昌宇今年先给自己说个媳妇,明年帮他物色个官职。

为啥王泠然这么狂呢?

就是因为唐代的进士非常清贵,不出意外,走向人生巅峰,拜阁入相那也只是时间问题,王泠然说了:

“傥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於君乎?”

成语“贵人多忘事”就来自于此,王泠然说,你要是贵人多忘事,没给咱安排,等我和你同朝为官的时候,你可别指望我给你好脸色。

这就是唐人,狂得要命。“狂人”王泠然其实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全唐诗》存其诗四首,《全唐文》存其文十一篇,他有“远道俱为客,他乡共在原”这样充满惆怅的思乡之诗。

王泠然虽然考中了进士,但还不能马上做官,这是因为唐代士人在通过考试后只是出身,也就是说只有做官的资格,但不能正式任命。除非经过吏部组织的铨选,否则不能做官。 由于官员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铨选还得等空缺才行。

2、在妓院等待授官

当时主管官员铨选的尚书省位于长安皇城的东边,皇城东门景风门外的崇仁坊就成为了这些“选人”的聚集地,崇仁坊南边紧邻着的则是著名的平康坊——唐代长安城妓女的聚居地。等待铨选的新进士们和平康坊多才多艺的妓女在唐代演绎出了非常多的故事。

晚唐僖宗时代的翰林学士孙棨(qǐ)撰有一卷《北里志》,记载了平康坊许多妓女的生活。唐时的妓女许多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诸妓,多能谈吐,颇有知书言话者。”

平康坊分为南曲、中曲、北曲三个部分,其中南曲和中曲多为名妓所居,环境十分优雅:

“前后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对设,小堂垂帘,茵榻帷幌之类称是。”

其中有一位居住在南曲的妓女叫颜令宾,她是一位喜欢文学的才女:

“有词句,见举人尽礼祗奉,多乞歌诗,以为留赠,五彩笺常满箱箧。”

很多来赶考的士子她都送他们礼物,希望得到他们的作品。后来颜令宾病重,写了一首诗让童子拿给新进的进士和举人们,这首诗《全唐诗》有收录:

“气余三五喘,花剩两三枝。话别一樽酒,相邀无后期。”

她告诉前来的士子们:“我不久矣,幸各制哀挽以送我。”意思是我的生命不多了,请求诸位写一些挽诗送我吧。这真是一位奇女子,唐人的不拘一格和潇洒,从一个女子身上即可见一斑。

《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唐代授官的依据有四条:

“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第一个条件居然是看“颜值”,要求身体相貌丰满伟岸;第二是言谈,言语辞令雄辩公正;第三是书写,楷书法式遒劲刚美;第四是判状,文辞条理优美通畅。

凡通过吏部考试录取的称为“入等”,非常拙劣的称为“蓝缕”,未通过吏部考选而通过三篇文章的称为“宏辞”,通过判状三条的称为“拔萃”,选中的授予官职。

3、外国人也能考进士当官

唐代进士里还有一群特殊的人,那就是来唐求学的留学生,他们作为“宾贡进士”而成为唐朝的官员,“宾贡进士”是唐代进士科试中出现的一种类别名称,特指新罗、渤海、大食、波斯等外藩举子入唐求学并应试登第者。

宾贡登第者,绝大多数都是新罗国留学生,元朝时期的高丽文人崔瀣在其《送奉使李中父还朝序》一文中称,到唐朝灭亡时为止,新罗宾贡进士人数达58人。

“宾贡进士”里著名的有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大食的李彦具等人。

和后来的科举三年一考不一样,唐代的科举和高考一样是每年一考,这种考试被称为常科。除了常科,还有一种皇帝临时举行的考试,叫制科,好比说是本来你一年可以参加一次科考,你没考上就得等来年六月,但这一年皇帝忽然下旨说,我今年比较高兴,十月咱再举行一次科考。

唐代科举考生有两个主要来源,《新唐书·选举志·上》说:

“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

这段话说明考生的一部分来自唐代的“国立大学”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等,他们被称为“生徒”;另一部分不在学馆学习,而由州县逐级进行考察,合格者随地方献给朝廷的贡品一起进京参加考试,这类考生被称为“乡贡”,即所谓“怀牒自列于州县者”,生徒和乡贡一起参加考试。

4、落第者的风流

既然是考试,就一定有落选者。晚唐著名的诗人罗隐,27岁入贡部,到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46岁,18年里一共考过10次进士,全部落榜。

他42岁时,在写给宣武节度使郑处诲的《投郑尚书启》的信中说自己:

“十五年之勤苦,永有所归。发自门阑,百生知感。”

罗隐是杭州富阳新登人,在唐代,从杭州到长安的路途是一条漫长的水上旅行,江南的才子们从杭州坐船出发,沿江南运河到京口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才可以抵达长安,差不多要3个多月。

罗隐10次的科考中,若每次都要从江南随贡举入长安,那么一生有三四年都是在赶考的路上度过,实在令人感叹。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一》中说:“落第诗,唐人极多。”检索《全唐诗》,其中诗题标明“落第”的37首,“下第”的174首,合计有211首。

晚唐诗人许浑就写有10首“下第”诗,其中一首《下第别友人杨至之》这样写道:

“花落水潺潺,十年离旧山。夜愁添白发,春泪减朱颜。 孤剑北游塞,远书东出关。逢君话心曲,一醉灞陵间。”

可谓惆怅寂寞至极。

尽管科考如此的艰难,有人仍然尽其一生在参加科举。

唐昭宗光化四年(公元901年),唐帝国的落日只剩下6年的余晖,当时复位的唐昭宗李晔举行辛酉科进士科考试,据 《登科记考》载:

光化四年及第进士二十六人,试题是“天得一以清赋”和“武德殿朝退望九衢春色”,主考官(知贡举)是诗人杜牧的三儿子礼部侍郎杜德祥。昭宗特赐曹松、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5位考生及第。曹松、王希羽已经年过七十,刘象、柯崇、郑希颜已经“耳顺”,也就是六十了,当时的人把那届科举称为“五老榜”。

其中的曹松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己亥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其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既是在讲唐末的离乱,何尝又不是在讲自己一生的遭遇?读之可谓酸鼻。

王仲荦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统计了唐代科举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3年)开始到唐亡的进士录取人数和录取率,在有科举举行的279年里,录取进士6762人,平均每次科考录取24人。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