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维钢 | 什么都不想

 由狭渐广 2020-10-28

前文提到,集中思维有个定势效应,容易使人陷人当局者迷的状态。这时候如果主动使用发散思维、跳出圈外换个思路,最后往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那怎么跳出来呢?在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的《混乱》(Messy) 这本书里有一个办法是“任意的震动”,也就是随机地从外部寻找一个方向想问题。而在《学习之道》这本书里,奥克利做了很多调研,她总结的一个办法,是干脆什么都不想。
 
这是因为发散思维有个重大特点—它可以在后台无意识地运行!我们知道人的意识其实只是大脑中各种活动的一小部分,大脑中的神经元随时都在做你没有意识到的连接。有时候你明明没有在想那个问题,却突然获得了灵感,也就是头脑中的“小球”自己就跑到答案所在的区域去了。
 
比如数学家张益唐想出孪生素数猜想证明的关键一步时,可没有趴在桌子上做计算。据报道,张益唐当时在朋友家做客,朋友说你能不能帮我去后院看看有没有鹿进来。张益唐就到后院边抽烟边散步,他想的是看看有没有鹿,可是突然之间灵感就来了!
 
张益唐没把这个灵感神秘化,他说“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积淀”,这其实就是必须先有大量的集中思维在大脑中做好各种储备。储备的想法多了以后,大脑自动就会做各种连接,也许某一个连接就把问题解决了。那一刻张益唐可能没有主动思考,但是他的大脑从未停止思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创新者说他们在散步、洗澡、看电影这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中会突然获得灵感。以前我看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 写的《伟大创意的诞生》 (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一书中也说过类似的道理,约翰逊把这种发散思维获得的灵感称为“慢直觉”(slow hunch, 也就是说这个灵感不是轻易产生的,它要求你之前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集中思考的时间。
 
奥克利说我们在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时候,应该交替使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集中思考一段时间就去做点别的,主动停止思考,把问题交给潜意识一段时间。整个的思考过程就好像是用砖头砌墙。集中式思维是让各种新想法新概念、各种套路在你的大脑里生根发芽,是形成砖头。而发散思维则是用水泥把砖头连接在一起。只有水泥没有砖头,有砖头没有水泥都不行。
 
奥克利讲了爱迪生的例子。爱迪生进行发明创造需要灵感,而且他主动寻求灵感。他发现自己在半睡半醒之间最容易产生灵感,可是真睡着了又容易把灵感忘了,怎么办呢?爱迪生的做法是半躺在椅子上小睡,手里拿个球,一旦真的要睡着,手就会松开,球就会掉到地上发出声响唤醒他!这时他就赶紧把刚才要睡还没睡那一刻的想法记下来。
 
主动的发散思维,其实就是主动的“不思考”。奥克利说如果时间紧,比如在开会途中需要调整思路,像卡尔森下国际象棋那样起来走几步也可以,实在不行哪怕闭会儿眼睛也能有点帮助。



摘自《学习究竟是什么》

编辑 / Peter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