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常说的“心静体松”,在这里概括为“松静”二字。所谓“松”字,其涵义是放松身心。身心放松是两层意思,一是精神放松,二是形体放松。所谓精神放松,则要求解除思想杂念和不良情绪,平和心态,达到心静。所谓形体放松,则要求全身由内及外都要放松,“不使有分毫拙力”。
精神放松有利于宁静心神,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强化意守专一,促进形体放松。
形体放松有利于疏通经络,通畅气血,改善新陈代谢功能,通利关节,增强肌肉活力等。
在拳术中, “ 松”是相对“紧”而言的,松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这就是太极拳的虚实阴阳规律。在习拳练功中,必须遵循这个规律。既要“松而不懈”,又要“紧而不僵”。松时不能松松垮垮、软弱无力,紧时也不能僵硬、紧张。软弱无力起不到练功效果,过度僵硬紧张会导致组织噐官的异常或病变。生物力学硏究表明,适当的应力刺激能够促进细胞组织生长,使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松与紧必有“度”,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至关重要。
太极拳非常强调“用意不用力”的法则,虽重在意念作用,也必须要有适度的力,但不是拙力、僵力,或多余的力、过了头的力。而是一种放松后由松柔松沉所产生的“劲力',具有弹簧劲,也称“掤劲”。这种“劲力”从技击功夫上讲,具有穿透力,可由表及里;而使用拙力僵力,无穿透力,只能及表。这就是两种力的根本区别。
身心 放松的方法:精神放松,运用意念解除紧张、急燥的情绪,抑制七情六欲(七情指喜怒悲忧思惊恐,中医称“情志病”,“情志太过病及五脏”),摒除杂念,意守心静。
形体放松,古人曰“神为帅,身为驱使。”
以神松、心静为前提,用意念命令肌肉、肌腱、关节乃至内脏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具体放松的部位及方法如下。
1、头颈松。下颏微收,舌抵上腭,颈椎自然松竖即可。
2、肩肘松。这是全身放松的关键部位,一要始终保持肩肘沉坠,勿耸肩扬肘。二要保持手臂“似屈非屈,似直非直”的状态。三要保持阴阳掌(半阴半阳即斜向约45度)的状态。
3、胸背松。首先保持“立身中正安舒”,胸要内涵,保持两肩平衡,肩背勿用力前送。
4、腰胯松。这是全身放松重中之重,“立身中正”是首要,不能挺腰挺胯,则须塌腰沉胯。
5、膝踝松。保持屈膝;上步时随转腰胯、摆腿开胯伸腿、脚面展平、脚跟先着地;退步时亦如此,只不过是脚尖先着地;起步落步“犹似猫行”。独立步时膝关应微屈。分脚、蹬脚时,脚掌勿过分用力。碾步时要移重心,用转腰旋胯带动脚掌或脚跟碾转。
6、掌指松。行拳时自然手要变掌,掌是五指自然松张,掌心内涵,五指在一个平面上,即为松,称为“虚掌”。虚掌变实掌时,五指舒展,掌心曲率变小即为紧,称为实掌。所谓“坐腕、展掌、舒指',就是变“实掌”,勿过分用力。由掌握拳,拳也有松紧(虚实)之分。掌和拳的松紧(虚实)必须把握好“度”。
7、脏腑松。要保持平和心态,防止紧张情绪。拳势呼吸要保持自然,“气以直养而无害”。
以上七松,松的是形体,主导是“心松”、“意松”,以“意松”作为栓住心猿意马的肢体,达到“心身俱松”的效果。

“静”指心静。是把思想和情绪收敛到“平静如水”、“静如山岳”的状态,此为精神放松、意念诱导的结果。行拳走架时,“静”是相对“动”而言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但“静”是“动”的前提,“动”是“静”的结果。在“静”好的作用下,“动”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由心静到意守,由意守到形动,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更是一个意念、形体、呼吸三管齐下的过程。心静需要诱导,即通过意识的运用,把没有秩序的散乱的思想活动,变成有规律的、单一的意念活动。可慨括为“意守专一”即为“静”。进而把“意守“转到动作姿势和拳势呼吸上。如此数年,就会慢慢静到不想动作而举手投足都合度(规矩)的状态,已是达到“神形合一”的高度境界。在拳术中有“动静相兼”的原则,要求做到“外动内静”在“动中求静”,动是因,静是果;做到“外静内动”在“静中求动”,静是因,动是果。(外动指形体运动,内静指心神平静,外静指形体静止,内动指内在意气运动)。练拳的目的乃是通过“静”和“动”的功法,从而改善和强化心理和生理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畅气血、疏通经络、祛病强身的目的。松与静是相辅相成的,心静促体松,体松助心静。所以心静和体松是一个整体,互为关联、互为作用。“ 松静”是练功进级的黄金阶梯,是养生的重要法宝。常言道,养身靠松,养心靠静。要松到位,静到家,松至百骸肢梢处,静到耳目不见闻。拳谚讲,“太极头条要放松,不松难得太极功。”太极功就是养生和技击功夫。放松的前提是心静。心静方能守定心神,调心练意,净化心灵;意松方能守定形松,调息练气,以气运身;形松方能调身练形,催僵化柔,畅通血脉。所以,以“松静”为基础工程的太极功夫,对于优化生命活力的功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太极名家把“松静自然”视为百功之母,练功之道。
“自”指自身,“然”指“规律”。“自然”即是自身运动的固有规律。“松静自然”,就是把形体、呼吸和意念活动按照生命运动的固有规律进行锻炼。因为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就是按照生命运动的规律和生理科学,以改善和强化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达到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尽大限度地使机体“回归自然,顺其自然”。“ 形体自然”,则要求动作规格准确规范。做到松柔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 。“ 呼吸自然”,则要求心平气和、呼吸绵绵、深细均长,勿强吸硬呼。“意念自然”,则要求意守“似守非守、绵绵若存”。意念太过会造成精神紧张、气血不活。以上自然,统称“道法自然”。太极拳的理论,对初学者而言,甚至对练拳多年的拳友,听了不理解,做了不“自然”(笔者遇到一位历经几十年的老教练对拳友们说“讲那么多理论有什么用!”笔者听了甚为堪忧)。习拳或授拳多年,不懂理法,既做不到家,又打不到位,只会花架子。笔者在广场上、公园里,惋惜的看到一些太极拳团队晨练,十几套拳剑刀扇快速打完走人,每天循环往复,这好象在各地成为一种时尚。难怪太极名家称为天天“太极操”,日日“太极舞”。如何走出这种怪圈?正是笔者写此文的目的。太极拳名家奚桂忠讲 “太极拳内涵博大精深,拳理奥妙,功夫无涯,尽你毕生精力也追求不完,研究不尽。岂能以为3个月学会一套拳就“毕业”了,岂能以为当了拳师就“到顶”了。正确的拳术道法十分严谨,来不得半点差错,否则,“差之毫厘,缪误千里”。只有入正门,学正经,“专心苦练,诚心向学”,用心感悟,数年后,一切拳法都理解了,一切“自然“都顺理成章了。梁向阳:国家武术六段位、国家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考评员。中华武术协会会员。
2022年2月25日于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