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目的是健身、长寿和掌握生死;方法是修身、修息和修心;秘诀是松静、虚灵和开窍。 书是用来证法的,要修道还是找个明师教比较稳妥,毕竟修道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境界只有过来人才懂,书上只能说点大概。 李谨伯认为,“有欲观其窍(徼),无欲观其妙”,有欲就是有为,无为就是无欲。妙是什么?妙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清楚的境界。 正身是什么?是修正身体的姿势。正身有四纲二十六要。 头轻顶,肱要圆,腰要拔直,脚平吸。这是四纲。 二十六要如下: 1.头轻顶 注意一下百会穴处,轻轻上领。 2.颈要顶直而松 3.收颌藏喉 头要向后引,使耳对肩,鼻尖对肚脐。颈部不能僵硬。 藏喉,是将喉结上的凹陷处藏住,这样能使后颈平直,(后面要讲九窍,正身才可以开窍)使玉枕窍开。 4.眼帘要轻 垂帘,既不完全闭眼也不开眼,要留一线光,眼皮最放松。 5.含神正视 正视是指定睛凝视,同时意识到上下四方。要想有气往眼里灌,即内视敛神。 6.闭口要松 微笑,要闭而未全闭,有口水,证明嘴已放松。 7.卷舌抵喉 舌头抵上牙根部。 8.牙齿微着 上下牙轻轻接触,似着非着。 9.松腰竖脊 腰指肚脐正对脊柱的地方。腰以下往下坐,腰以上往上提,小腹内收,腰有点拎起来的感觉,然后放松。假想自己好像是掉进井壁中间里了,两手自然按在井沿上,然后挺直腰想出来,就得把身体拉长,往上伸。松腰自然气沉丹田。 10.合肩开腋 合肩即包背,背后夹脊中间的一条沟张开。两臂像抱了个大球。 11.舒胸松腹 胸腹顺直。 12.掖胯敛臀 胯指髋关节前大腿与腹部交界处。 13.裆开要圆 开裆是为了足平吸。 14.曲膝要挺 曲中有直,曲中想挺,不是僵挺,是意挺。 15.脚腕要提 脚腕有上提的意识,注意解溪穴。 16.脚要平吸 平吸是如吸盘一样使足心空、足心松。体会“顶天立地”的感觉。 17.拔背要圆 手臂始终成弧形才能得气。 18.松肩要平 松肩不要只注意松两肩头的关节处,要注意肩井穴和大椎穴在一平线上。 19.坠肘要合 20.提腕要展 21.指根要塌 22.指尖要抠 五指自然分开而微扣,手心成自然弧度。 23.虎口要圆 大拇指与食指之间叫虎口。 24.手心空含 25.听耳韵 实际上,就是返听,好像在听耳朵中的韵律。 26.鼻拉脐 鼻尖与肚脐成一条线。 ![]() 正面图 ![]() 侧面图 ![]() 中脉九窍 正身开窍的要点,与二十六个要点有重复的地方。因为重要,所以单独列出来。 1.开上丹田(两眼中间的最低点) 展慧中。慧中指两眉之间的窝,展慧中就是眉开眼笑。 2.开玉枕窍(上丹田正对脑后的地方)、开顶窍(在百会穴前面一点,囟门后一点) 收下巴,头轻顶,后脑与颈齐平,腰直,鼻尖对肚脐,耳朵对肩膀。 3.开中丹田(在两腋窝连线的中点)、开夹脊窍(同中丹田相对,在背部) 腰直,背圆、背后两肩胛骨中间的一条沟张开,双手似抱圆球,抱球距胸不超过三拳,两手距离不超过三拳,肩要沉也要撑。 睡觉练功也要做到肱圆,比如平躺,两肘放床上,这样不累,两手对着中丹田或下丹田抱球,意想腰背后夹脊窍慢慢拉开,又长长了,形成了一个十字架,这样中丹田就拉开了。 4.开下丹田(脐内一寸三分),气海在肚皮最高的部位。 把下丹田周围肌肉略绷紧,即腰背形成一个弓背,与脚成为一根弓弦,意想它轻轻拉直,这就造成生理上的拱桥,产生了张力,达到了周围绷紧中间松,丹田就开了,这时越走觉得越轻松。睡觉时也要成一张弓,“卧如弓”,如何卧呢?当人平躺在平板床上时,腰部是空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弓”。为了保证人体卧如弓,可以在袜子里装上两个小球(或塑料小瓶),两头打上结,形成哑铃状,放在腰眼处,这样腰背就成了一个弓,下丹田就打开了,气海也就通了。 5.开尾闾窍(又称劲窍) 一般内丹功认为尾闾窍在尾骨长强穴处,又称下尾闾,将命门穴下面叫上尾闾,在气海对面。开劲窍的方法,其诀就是“敛臀挽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撅着臀部,臀部要收敛,要包着臀部,同时用意挽胯,这样会阴就提起来。 正息,即修炼呼吸。现只讲李少波真气运行法的要求。 要求如下: 1.自然呼吸,注意呼气,如果再留意呼与吸之间不呼不吸(即息)的阶段,会更感宁静; 2.耳朵留意呼吸,使呼吸不发出粗糙的声音; 3.不追求腹式呼吸,不闭气。 注:目前只练过李少波真气运行法、站过桩,还没能力完全吸收甚至评判《呼吸之间》上的内容。据个人体会,正身的内容很有实践意义,可以用来指导静坐和站桩。初学者练习真气运行法会很快看到成效,练一步有一步的成果,这样不断受到激励,会坚持到底,最终成功。 另外,先站桩,再静坐,会减少妄念,坐得久。 |
|
来自: 木子的书包 > 《{易筋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