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带您追寻“心”的世界

 伟天英 2022-03-15

王阳明心学之兴趣在于如何成己、成圣。

王阳明始终强调“心之本体”是超越名言的,而对此本体的认识,则势必依赖于主体的悟入、直觉。

文章图片1

光喻

纵观人类历史,我们能够发现,人类精神普遍表现出一种趋光的冲动。趋光冲动指的是人自觉地对光明或发光之体的强烈渴望。无论是古希腊文化、恒河文化,还是中土文化,都曾以光明借喻真理、精神等。比如基督教思想将上帝作为一种生命之光,“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福音》8:12)。

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光明或其来源——太阳有着特殊的地位。柏拉图认为,最高的理念就像是能放出最大光明的太阳一样,是最真实的存在。

王阳明与柏拉图及基督教神秘主义者类似,同样将本体比喻为遍照之光明。盖以“光”、“日”、“灯”等喻心,虽非阳明原创,然在讲明心体之明觉性格上犹具独特之意义。阳明之前,禅宗多以光喻说明心性,此或对宋明儒学有着极大的启发。如《坛经》云:“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

文章图片2

王阳明还认为,心之本体譬如日光,已是最大的善,只要去掉恶念即是呈现此善,而无需另存善念。如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阳明答复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善恶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传习录》下)能够看到,阳明以日光喻心,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禅宗的影响,此喻旨在说明心体完满自足的特质。

镜喻

中国古代思想多有镜喻之例。早在庄子那里,即有用明镜喻心的话语,如其言:“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天道》)在这里,庄子将圣人之心比作天地万物的镜子,认为圣人若能涵养虚静,则此心当如明镜般照彻内外。

王阳明之以镜喻心,则属于一种形上学的精神本体论。阳明高弟徐爱云:“心犹镜也。圣人之心如明镜。常人之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

文章图片3

王阳明以圣人之心比明镜……徐爱以明镜与格物相连,似是新义。然谓照物不在照上用功,而在磨镜上用功,即阳明格物之不在格物而在格心之意耳。”

王阳明又由此镜喻“照心”,以本心为无照无妄之寂静本体。阳明尝云:“照心非动者,以其发于本体明觉之自然,而未尝有所动也。有所动即妄矣。妄心亦照者,以其本体明觉之自然者,未尝不在于其中,但有所动耳。无所动即照矣。无妄无照,非以妄为照,以照为妄也。照心为照,妄心为妄,是犹有妄有照也。有妄有照则犹二也,无妄则息矣。

太虚之喻

儒管东溟曾指出,与程朱重视主敬的思想不同,阳明所继承的是濂溪所强调“无”的思想。

王阳明的确好言“无”,前人研究多以阳明承袭佛老思想而来。对于阳明而言,良知本体不仅是“有”,是一种道德原理,更是一种“本无”的精神。这种“本无”的精神被阳明喻之以“太虚”。阳明对弟子钱绪山说:“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

文章图片4

王阳明尝语学者曰:“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满眼便昏天黑地了。”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传习录》下)在阳明看来,良知本体是一种纯粹的灵明,容不得一点恶念或善念,而这些后天的念头也不能丝毫损害良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