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芪:补气固表谁为先

 经方人生 2022-03-15

山草类·黄芪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之前介绍过豆科的甘草,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甘草的兄弟,也是来源于豆科植物的黄芪。

图片

蒙古黄芪药材 | 陈虎彪摄

黄芪来源

黄芪被收录在《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属于山草类。

图片

膜荚黄芪药材 | 陈虎彪摄

黄芪的芪字,曾写作耆。李时珍说:“耆者,长也。”为补气之长,故有此名。

在预防新冠肺炎的中医处方当中,黄芪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味中药。用于新冠肺炎重症治疗的“化湿败毒方”中有黄芪,这是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筛选出来的,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抗疫的“三药三方”之一。

从植物来源来说,黄芪有两种基原,都是豆科植物,一个是蒙古黄芪,另外一个是膜荚黄芪。黄芪耐寒耐旱,怕热怕涝,喜欢凉爽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

图片

蒙古黄芪原植物 | 陈虎彪摄

图片

膜荚黄芪原植物 | 陈虎彪摄

历史上,黄芪以野生为主,由于大量采挖,野生资源接近枯竭,近年人工栽培的力度在加强,已经看到了一定成效。

图片

野生黄芪药材 | 赵中振提供

因产地的不同,黄芪就有不同的商品名。产于山西雁北地区浑源县、应县等地的称为浑源芪;产在黑龙江、内蒙地区的称为卜奎芪或者正口芪。

中药行业还常用绵性和柴性来形容黄芪的品质。从植物解剖学的角度来看,绵性指的是韧皮纤维的多少;柴性则是指木质纤维的多少。

图片

野生黄芪 | 收藏于香港浸会大学中药标本中心

野生和栽种的黄芪,都以绵性大、柴性小,品质为佳。

图片

蒙古黄芪原植物 | 陈虎彪摄

在中药行业,有几个经验鉴别的术语来自于黄芪。“菊花心” :指黄芪的横断面有放射状的纹理与裂隙,类似一朵菊花的形状。“金井玉栏” 也称 “金盏银盘” :泛指木质部淡黄色(金井)与韧皮部黄白色(玉栏)相映,像银盘子上放着金杯一样。

图片

黄芪的横断面特征 | 田文仓摄

主治功效

黄芪的药名有玄机,本身也确实是一味补气的良药。

中医认为,黄芪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健脾、益卫固表的作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当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张仲景的名著《金匮要略》中有八个方子用到了黄芪。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李东垣以脾胃立论创建的名方。“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这首方的君药就是黄芪,除了常治疗中气下陷所致脱肛、胃下垂等病症外,还能以甘温之品治疗气虚发热。正所谓:甘温除大热。

图片

补中益气丸 | 摘自赵中振主编《百宝药箱》

现在以黄芪为主的常用经典方剂还有很多,比如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只有两味药组成,黄芪和当归。它是补血的著名方剂,其中黄芪的用量是当归的五倍,通过补气来达到补血的目的。

图片

当归补血汤 | 摘自赵中振主编《百方图解》

黄芪食养

民间有一种“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说法。以黄芪煎汤或泡水饮用,可补气、迅速解乏。

拿我个人来举例,我喜欢长跑,以前住在日本的时候跑过全程的马拉松。2000年我在香港参加“毅行者”的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参与者在48小时内穿越100公里山路,就是香港著名的麦理浩径山路。

图片

参赛毅行者100公里 | 赵中振提供

我当时整整跑了一天一夜,将近25个小时。那是一次对体力、毅力的一大挑战。跑完了以后,真是精疲力尽。当时我的博士生彭勇想得很周到,他给我熬了一大锅的黄芪汤。我喝下去以后睡了一觉,第二天疲劳就都解除了。

黄芪的特点,补气不壅气。一些过甜的补气药容易产生腹满气胀等副作用,但黄芪一般不会。所以常常用在中医补气的方中,日常食疗保健需要补气时都离不开黄芪。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问了,人参不是也补气吗?有什么区别?人参补气重在大补元气,还生津止渴,是补气救脱的大药。黄芪重在补气升阳,兼具固表止汗。

2003年卞兆祥教授和我共同编写了一个小册子《百病食疗》,出版后很受欢迎,有繁体版、简体版。此书中就收载了几个含有黄芪的药膳方。

图片

《百病食疗》 | 卞兆祥、赵中振主编

比如,参芪鸡,就是用党参30克、黄芪60克,装入一个布袋,放到一只处理好的老母鸡肚子里一起炖,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加适当的佐料,鸡肉炖烂后,拿走药包,就可以享用了。可以吃鸡肉,喝鸡汤,除了功效好,味道也非常香,益气补血,特别适合脾虚的患者。

图片

参芪鸡 | 摘自卞兆祥、赵中振主编《百病食疗》

黄芪用来煮粥也很好。历史上的美食家、大诗人苏东坡在不惑之年曾大病了一场,病愈后就用黄芪来慢慢地调理虚弱的身体。怎见得?有诗为证,苏东坡写到:“黄芪煮粥荐春盘。”

在南方药店,一般民众都称黄芪为“北芪”。岭南的中医泰斗邓铁涛老先生活了103岁,他生前就善用黄芪。老人家是我们浸会大学中医学院的客座教授,有一次他来讲学,特别介绍了用黄芪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经验。邓老使用黄芪的量很大,而且是长期的使用。说明黄芪就像《神农本草经》所说的那样,久服下气,轻身耐老。

“南芪”与“红芪”

黄芪虽好,但性温,容易助火。南方人,特别是广东、香港人,觉得黄芪有点偏燥,觉得黄芪劲儿太大了。那么有没有替代品呢?有,那就是有“南芪”之称的五指毛桃。五指毛桃来源于一种桑科小灌木,是岭南常见的药材之一。

图片

五指毛桃药材 | 陈虎彪摄

这种植物叶子是五裂的,果实是毛茸茸的,叫作五指毛桃十分形象。南方人喜欢用它地下的根来煲汤。当年我指导的一个博士研究生欧靖彤就是专门做五指毛桃这个课题的。

图片

五指毛桃植物 | 陈虎彪摄

在我国香港的超市里、街市菜摊上都可见卖五指毛桃的。它可以和猪肉一起煲汤,因为五指毛桃煮出来的汤带有牛奶香味,所以五指毛桃又被叫作五指牛奶。

我们再说一说市场上可见的一种叫红芪的药材。红芪在《中国药典》中也有收载,并单独列了条目。红芪和黄芪来自同一个家族,都是豆科植物,但是不同的属,黄芪是黄芪属的,红芪是岩黄芪属的植物多序岩黄芪,其根部表面偏红色,所以叫红芪,功效类同黄芪。

图片

红芪药材 | 陈虎彪摄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红芪在中国台湾最流行,当地人很喜欢用红芪。其实黄芪和红芪嚼起来都有浓郁豆腥味,区别在于红芪更甜一点。

小结

黄芪是一味补气药的代表,可药用、可日常泡水代茶饮。

玉屏风散是中医扶正固本的经典名方。屏风是可以遮风的物件。在一些古代建筑中,常见在大门内设立一扇屏风。玉屏风散的功效就是可以抵御外来的风邪,功效之好,珍贵如玉,所以叫玉屏风。玉屏风散中只有三味药,黄芪、白术、防风,三足鼎立。在后续的课程中,我还会介绍另外两个药。

图片

玉屏风散 | 摘自赵中振主编《百方图解》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