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病史实在让我失望:从发现异常、确诊,到初始治疗、复查,再到7年间的用药和近几个月的处理,全都不符合指南和共识。犯错很常见,但几乎每一步都走错,也是比较少见的。 最主要的一点——百令、肾炎康独立治疗慢性肾脏病,没有任何一部指南有这样的建议。 为何会出现这种越治越差的情况? 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觉得,主要还是基层、农业地区的医疗资源不足,专科医生稀缺。 我们老家的人生病,常常去县医院。这位病人也是,他当地的县医院,没有「肾内科」,尿蛋白、血肌酐高了,都在「内科」就诊。 内科平时都看什么病呢? 主要是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糖尿病、消化道疾病、一些急性病,也包括肿瘤;肾病在最后一个梯队,少得可怜。 少是多少呢? 我们看看二级医院的内科,各疾病患者的数量。《中国医院统计》发布的一项二级医院内科的疾病构成分析,前10名是: 《医药前沿》也发布过另一家二级医院疾病分析,前10名是: 第十名疾病的占比,已经低到2-3%了,还没有出现肾病。 那么肾病占多少?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2015年的住院患者中,原发性肾病占比波动在0.66%—0.75%之间。 也就是说,到医院就诊的每100个人里,平均只有大约0.7位肾友。 如果你是一位基层医院的内科大夫,每天都有大比例的高血压患者、呼吸道患者、心血管患者、消化道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着你看病,跑完门诊跑病房,做完临床的事还想要升职称,还没忙完看看时间要下班了,你还会花精力去深入研究那低于1%的肾病吗?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 于是,给予肾病患者两种中成药,虽然有效性证据欠缺,但可以保证安全性,非常顺理成章。 所以我多次说过:肾病要找专业的肾科医生,不要找全科医生。人家需要照顾到海量的常见病患者,往往照顾不到少数的肾病。 疑难的肾病患者,很宝贵 不止县医院,即使是许多三甲医院,都有“肾病患者不足焦虑症”。 原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国肾内科排名第一的医院)肾内科主任章友康教授,多年来定期来我院参与会诊。包括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省内排名第一、第二的三甲医院的多位肾病专家:郑法雷教授、刘亚娴教授、黄建萍教授等等,也定期来我院参加会诊。他们为什么远道而来?是不够忙吗? 他们很忙。但我们发出邀请后,专家们还是挤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欣然而来,接受邀请的原因是——我们这里有很多疑难肾病患者。 疑难肾病患者,是提升临床水平的一个关键。 我的关注者中,原发性肾病(也就是平时说的肾炎,病因未知)是最多的。但这不是肾病群体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在肾病群体中,患者数量最多的是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梗阻性肾病,三者占比均在20%以上。原发性肾病排第四:19%.这19%里,疑难病(标准治疗的结果不理想)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即使是在专业的肾科里,往往也遇不到多少疑难病,这让顶级的肾病专家感觉“吃不饱”。 我院的原发性肾病,去年占比89%,前年占比92%,多年来一直在90%左右。而且大多是在当地辗转治疗无效后,才来远道寻医。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若不是这病实在没办法,谁愿意千里奔波? 会诊过程中,对于常规处理就能解决的个别病例,专家们则没有太大兴致。而病例越难,专家们的精神就越振奋——可能这就是能成为知名专家的一个原因。 我国的医疗水平,很有特点:整体上不如发达国家,但是外科手术水平,却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为何?因为患者数量多、医生手术量大,量变产生质变,训练量决定了技术领先。 肾病也是一样,如果接诊的病人里,肾病只占1%,这个训练量,几乎不可能锻炼出疑难肾脏病的缓解率。 我国正在逐步推行分级诊疗,将疑难病从全科转诊至专科,已经略见成效,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肾友们如果有具体的肾脏病问题:血肌酐、肾功能、尿蛋白等,可加微信进入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