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女传》卷之一 母仪传:鲁季敬姜

 zqbxi 2022-03-15

       鲁季敬姜者,莒(莒县,在山东)女也。号戴己(敬姜,齐侯之女,姜姓,谥曰敬。孔子同时代人。)。鲁大夫公父穆伯(公父穆伯,姬姓,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三桓季悼子之子,季平子的兄弟。取妻敬姜,生子公父文伯。)之妻,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博达知礼。穆伯先死,敬姜守养。文伯出学而还归,敬姜侧目而盼之。见其友上堂,从后阶降而却行,(门槛外为前阶,门槛内为后阶。倒退而行为却行)奉剑而正履,若事父兄。(儿子的朋友来了,母亲非常有礼貌的接待他。)文伯自以为成人矣。敬姜召而数之曰:“昔者武王罢朝,而結絲絕,左右顧無可使結之者,俯而自申之,故能成王道。(做大事之人不避小事。地位再高,也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着人家来服侍。事必亲躬,是一项美德。常人以为可笑。)桓公坐友三人,谏臣五人,日举过者三十人,(二三个好朋友,五个诤臣,每天挑毛病三十人批评)故能成伯业(霸业)。周公一食而三吐哺,一沐而三握发,(《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 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所执贽而见于穷闾隘巷者七十余人,故能存周室。(执贽,遵守交际礼仪。周公所敬重的穷苦的贤达之者,有七十多位。语出汉刘向《说苑·尊贤》:“ 周公 摄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执贽所师者十二人。”有十二人周公去见他们必然带上见面的礼品。上待下如此难能可贵。)彼二圣一贤者,皆霸王之君也,而下人如此。其所与游者,皆过己者也。(交往的人,都是品性高尚的人,超过自己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以日益而不自知也。今以子年之少而位之卑,所与游者,皆为服役。(你交游的人,都是一些服侍你的人)子之不益,亦以明矣。”文伯乃谢罪。(听话受教啊)于是乃择严师贤友而事之。所与游处者皆黄耄倪齿也,(交游的人,都是年纪很大的人,他们阅世很深,经验丰富,老道干练)文伯引衽攘卷(提起衣衽,亲自动手接待,馈赠他们,“ 攘捲 ”。卷袖曲臂。 《淮南子·原道训》:“於是民人被髮文身,以像鳞虫;短綣不絝,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 高诱 注:“卷,卷臂也。”)而亲馈之。敬姜曰:“子成人矣。”君子谓敬姜备于教化。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见《诗经·大雅·多士》)此之谓也。

      文伯(公父文伯:鲁大夫.季悼子的孙子,公父穆伯的儿子)相鲁。敬姜谓之曰:“吾语汝,治国之要,尽在经矣。夫者,所以正曲枉也,不可不强,故幅可以为将。者,所以均不均、服不服也,故画可以为正。者,所以治芜与莫也,故物可以为都大夫。持交而不失,出入不绝者,也。捆可以为大行人也。推而往,引而来者,也。综可以为关内之师。主多少之数者,均也。均可以为内史。服重任,行远道,正直而固者,也。轴可以为相。舒而无穷者,也。摘可以为三公。”(国家、朝廷、机器也。鲁纺织机部件有幅、画、物、捆、综、均、轴、摘,具体功用为“幅为控制织物幅宽的幅撑,画为打纬用的筘,物为整理经丝的工具,捆为引纬工其,综为提升经线的综杆,均为分经木,轴为卷布轴,摘为经轴”。)文伯再拜受教。

  

       文伯退朝,朝敬姜,敬姜方绩(纺麻。)。文伯曰:“以歜chù之家,而主犹绩,(文伯自称其名。主:主母。)惧干季孙之怒,(干:犯。季孙:即季康子。当时担任鲁国的正卿,是季悼子的曾孙。季氏是鲁国的大族,敬姜是季康子从叔祖母,所以文伯这样说。)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敬姜叹曰:“鲁其亡乎!使童子备官(僮子:即童子。备官:充任官职。)而未之闻耶!居(坐下。),吾语汝。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向义,劳也。(颠覆“穷山恶水出刁民”)是故天子大采朝日(1.大采、小采是色彩不同的两种周制礼仪服饰。始于三国人韦昭的《国语注》。韦昭征引《周礼》、《礼记》中有关朝日、夕月之礼的说法,认为:“朝日以五采,则夕月其三采也”,即大采为五彩礼服、小采为三彩札服。2.大采、小采是祭神时舞者所穿不同规格的彩衣。孙海波先生说:“采,古训衣,亦训帛。…申引之,凡衣服有文饰者皆日采,必采服而后可以舞神,故余谓大采、小采,皆舞服之称也。”3.大采、小采是殷周时代的两种祭祀礼仪。甲骨刻辞开始被识读以后,研契者从中发现有“大采”、“小采”这两个术语,但是,由于受韦昭之说的影响,认为是有大小规格之别的朝夕祭礼。大采相当于朝日之礼,小采相当于夕月之礼:并以此作为周代因袭殷礼的例证。大采:五采。朝日:天子以春分朝日。),与三公九卿组织地德。(祖:熟习。识:知。地德:古人认为地能生产百物,养育人民,这便是地之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使师尹维旅牧宣叙民事。少采夕月,与太史司载纠虔天刑。(韦昭注:“纠,恭也;虔,敬也;刑,法也……因夕月而恭敬观天法、考行度以知妖祥也。”后谓察举其罪而慎行天子之法。)日入监九御(《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之法教九御。" 郑玄注:"九御,女御也。九九而御於王,因以号焉。" 贾公彦 疏:"女御八十一人,九人为一属。属犹聚也。九人同时御,又同为丝枲之事。" 孙诒让正义:"九九而御於王,即《九嫔》注所谓女御八十一人当九夕是也。" 宋·苏轼《内中御侍以下贺皇太后年节词语》:"仪型九御,恭俭闻于遐迩。"),使洁奉禘郊之粢盛,([ zī chéng ] 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廩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何休 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汉书·文帝纪》:“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宋 吴自牧《梦粱录·明堂差五使执事官》:“而其总务官,职任甚繁……如擦祭器,涤濯无垢,以奉粢盛。”明 徐霖《绣襦记·谋脱金蝉》:“神仙斋供,间腥荤粢盛洁丰。”)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令,昼考其国,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tāo(娱乐)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夜庀pǐ (具备)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而受业,昼而讲隶,夕而习复,夜而讨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自以怠。王后亲织玄紞xuán dǎn(古代礼冠上系塞耳玉的丝带。古代有皇后亲织玄紞之事,后因以玄紞指女红。),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hóng yán(纮綖是指皇帝冕冠上的系绳,是丝绦的一种。《國語.魯語下》載公父文伯勸其母勿績,其母教訓文伯應勤職不怠,並謂"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紘﹑綖……男女效績,愆則有闢,古之制也。"後因以"紘綖"爲貴顯人家婦女具有勤儉美德的典故。奈良时代,纮綖及其编织传入日本。其技法被称为唐组。1956年,京都西阵的有职丝组物师松叶屋第13代传人深见重助入选日本人间国宝。),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则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烝(众多)而献功,男女效绩,否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幸福是奋斗来的)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汝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也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仲尼闻之曰:“弟子记之,季氏之妇不淫矣!”《左传》为敬姜论劳逸

       诗曰:“妇无公事,休其蚕织。”(《瞻卬》)言妇人以织绩为公事者也。休之非礼也。文伯饮南宫敬叔(春秋 时 鲁 大夫。)酒,以露堵父为客,羞鳖焉小,堵父怒,相延食鳖,堵父辞曰:“将使鳖长而食之。”遂出。敬姜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鳖于人何有,而使夫人怒!”遂逐文伯。(文伯羞鳖,孟宗寄鲊。)五日,鲁大夫辞而复之。君子谓敬姜为慎微。诗曰:“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乐。”言尊宾也。文伯卒,敬姜戒其妾曰:“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之辱。共祀先祀者,请毋瘠色(谓损其容貌。),毋挥涕,毋陷膺(捶胸),毋忧容,有降服,毋加服,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仲尼闻之曰:“女知莫如妇,男知莫如夫,公父氏之妇知矣,欲明其子之令德。”诗曰:“君子有谷,贻厥孙子。”此之谓也。

       敬姜之处丧也,朝哭穆伯,暮哭文伯。(可怜,想起吾奶奶)仲尼闻之曰:“季氏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敬姜尝如季氏。康子在朝,与之言,不应,从之,及寝门,不应而入。康子辞于朝,而入见曰:“肥也不得闻命,毋乃罪耶?”敬姜对曰:“子不闻耶?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内朝,自卿大夫以下合官职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寝门之内,妇人治其职焉。上下同之。夫外朝子将业君之官职焉,内朝子将庀季氏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康子尝至敬姜,依门而与之言,皆不踰阈。祭悼子,康子与焉,酢不受,彻俎不燕,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饮则退。(不干政,不越界)仲尼谓敬姜别于男女之礼矣。诗曰:“女也不爽。”此之谓也。

       颂曰:文伯之母,号曰敬姜,通达知礼,德行光明,匡子过失,教以法理,仲尼贤焉,列为慈母。

    

       译     鲁季敬姜,莒国的女儿,号称戴己,鲁国大夫公父穆伯的妻子,公父文伯的母亲,季康子的从祖叔母,博达而知礼义。穆伯早死,敬姜守节养育孩子。儿子文伯上学回家,敬姜侧目仔细观察儿子,见他的朋友上堂时,从后面台阶上退着走,手奉剑而正步走,像事奉父兄的样子。文伯自以为已经成人。敬姜看到后将他叫来数落说:“昔日武王罢朝,发现自己的袜上丝结断开,左右看已经没有了事奉的人,便俯下身子自己结好,所以他能成就王道。齐桓公坐中如果有朋友三人,进谏的大臣便会有五人,每天指出他过错的便有三十人,所以他能成就霸业。周公吃一顿饭,便会因为公事而三次将吃到口里的饭吐出来,洗一次头,便会因为公事握发停下三次,他经常手执礼物在里闾小巷接见会普通百姓,有时会多达到七十人,所以他能使周王朝得到安宁,这两个圣人一个贤人,都是成就霸业的人,他们却能如此礼贤下士,他们所交往都是比自己强的人,所以,他们经常感到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现在,你年龄小而位卑下,你所交往的人,都是一些服侍你且不如你的人,这对你有没有好处,不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吗?”文伯听后向母亲谢罪。从此之后,便选择严师和贤友而事奉,与他交游的人,都是黄耄倪齿的长者,文伯和他们在一起,经常会卷起袖子亲自事奉他们。敬姜这时说:“你已经长大成人了。”所以,君子说敬姜能在警惕中善于教化。《诗经》中说“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说的便是这样的情况。

  后来,文伯做了鲁国的相,敬姜对儿子说:“我告诉你,治国的要领,就如织布的经线,幅,是用来校正曲直的,故而不能强,所以,能如幅一样的人可以作将领;画,是用来均等服顺的,如幅的人可以为官正;物,是用来治芜杂和宽窄长短的,如物的人可以做都大夫;来回引线,来往不绝,为捆,如捆的人可以做大行人(外交官);能推往引来的,是综,如综的人可以做师傅,能主数量多少的,是均,如均的人可以做内史;能坚固正直,任重道远,是轴,如轴的人可以做宰相;舒卷自如而没有穷尽的,是摘,如摘的人可以位至三公。”文伯认真听众了母亲的教诲。

  文伯退朝回家后,去拜见母亲,母亲敬姜正中纺线。文伯说:“以我们这样的人家,主人却在纺线,怕会惹祖先生气,认为我未能理好家政!”敬姜听后感叹地说:“鲁国难道没指望了吗!让年轻人做官,却不明白做官的道理。来,我告诉你。昔日圣明的君王处置百姓,选择贫瘠的土地让老百姓居住生活,让老百姓辛勤劳作,这样才能长久的治理天下。因为老百姓在辛勤劳作中才能思考,思考便能生发善心,在安逸中则会过度沉湎享乐,过度沉湎享乐,便会忘记善良,忘记了善良,就会心生恶念。居住肥沃之地的人,多不能成材,就是因为过度沉湎享乐,生活在贫瘠土地的人,多仁义,就是因为他们能辛苦劳作。所以,天子每天隆重的迎接朝阳,与三公九卿学习大地之德行。每天中午查考政事,和百官一起处理国家政务,使各级官员处理民间事务。到了傍晚,与太史、司载一些研究天文历法,日落后要监督九嫔之官,让他们准备好祭祀的用品,之后才能安睡。诸侯每天早晨修习帝王的命令,白天要认真查考国政,傍晚检查刑法执行情况,晚上要警醒百工,使他们不懈怠沉湎,之后才能安心歇息。卿大夫每天早晨考虑自己的职守,白天要完成各项政务,傍晚又要理清所做的事情,晚上才治理家事,之后才能安心。士人每天早晨要考虑学业,白天认真学习,傍晚复习学过的东西,晚上思考一天有无过失,没有什么遗憾,之后才能安歇。平民老百姓,天亮干活,天黑休息,天天劳作而不懈怠。王后亲自织玄紞,公侯夫人再加上纮綖,卿大夫的妻子做大带,命妇做祭服,士人之妻加上要做朝服,从平民百姓以下,都会不断努力而能让丈夫穿上衣服。春冬的祭祀,大家都有事,男女各有任务,不能完成则要受到惩罚,这是自古就有的制度。君子操心,一般人出力,这也是先王的训导。自上而下,没人敢贪图享受而不出力。现在,我只是一个寡妇,而你的地位又不高,所以,我每天不分早晚做事,还怕忘记了先人的事业,如果偷懒,不知会遇到怎样的惩罚!我希望你能每天努力,告诉你一定不能辜负先人,而你问我为什么不安享清福。你以这种心思贪图做官,我恐怕穆伯家要绝后啊!”

  孔子知道这件事情后,说:“弟子们请记住,季氏之妇不贪图安逸啊!”《诗经》中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说的是妇人是以织纺为公事啊。妇人无所事事、不纺绩,是不合礼法的行为。

  文伯请南宫敬叔喝酒,以露堵父为贵客,端给他的鳖很小,堵父见后非常生气,大家延请吃鳖,堵父告辞说:“等鳖长大后我再吃它。”于是便拂袖而离开。敬姜知道这件事情后,十分生气地说:“我听你的祖父说过,祭祀是为了供养受供养者,请客是为了供养贵客,鳖对人而言算什么,怎么能因此事而让贵客不高兴!”于是便将文伯逐出家门。过了五天,鲁国的大夫们为他求情,最后才让他回家。所以,君子说敬姜在细微的事情上都十分谨慎。《诗经》中说“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乐”,这说的是要尊重宾客。

  文伯死后,敬姜告诫文伯的妻妾说:“我听说,喜欢内室,是女人让他死的,喜欢在外,是士人让他死的。现在,我的儿子死了,我讨厌人们说他是好内才死的,这也你们的耻辱,一起祭祀时,请不要面带瘠毁之色,不要挥泪,不要叩胸脯,不要有忧虑之容,只能降低孝服规格,不能提高孝服规格,按照礼仪而多一些静穆,这样,才是对我儿子的一种彰显。”

  孔子知道后说:“季氏的妇人可谓是知礼仪了,爱而不存私心,上下而有法度。”

  敬姜曾往季氏家,康子在场,与敬姜说话,敬姜没有回应,康子随从她后面,一直到了内室之门,再次问她,敬姜不回答而进入门内。康子从朝堂告辞后,入门专门见敬姜说:“我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我什么地方开罪了您吗?”敬姜回答说:“你没听说过吗?天子和诸侯在内朝回答民事,从卿大夫以下做官之职责回答民事在外朝,回答家事也应在内朝,内室门内,才是妇人的职分。上下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在外朝时,你将是国君的职事官,在内朝,你将治理季氏的政务,都不是我应该说话的地方。”康子到敬姜处,皆在门外和她说话,从来不超过界限。祭奠悼子的时候,康子参加,敬姜不亲自接受他回敬的酒,祭祀毕不与他宴饮,主祭者不在,不与他一起祭奠,祭奠毕宴饮未结束,敬姜便离开。孔子说敬姜能分辨男女之礼仪。《诗经》中说的“女也不爽”,说的就是这个了。文伯的母亲敬姜,性情通达而知礼仪,德行很好,能匡正儿子的过错,用法规道理来教育他,孔子也认为她是一个贤良的人,所以将她放在慈母的行列。

  析     此文事迹丰富,理论深奥。只可惜同我的奶奶一样,一生太苦,哭父、哭夫、哭子。国家富强了,愿天下列女幸福!

     《列女传》中,讲敬姜的故事内容比较多,从史料看,大多数取自《国语》,其中大多数都不难理解,但其中有两处今天读来比较困难,下面稍作说明。

  第一处,是敬姜在向儿子公父文伯讲治国之理时的比喻。主体以“经”为喻,经,便是经纬之“经”,是用织布来讲道理的。为什么敬姜会用织布来讲道理呢?想来是她取自自己织布的经验。不过,在她的比喻中,出现了“幅、画、物、捆、综、均、轴、摘”等词语,如果要说清每个词语,似乎还是比较难,因为那个时候织布都有什么名词,今天人们很难真正理解,但从总体看来,我们大体可以知道,敬姜是用织布的许多名词,来比喻治国用人之道的。

  第二处,最后一节“祭悼子,康子与焉,酢不受,彻俎不燕,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饮则退。”

  其中的人物:悼子,是公父穆伯的父亲,亦即敬姜的公公,康子,即季康子,名肥,死后谥康,称季康子、或康子,敬姜是康子的从叔祖母。

  其中的词语:“酢”,祭奠时回敬的酒;“不受”,指敬姜不亲受;“彻俎”,指祭祀毕的器具;“不宴”,不与之一起宴饮;“宗”,指宗臣,相当主祭祀礼的人;“绎”,指祭祀之后第二天再祭;“饮”,或作“饫”,亦指宴饮。

  其中所包含的礼仪问题:这节文字是说,虽然康子为敬姜的从侄孙,但敬姜能仍坚持不亲自受其回敬之酢,不与他一起祭祀毕而宴饮,在第二天祭祀时,宴饮未毕便离开,是怕在醉饱之时有过失。正因为这样,孔子才说敬姜知男女之别。

       曾以为,所谓贤妻良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家庭妇女,还一度看不起这种人,觉得娶妻当取新潮女子,如果娶了贤妻良母型的女子则永远体会不到浪漫的滋味而郁闷至死。但当我读过《敬姜论劳逸》以后,不由得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敬姜作为一位出色的母亲,其光荣事迹不只记载于《国语》的这一篇,她还有其他事迹被一齐记载记入了《列女传》中的母仪篇。读完这些材料,才知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是多么的精辟,不过这个女人却是母亲而不是是妻子。

      敬姜是莒国人,名字叫戴己,《列女传》在《鲁委敬姜》这篇文章最后的颂中说:文伯之母,号曰敬姜,通达知礼,德行光明,匡子过失,教以法理,仲尼贤焉,列为慈母。这真是个极高的评价。敬姜是鲁国公父穆伯的妻子,可是很不幸穆伯早死,她独自含辛茹苦带着儿子度日。她最大的成功就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下将儿子教育成为了鲁国的栋梁之材。她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现代人也有着诸多的借鉴之处,最主要有四点。

       一、作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敬姜本人具有博渊的文化知识。在本篇《敬姜论劳逸》中她在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书籍作参考的情况下,随口就说出了古代从帝王到各级朝庭官员的岗位职责,还能顺便把他们家属应做的事情也说得一丝不苟。仅这一点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体。而现代的父母大多数狂热地逼着孩子自己悬梁刺股,而自己则每天按时地喝酒打麻将,却梦想着孩子能够出人头地,真是做白日梦。

       二、敬姜有着长远的目光。有一次她儿子放学后,带着几个朋友来家中作客。敬姜看到儿子对朋友态度傲慢蛮横,有点盛气凌人。等儿子的朋友一走,她立即把他教育一番。通过周武王、周公、齐桓公等人的成功经验,告诉他只有谦虚谨慎才能笼络人才、成就大事的道理。我忽然想到我的同事,他的原则是不能让孩子受气,只要听说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纠纷,就一定找到学校争个是非曲直,不占上风不罢休。现代社会“怕孩子在外面受气”的家长不在少数,其目光竟然比不上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妇女,长此以往其孩子的前途可想而知。

       三、敬姜具有宽大的胸怀。敬姜的丈夫是鲁国的名门望族,自己守寡多年终于盼望着孩子当上了大夫(不是医生,而是古代的大官)。按理说,她坐享奢侈豪华的生活也不为过。但是她仍然每日操作不停,看来她在实践着“言传不如身教”的那句至理名言。同时也为鲁国上下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可以说“身在斗室胸怀天下”了。

       四、敬姜具有深刻的思想。比如她将织布机上的零件的功能,比作朝迁中的各个官员的职责作用,用来教育儿子,不但比喻形象生动,但却深入浅出地讲明白了治国的道理,读来活泼有趣,让人受益匪浅。有许多智慧之士都曾用日常起居来比喻治国,如老子就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拿煮菜来作的比喻,同样言简意赅让人回味无穷。

       敬姜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让自己名垂史册,她不但教育了自己的儿子,还教育了我们这些现代人。作为敬姜这样的贤妻良母,是每个男人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珍惜永远不会过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