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二十二)枸是枳椇

 载几藏书 2022-03-15

  

《小雅·南山有台》据说是为周代贵族宴飨宾客的通用乐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开头均以南山、北山的木本植物起兴,南山有台、有桑、有杞、有栲、有枸;北山有莱、有杨、有李、有杻、有楰,一口气罗列了十种植物,看似单调重复,但顺手拈来,不留痕迹,使整首诗歌首尾呼应,回环往复,语意连贯,逐层递进,读起来也郎朗上口,使那些没有情感意识的草木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不可或缺。

  诗歌的末章“南山有”里面的“枸”,在《诗经》众多的名词注释中,算是比较确定和明了的。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枸)“木也,可为醬”;《毛诗》注“枸、枳枸也。”《陆玑·草木疏》释“南山有枸”说“枸树高大如白杨,子长数寸,噉之甘美如饴,蜀以为酱。”《说文解字》、《毛诗》和《草木疏》的解释指的都是同一种植物,即鼠李科的枳椇。

  枳椇别名枸、别称南枳椇、拐枣、鸡爪树,万字果、万寿果等,是鼠李科枳属高大乔木。产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及长江以南诸省。明代《毛诗陆疏广要》注释“南山有枸”说,“枸树山木其状如栌,一名枸骨,高大如白杨,所在山中皆有。理白可为函板,枝柯不直,子著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噉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江南特美,今官官园之谓之木蜜。”这段话说了枳椇有四个特征:一是枳椇是似白杨的高大乔木,其枝屈曲不直。在我看来枳椇的树皮有点似白杨,但叶形不似白杨,倒像灯台树之类;二是说其材质较细,可作箱橱函板等细木工用材;三是说其果实形状特别。枳椇的果梗膨胀扭曲似珊瑚,又像望春玉兰的果实,而浆果状核果长在果梗末端,近球形,明显小于果梗。四是“甘美如饴”。这种甜不是来自于果实,而是果梗。其甜味有些像无花果。云南等地集市地摊常作干果售卖。第一次去西双版纳时还买了些尝了尝,很纯正的甘甜。

  枳椇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其果实既能浸制能治风湿的“拐枣酒”,又是解酒的良药。唐《食疗本草》在枳椇的注释中讲了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个南方人用枳椇木材盖房子,不小心将一块枳椇木片掉进了酒瓮中,结果那坛子酒的酒味全都跑光,只剩水味了。后来,人们发现枳椇的种子解酒作用更好,于是就成了解酒的良药。各本草书籍也都说枳椇种子为清凉利尿药,能解酒毒,适用于热病消渴、酒醉、烦渴、呕吐、发热等症。

  还有一种北枳椇,山东人叫拐枣,其外形酷似枳椇,过去视为一种,也叫枳椇。区别是枳椇的叶常具整齐的浅钝细锯齿,花序为顶生和腋生的二歧式聚伞圆锥花序,果实较小,而北枳椇叶具不整齐的深粗锯齿,花序为不对称的聚伞圆锥花序,顶生,稀兼腋生;果实较大,不如枳椇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