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川: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上)【图】手机说茶网

 光哥小馆 2022-03-15

剑川: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上)

横断山脉深处,茶马古道路上,藏着一座明代古城,城中现存21个明代院落、146个清代院落以及500余民国院落,是中国西南一处鲜为人知的古院落群,诸如“四合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院落,在这里是寻常见。

剑川: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上)

鸟瞰剑川金华古城。剑川古城始于元代至正末年(公元1341—1370年),已有650多年历史,历经沧桑,古貌依旧,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总数的90%以上。(杨继培/图)

剑川: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上)

“四合五天井”为大理白族民居中一种常见的样式。与“三坊一照壁”不同点在于去掉了正房面对的照壁,而代之以三间下房的一坊,围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同时在下房两侧增加两个漏角小天井,故名为四合五天井。(杨继培/图)

徐霞客借宿处

大明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由丽江经鹤庆,于二月十四日上午来到剑川古城。早春云贵高原的风还带着寒意,迈过清冽的护城河,走过伽蓝桥,徐霞客把行李寄放在北门街杨贡生家中(府、州、县秀才中成绩优异升入国子监者,称为贡生)。北门街是剑川古城的商业街,往来不绝的商贾从马背上卸下一提提普洱茶,衣衫褴褛的盐工在街边歇脚打尖,茶、盐之利,马帮不歇气的脚步,转来了这个茶马古道小城的繁华。

2017年初春,我循着徐霞客的足迹来到剑川古城北门街,三百多年来,这条街的名字并未曾改变。叩响北门街27号的木门,杨德绶大爷把我领进后院,这便是当年徐霞客住过的杨家大院!大院修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两层五间楼,重檐歇山顶,穿斗式结构,连格子门、梅花形木窗都是明代原作。杨德绶是杨贡生后人,他说,杨家大院本来还有门楼与临街的商铺,1949年剑川城中突发火灾,门楼与商铺均在大火中被毁,杨家人在原址盖上砖瓦房,里面的五间楼一直留了下来。

说起徐霞客,杨德绶打开了话匣子,他指着堂屋的楹联说:“'高楼著五间曾闻漆条弊身朱衣点额故里传二事乡誉宏祖访友绍仁谢师’”,这里的'宏祖访友’,便是徐霞客拜会杨贡生的故事了,在杨贡生介绍下,他游历了金华山、满贤林等名胜”。五间楼堂屋公用,阁楼供奉祖先灵位,其他四间分给了四家人,杨德绶坚信,他住的那间便是徐霞客曾经借宿过的,他的床头有两本翻得破破烂烂的《徐霞客游记》,这是他平生最得意的谈资。

剑川: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上)

温馨的古城人家。剑川历史上登科及第有公名者500多人,白族人家的对联都是自己书写。(杨继培/图)

剑川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东南部,历来是滇西北重要门户。史料记载,剑川曾在唐朝、宋朝、明朝时建过三座城池,分别位于甸南上下登、甸南西湖村以及县城中的柳龙冲。柳龙冲背靠金华山,前临剑湖,左临永丰河,风水极佳,《阳宅十书》说,“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夸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也。”剑川古城从建城之初,便按照中国传统的街巷闾里布局,并在四周修筑城墙,这项庞大的工程直到明崇祯十六年(1643)方才竣工。伴随着城池的修建,城中院落也次第出现,早期院落大多是官宦人家的宅第,何可及故居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处。

何可及故居隐藏在西门街一条狭窄的巷道中,我来到这里时,夕阳撒在古朴的门楼上,将一朵朵斗拱染成金黄色,门楼飞檐上翘,如同一只张开双翅的雄鹰,明朝曾规定庶民庐舍禁用斗栱,仅有官宦人家才可使用。院子里,何月珠正在厨房做菜,她熟练地将肉丸子丢进滚烫的锅中,再铺上一层萝卜丝,香味很快弥漫了整个院子。66岁的何月珠是何可及后人,自打出生起便生活在这四合院中,在她20岁那年,邻街的蔡泳生入赘到何家。日子平静安宁,只有当外人慕名而来之时,何月珠的话才多起来,她一讲就是半天,祖先的故事伴随着她抑扬顿挫的语调在院子里跳跃着。

何可及是剑川三家村人,虽出身寒微,却天资聪慧,历经数十载的寒窗苦读,终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中得进士,任河南涉县县令,后主持疏理漳河工程,有河工淘得秦代玉玺,何可及献于明熹宗,遂擢升为陕西道御史,在任颇有美誉,升任太仆寺卿。何可及为官之时,正值阉党魏忠贤当权,崇祯三年(1630),受魏忠贤事件牵连,何可及被削夺官职,返回老家剑川,从此再不过问政治,在金华山南麓开设私塾,以传道授业为任。相传何可及年少时以文采自负,进京赶考之前曾写下“何人不中何人中,不中何人中何人”之句,这句话被何家人作为祖训代代相传。

何可及故居修建于明天启元年至天启三年间(1621—1623),此时的何可及进士及第,可谓春风得意,走出剑川的他来到京师,将这北方的建筑形式带回故里。不同的是,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四合院多为平房,而何可及故居则是两层小楼,这是源于云南温暖湿润气候的革新。历史上的剑川虽偏安西南一隅,却并不封闭,茶马古道既运输财富,也传播文化,将剑川与巴蜀、中原乃至遥远的南亚、中亚联系起来。

剑川现存明代院落21个,除了杨家大院、何可及故居,保存完好者还有赵将军第、张将军第、陈氏宅院等等,上营盘巷里的赵将军第是明代戍守剑川将领的私宅,故院子里专门设立了马厩。这些院落秉承了明代建筑大气、浑厚的特点,典雅稳重、朴实无华,屋顶上的筒瓦多是明代旧物,瓦当上雕有飞龙、虎头、荷花、八卦阴阳鱼图案,青苔爬在上面,和时间一起模糊了它们的影子。

剑川: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上)

白族民居彩绘。白族建筑彩绘不仅用于宗祠、庙宇和大型古建筑群体,还广泛用于白族民居建筑。民居彩绘在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装饰房屋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祛邪避灾、祈祥求福等丰富含义。(杨继培/图)

明清院落博物馆

时至清代,剑川古城的布局日渐完善,康熙《剑川州志》记载,古城“周三里三分,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二尺,砖垛石墙。垛口一千三百二十七,濠宽八尺,深五尺,城内驰道宽一丈,城外驰道宽一丈二尺”,设有嘉庆、拱日、金龙、拱及四道城门,出于风水的考虑,城门位置有意相错;城内道路以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早街为主,两侧巷道曲径通幽,院落鳞次栉比,这些街巷全部用“丁”字衔接,避免直来直往泄了风水。

剑川:茶马古道上的“活化石”(上)

昭宗祠牌坊,位于西门街腹地,属古城最漂亮的“老房子”。(杨继培/图)

在南门街忠义巷,我向路边晒太阳的老人打听三苏院,他们说,你一直走,门楼最大、最漂亮的就是。三苏院门楼的枋头业已残破,上面的瓦当也是七零八落,两侧的蝎子形屋脊却保存完好,飞檐冲天,滴水含翠。门楼是白族民居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院落的脸面,白族人对门楼格外重视。关于门楼,清人姚承祖在《营造法原》中说,“凡门头上施数重砖砌之枋,或加牌科(斗拱)等装饰,上覆以屋面,而其高度超过两旁之塞口墙者”。门楼分出角式与平头式两种,官宦人家的门楼为出角式,比如何可及故居;普通百姓的门楼多为平头式,比如眼前的三苏院,这也是剑川古城最常见的门楼。

注:本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