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初一开正与贺正所谓“初一”,也就是初一是拉开年节序幕之日。所以古时称初一为“开正”日。“开正”,有的地方也叫“开春”或“接神”。“开正”的时刻每年是不一样的,过去都要根据“皇历”上的说法来定,不过大致都在初一天亮之前。“开正”的礼俗历代不一,但总的来说,都围绕着一年之始求个吉利,求得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的美意。 ![]() 古人在“开正”这天要“贺正”或“走春”。 《易卦通验》中说,汉代和六朝时人“贺正”的方式是: “正旦五更,整衣冠,于庭中爆竹,贴画鸡子或缕五色土于房上,厌不祥也”。《荆楚岁时记》中说,当时人在正月初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唐代人贺正,已有走出去的习俗,谓之“探春”。如《开元天宝遗事》中说:“都人士每至正旦午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囿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 宋元之后,初一贺正的活动就更繁琐了。 据近代人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云,北京人: “初一日各不相往来,人家多吃素饺子。据云,元旦吃素,其功用等于一年。又元旦日不准使水出门,即不泼水,不扫地,盖以为水土出门即财气出门也。又是日不准用剪刀,故往往于三十日即将剪刀藏好,恐元旦忘却也。” ![]() 北方数省并于“元旦用面作角(同饺)子。齐俗用素馅者多,省垣谓之水包子,市肆需卖者谓之扁食,亦谓之水饽饽,东府谓之帽饳”。 江南一带则是“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解疫病,谓之开门爆仗";还要烧十庙香;归必炷香于家堂司命诸神之前,曰回头香”。 浙江杭州人: “元旦日,各族设奠于祠堂,次拜家长。为椒柏之酒,以待亲戚邻里。以春饼为上供,燕列炭于堂中,谓之旺相;贴青龙于左壁,谓之行春;插芝麻于檐头,谓之节节高;签柏枝于柿饼,以大桔承之,谓之百事大吉。自此少年游冶,及时行乐,衣履翩翩,任意征逐,或弹丝吹竹,或斗九翻牌,以及舞棍踢球,唱说平话,任意所之,无论昼夜,是谓放魂。” 到了近代,“开正”、“贺正”之说已少见,一般直称为“过大年初一"。 这天,除前面一些章节介绍的活动外,还有很多其它活动,算得上是“任君为之,杂乱无章,惟求一快了”。 ![]()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北京人“正月初一日子刻后祀神”,之后,人们就可以到处求悦目开心之趣了。热闹处之一是琉璃厂之厂甸,“一日即开市,任人游览。” “每届新年,倾城仕女,香车宝马,群向此中心点而来,……无老无幼,无贵无贱……大家均可同乐。”“由是观者如堵(墙),人稠地狭,拥挤不堪……门之两侧搭有席棚,陈卖各物,以人造花卉最能销售。然较儿童玩物,尚不及百分之一也。”“儿童玩品,气球为最易销卖之物……其形圆,其色红蓝不一,飘荡空中,大有可观。偶一松手,则翻天飞天半,可望而不可及,尤增余兴。三五少年,专以放气球为乐事,购七八枚或数十枚,缠连一绳,而放诺天际。身坐肆中,兴高采烈,追众人仰望,尤乐不可支,拍掌欢呼声震数星。” 当时天津人过初一情况之盛,不亚于京城,而且别开生面。 “每届旧历新年,商民均仍其旧习,休其业,停其工……谋家室之欢聚。至于元旦,宾朋庆贺,聚众饮博。耳目所及,大都是焉。虽租界内之商户,亦多掩扉三日,以一畅其欢乐。” “元旦日,凡极繁华街衢,皆闭门歇业……娘娘宫大街,则见有红衣妇女,进香请愿,联袂于途……举凡北里乐户,均须到场,打鼓说书。而其装束又甚奇观,无论长幼,均着红花缎衫裤,至于鞋袜,亦无不红色。加以首插红花,面涂胭脂,真为一红人。” 2、初二祭财神所谓“初二”,是因为大年初二这天,基本活动仍和初一样,是大年开始的继续。不过,许多地方也有些独特的活动。 北京和北方一些地区,旧时大年初二为祭财神之日,各家要吃馄饨,大概是因馄饨形似元宝,取个吉利。俗称吃“元宝汤”,取财源如汤似水滚滚而来之意。 钱财,自古至今,乃人之所好,连孔夫子都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为没有钱财,是要过苦日子的。所以古人就非常崇拜“财神”。至于财神为谁,由于各取所好,可就乱了套了。 ![]() 据宗力、刘群著《中国民间诸神》中说:财神为“中国各阶层最普遍的信仰对象之一。然而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对于财神的认识不完全一致,所奉财神遂因时因地而异。正如《集说诠真》所说: 俗祀之财神,或祀北郊祀之回人,或称汉人赵朗,或称元人何五路,或称陈人顾希冯之五子,聚讼纷纭,各从所好,或浑称曰财神,不究伊谁。'近代又有文、武财神之说,说者以殷代忠臣比干为文财神,关帝为武财神。 又据《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 尚可于财神之旁看到天官、和合二仙、预兆幸福之龙等等(注:此财神或系青龙,以青龙为财神之风气在山东及浙江颇盛行)。平时财神常系单独表绘,坐在画之中央。倘有一女像坐在其旁时,其名称乃致为财公,而其妻乃称财母。此原型大约系另一人物,然究竟为谁,似不易确定。'可见财神种类颇多。” ![]() 《中华全国风俗志》曾写了当时北方祭财神的一些习俗,也很有趣: “正月初二日日各家祭财神。其所祭之财神,有由店铺购者有自小孩手中买下者。此类童子大半为贫苦之家,欲乘此新年机会,捞摸若干钱文,于是做成财神,向各住户串售,于门口大呼曰'送财神爷爷来了!'愿意要者,付以一两枚铜元之代价,即满意而去。若不要者,亦不能回以'不要',盖避不祥也。只答以'已有’祭时所供为鸡及活鲤鱼。又有在家中祭祀不算,必须赴彰仪门及财神庙烧香,并借元宝,惟借一枚须还十枚。” 3、初三老鼠娶新娘“初三老鼠娶新娘”之说,不仅台湾有,大陆许多地方也有这种传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个口头话,尽人皆知,而且人人这么做。原因是老鼠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说老鼠还有一点用处的话,就是广东人和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喜欢吃它的肉。因此,老鼠家族一年到头提心吊胆过日子。 据旧时民间传说,老鼠也并不是天生本来就专干坏事的,而是玉帝见人间有人糟踏粮食,不爱惜衣物,派耗子精即老鼠精下界,专门咬人衣物,糟踏粮食。人们当然一见着它就打。耗子满肚子委屈,就跑到天上告了一状,说人间对它不公平。王帝见耗子说得可怜,就降了一道旨意,允许它们在正月初三夜间可以娶妻生子,任意活动,有人敢破坏耗子的好日子,可以加倍惩罚人类。于是,代代相传,正月初三就成了老鼠活动的日子。 ![]() 据说,每年正月初三夜晚,各地的老鼠都大模大样,成群结队行动,寻找乐趣,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公耗子和母耗子举行婚礼,以便繁衍子孙。 所以,每年正月初三,人们都尽量早早熄灯上床睡觉,免得打搅了老鼠的喜事,招来更大的报复。人们为了讨好老鼠,天黑之前还要在屋里地上撒些盐、米、糕屑之类的食物,表示庆贺耗子的吉日佳期。另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说老鼠是互相妒忌的,天一黑人们熄灯上床,公鼠、母鼠成群出来,争风吃醋,胡乱咬起来,结不成亲,就会少生小耗子,少糟踏庄稼和衣物。这些说法虽都是无稽之谈,但却反映了人们对老鼠既怕又恨的心理。 不过,就实而论,人们初三很早熄灯上床睡觉,是有道理的。 因为初一和初二“开场”中都累得不可开交,初三早睡正好休息一下,缓缓劲,好迎接新的喜庆活动。 正月初三日,旧时江苏一带又称为“小年朝”。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这天人们“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意思也是怕这些动作会影响生财。 据殷登国先生近著《岁时佳节记趣》一书中讲,“正月初三又叫'小年朝’、赤狗日'。赤狗是怒之神,遇之则不吉,而*小年朝'这天例应祀祖祭神,所以古代中国人年初三大多不出门、不宴客,而只在自家家中祭祀天地神祇、祖先家神;这种风俗,安徽人也叫作*谢年’或'送年'。” ![]() 殷登国先生此论不知出于何处。不过,《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记载:“南方赤帝,赤帝熛怒之神也。"赤帝,乃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帝之一,是主南方之神。“赤狗是惯怒之神”和“赤帝怒之神”是不是一回事,就不得而知了。 但熛怒之神是可怕的,他下了界,人们不敢出门,是可以理解的。 4、诸神下界所谓“初四神落天”,就是正月初四这天,是“诸神下界”之日的意思。初四这天诸神下界之说,尚未见古籍记载,大概是源于民间传说。 据民间传说,腊月间将诸神送上天庭,好叫他们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一年来在人间的工作情况;他们在上天朝贺饮宴一番后初四这天就得回人间继续供职。不过也还有另外的说法,说是在除夕午夜之后,万神就下界,人们要恭恭敬敬“接神”。 总而言之,人们将神恭送,还得将神敬接。过去,人们接神是很郑重的,在初四下午,要先摆好供桌,供桌上陈列好牲醴、果品、酒类、菜肴,还要点烛焚香,以备诸神享用;同时要焚烧事先扎制好或画好的“神马”、“神兵”、“甲马”,目的是让他们作为诸神的乘骑和护卫,下界时既方便又威风;届时还要大放鞭炮,以表示对诸神下界的热烈欢迎。 ![]() 旧时人们为了把诸神下界说得逼真,还煞有介事地编造了一些故事。据说,有一家请神,一切仪式都很规格,但神就是不下来;这家人当然很着急,经过扶乩,才知道神嫌马不能骑,没有下界。 这家人忙一检查,才发现因印制“神马”的木版年久失修,所印神马的一只脚是断的。 用纸扎或纸印的“神马”去接诸神,这还是人们简化了的方法。 据说,秦汉之前人们接神时还得杀真马。大概是后来人觉得这么做太浪费,才改用了假的。近代,人们再也不用这一套东西迎神,而在初四这天照样上班工作或下地劳动了。 ![]() 近几年,春节假期延长,初四这天,人们更是忙于欢乐,更没人迎什么神了。这个过程,也说明了人类对神的依赖、惧怕逐渐淡漠,直至在人们观念中消失。据说,有的地方现在仍有初四迎神的习俗,老人们是受习惯的影响摆摆样子,年轻人则是看看热闹罢了。 5、初五说道多正月初五日,俗称“破五”。这天的说道可就多了。所谓“初五隔开”,代表了许多地方的习俗。“隔开”,也就是在初五之前人们只是举办各种年节活动,而从初五开始,就可以做些别的事情,一些客商也可以开始经营了。 台湾和南方沿海一些地方的习俗,过去初五是撤供的日子,从这天起,撤去初一以来所有供品,待客也不那么讲究,恢复正常生活。从除夕就休业的商店,也大都开张营业。 旧时北京一带的说道虽多,也是个“隔开”的意思。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北京一带,初五之前妇女是不许往人家串门的,“谓之忌门,去则不祥”;过了初五就可以自由活动了。 这种陋习看来很可笑,但旧时由于迷信思想束缚,妇女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当时人们在初五之前,“家家户户不煮新饭,但将年前做就食品热之。其所食不外饺子、鸡、鱼、猪、羊肉。又此五日内不食烤物,如饼之属。食余之饺子,须俟五日后,方用火烤熟食之。"就是说,从初五“隔开”,可以任意制作各种食物了。 ![]() 江苏一带另有习俗。当地人旧时认为初五是“路头神”的生日,要大加敬礼,以求吉利。《中华全国风俗志》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笔者注:俗传为“五路财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酸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蔡云《吴俞欠》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到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是日,市贾祀神,悬旌返肆,谓之开市。” ![]() 如前所述,有的地方将关帝圣君也就是关云长奉为“武财神”,要在正月五日给他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纸焚香膜拜,求这位神祇保佑,在新的一年中大发利市。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