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提到我们经过思考为什么还是得出逻辑不通的答案。大致是犯了三类的思维定势,1.初级的思维定势;2.陷入两难窘境的思维定势;3.不得其门而入的思维定势。其中初级的思维定势有两种:因果倒置和满足于普通解。陷入两难窘境的思维定势包含四种分别是:依赖框架、范围适应、思考止于关键词和执着于初步假设。不得其门而入的思维定势包含:忘却思考的初衷、偏重过程和失去独立思维。加起来总共九种思维定势。 这次主要谈谈初级的思维定势,包含两种分别是:因果倒置和满足于普通解。 因果倒置,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好累啊”---〉“休息一下吧”。这是我们通常的思考结果,这种思考很轻松便能够做到。这里忽略了的是为什么“好累啊”。如果因为患有某种疾病或者失去对未来的目标而产生的疲惫感,那么“休息一下吧”只会是治标不治本。这是以现象作为原因去回答,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 满足于普通解,作者举了一个例子:“长胖了”---〉“减少食物的摄入”“做运动吧”。这个结果也是我们能够很轻松的得到。这个答案也是我们通常会想到的答案。但这这个答案真的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答案也只能让我们三分钟热度,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应该去想具体的行动方法或计划。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上面这两种思维定势,都是思考懒惰造成的。想到一个结论之后就结束了思考,不再继续思考这个答案是否有用。现在看起来这很简单,不就是多想一步呗。但实际上要能够熟练掌握这一过程还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需要我们克服自己大脑的惰性,在很多介绍我们的大脑的书中是会提到过我们大脑的这个特性,我自己也体会过这一点。 总结一下,我们经过思考为什么还是得出逻辑不通的答案,因为我们思考陷入到了思维定势。初级的思维定势,是因为我们得到了一个结果之后便停止了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