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灵感从哪里来?想不到这样也可以!

 长沙7喜 2021-11-23

肌肉增大的过程是拉伤

编排 / 陈楚贤

全文约3000字

字体大小可根据右上角进行调节

今天的这个话题,是过去一段时间发现的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你有没有过在实在想不出来答案的时候,站起来走一走、跑个步、洗个澡、躺在床上之后就有灵感?

我有,而且不止一次。

那么为什么呢?

思考:如果一道题目给到你手里,你是会中规中矩地回答还是会天马行空去思考更多的思路?

你可能回答,要看什么样的题目。是的,那么,来看两种出现的情况:

1、如果是一道数学题目,并且是两数相乘等于几的问题,你更多的情况会按照九九乘法口诀里面的规则、套路就拿过去算了,而且很快就能得到答案。

2、如果这道题目是关于销售的:“你认为我们公司怎么样才能增加销售额?”,你可以举例公司在不同情况下应该采用的战略措施来实现目的。

可以看得出来的是,第一种情况是运用自己已有固定的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集中思维”(奥克利在《学习之道》一书中称之为“专注思维”);

而第二种情况是更加发散的思维、较为灵活的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我们称之为“发散思维”

有些人可能很讨厌“思维”这两个字,但不妨碍我再让你看一遍,让你讨厌讨厌~

那么,中规中矩地把题目做对的“集中思维”是不是比能列举好几个战略措施的“发散思维”低一等呢?

从常识来讲,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问题中规中矩把题目做对似乎更加有用。但是在创造性活动中我们也更需要“发散”思维的作用,因为我们总不能一直埋头思维一个前人已经思考过的问题而面对现实的新问题总是用“集中思维”去思考。

那么,“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什么联系呢?

我在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找到了答案,容我向你汇报。

01

“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

我们先从“集中思维”入手,按照上面的案例,概念就是中规中矩做对题目,如果一个东西摆在你面前,你能立即在大脑中调取所在的档案区,专注思考,能快速解决问题。

集中处理一件事需要“专注”

特别是处理抽象有难度的问题时,如果分心都会影响效率。

按照常识,长时间的专注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而容易疲惫,除非进入所谓的“心流状态”,但身边少不了用意志力硬撑来实现专注的人群。

但是“集中思维”有很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发散思维”来弥补。奥克利在《学习之道》一书中画了两张图说明这个问题。

图片

——奥克利《学习之道》

我们可以把人脑处理新想法的过程比喻成一个“弹球游戏”,而“新想法”比作成“弹球”。

新想法从弹簧推杆上飞出去,在成排的橡胶弹柱间发生随机碰撞。

上图中的两个弹球机就分别代表了两种思维模式:集中思维(左图)和发散思维(右图)

1、“集中思维”意味着我们高度专注一个特定问题或者概念。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发现专业知识很强硬的人在收到外界给他相关专业的问题时,总能如鱼得水地回答上来,因为新想法从外界进来就可以到特定的区域进行活动了,就像你知道档案的编码那就能在档案柜里找到相应的位置进行放置处理,这就是发挥着他的“集中思维”能力。

“集中思维”也是有弊端的,有个专业名称叫做“定势效应”:就是有些时候,你会无意中发现高度集中的思维却是南辕北辙:你忙着在脑中某处搜寻答案,而真正的答案还远在大脑的另一边呢。

就像左图中所画的那样,你的“思维小球”在图片上方弹来弹去,与整张图的下半部分遥不可及。

的确,思维小球途经的上半部分,有着宽阔的路径。因为你曾经有过类似的思考,走过这条老路。

下半部分则是全新的思维,还从未被踏足。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一个问题一直想不出来的一个原因。

2、右图中的“发散思维”则容纳了更为开阔的全局视野。如果你要学点新东西,则需要“跳出思维定势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助你一臂之力。

正如图中所示,发散思维让你无法专注解决某个特定问题,但它可以让你离解决办法更近一步,因为在到达任何一个“弹柱”之前,你的想法都经历了一场长途跋涉。

你可能需要放下手中的工作出去散散步、带着疲惫的身体洗个澡,找个人讨讨论,总之就是停下现在正在专注做的事情,把想法放下,去做一件有利于思维发散的事情。

说到着回顾我们的求学史,我们大多学的都是“集中思维”,因为这些都是基本功,学校好抓考核,我们也好通过,多和善。

但是一旦我们出去学校,似乎就不会灵活应用自己所学的东西去应对各种多变的情况了,因为我们集中的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地方。

可是,在很多创造性工作中更多的需要“发散思维”,这个不应该指望在学校能学习到,而应该学会主动实践。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主动使用好“发散思维”呢?

02

如何运用好“发散思维”

1、停止主动思考

我们前面说了“集中思维”有“定势效应”,而我们有时候在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需要“跳出思维定势”去解决问题,即要发挥“发散思维”的作用了。

怎么跳出来呢?

奥克利说我们在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时候,应该交替使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集中思考一段时间就去做别的,主动停止思考,把问题交给潜意识一段时间。

所以只要我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定下来喘口气,发散模式就会趁虚而入,上串下跳,高屋建瓴地搜索解决方案。

奥克利还举例爱迪生的例子:

爱迪生惊人创造力背后的秘密大概要部分归因于人们沉入睡梦中时那种似醒非醒、神游物外的感觉。

据说,爱迪生在遇到棘手难题时往往会先去小睡一会儿,而非废寝忘食地努力攻克。他会拿着球坐在躺椅上,在身旁的地上放个盘子,然后逐渐放松下来,任由大脑进入自由开阔的发散思维模式。

(这提醒我们,入睡是一个放松大脑的好办法,它可以帮我们在放松状态下思考要解决的问题,或进行任何需要创造力的工作。)

而一旦爱迪生睡着,他手中的球就会滑落,小球落进盘子的响声将他惊醒。在这一瞬间,伟大的发明家就会抓住发散思维留下的碎片,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这一案例给我的思考是:灵感是长期集中思考过后产生的。

说明了“发散思维”是建立在“集中思维”的基础上的一种“溢价”,我们没有主动思考但是我们的大脑从未停止思考,这是指的就是潜意识在做思维的连接并逐步产生所谓的灵感。

所以在我们实在想不出来问题答案的时候主动放下思考就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奥克利在《学习之道》一书中还提出在紧凑的专注模式后,可以利用发散模式的方法奖励自己。可以作为参考:

激活发散模式的一般方法:

  • 去健身房

  • 参加运动,如踢足球或打篮球

  • 慢跑、散步或游泳

  • 跳舞

  • 开车兜风(或者搭个顺风车)

  • 绘画或者涂鸦

  • 淋个浴或是泡个澡

  • 听音乐,尤其是纯音乐

  • 用乐器演奏熟悉的歌曲

  • 冥想或者祷告

  • 睡觉(召唤发散模式的终极法宝!)

以下激活发散模式的方法,最适合小小地用一下,给自己个奖励。(因为比起上述活动,下面提到的这些也许反而会把你拖进更专注的状态里。)

  • 打电子游戏

  • 上网

  • 和朋友聊天

  • 主动帮助别人处理个小任务

  • 阅读休闲读物

  • 给朋友发短信

  • 去看电影或戏剧

  • 看电视节目(让你昏昏欲睡的节目可不算)

2、给点自己时间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学习一件技能的时候,一开始有点别扭,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学习,比之前还要轻松一点。

让我想到李诞在《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里说的一句话:肌肉是怎么长出来的,是要把它拉伤了才会长出来。肌肉增大的过程是拉伤。

如果我们不给时间让肌肉长出来接受下一波受虐,怎么越长越大?

上面说过,“发散思维”是建立在“集中思维”的基础上的一种“溢价”。

在发挥“发散思维”作用之前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集中思维”的拉伤训练,那么“发散思维”在这里面的角色就是“串联者”的身份,将集中思考的新想法和以往的旧想法进行连接重组,形成更大的“肌肉”。

所以,慢慢来,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叭~

图片
图片
图片

微信ID:Ce_Cxero202

图片

这是我的第11篇推文,累计字数5.4w(不包括转载)

很感谢有你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