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吾国斯文第1305期

 研北 2022-03-15

Image

按:不写书法评论久矣,应约写此小文,刊于《书法报》2022年3月16日,祈请同好赐教。

网络书法批评越来越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其特征是参与面广,形式多样,生动灵活而又直截了当,且引人关注。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批评手段,涌现了一大批斩露头角的“网络书法批评家”。

所谓“网络书法批评家”,指的是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以书法批评见长的写作者。有的在纸媒和网络上“两线作战”,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有的则偏重于网络,甚至专注于网络。有的先在纸媒发表,后在网络推送,有的则只在网络发表。不得不说,“网络书法批评”是一种带有特殊性的“文体”,比如即兴、随意、互动,不受篇幅的限制,并不是所有“网文”都可照搬到纸媒上。

这一群体,不乏见解独到、笔力犀利之人,时见直言不讳、精彩纷呈之作。但有时也显得有点“野蛮生长”,“口水战”和超出书法批评范畴的“交锋”也在所难免,有的甚至涉嫌侵犯名誉权,导致官司。“笔墨官司”是正常的,毛泽东在“兰亭序争辩”时也曾说过“有比无好”。但因为“书法批评”而对簿公堂,则并非书法批评的正常现象,不管谁输谁赢,结果难免两败俱伤。

我自退休几年来,开设了两个公众号,虽然书法批评写得不多,但“网文”是乐此不疲的,自然也颇为留意互联网上的书法批评现象,因而对“网络书法批评”稍有感受,也就忍不住想谈点一孔之见。

我个人的体会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立足稳,放眼明,落笔准,心态平”。

“立足稳”,指的是落脚点问题。做任何事情落脚点都要稳,而“网络书法评论”的落脚点指的是站在什么角度看问题,用什么价值观、审美观来看待书法现象。也可以理解为“屁股坐在哪里”。这是一个基本点,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网络书法评论家”,是做一个博眼球的“网红”,还是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评论家。“立足稳”还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包括学养和书论等的积淀。

“放眼明”,指的是看问题的目光,看待和剖析书法现象的视角。现在参与网络书法评论的人很多,有不少是“围观式”的,看到出现了什么“热点”,便围上来蹭一蹭热度,或随意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但对真正的书法评论家来说,他看待问题肯定有着自己独到的评价方法,他会放到书法历史的长河和现实的大背景去考量,从而归纳出带有本质性的问题,再来阐述自己的见解。有的所谓“热点”,也许参与评论会有不少点击率,但其实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没有多少意义;有一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则反而带有某些代表性,值得深究。

“落笔准”自然是写作方法问题了。网文一般都是急就章,比较随意率性,且没有纸媒那种“三审制度”,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写好便发,图个痛快。我自己的网文常常如此,因而有时难免会有差错和瑕疵。“落笔准”最主要的当然是观点鲜明、理论正确、阐述有理有据,基于网文的特点,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注意行文的“安全”,防止出现明显的漏洞、破绽、失误,被人抓住不放,甚至以“侵犯隐私”“侵犯名誉”等缘故被述诸法律。批评是双向的,纸媒的批评文章也有争鸣,也有对簿公堂的事情发生,但相对来说行文更加稳重,时间上有个缓冲期,而网络上则是“即时”的,推文发出后几乎第一时间就能引来对方和各方反应,“短兵相见”,往往会因情绪失控而用语过激,出言不逊,招致“反噬”。

一句话,“网络书法批评”在发出之际,就应该评估到有可能出现的“反击”“反批评”,做好应对准备。自信“落笔准”,就可能应对自如。

“心态平”非常重要,上面说了,网络评论是全开放式的,你的观点不可能获得所有人赞同,难免会有不同意见,有的观点可能会非常对立。这样的事情在网络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任何一个写“网络书法评论”的人,特别是有针对性批评某一位书法家的文章,都有可能引来商榷、反驳,甚至用语尖锐、刻薄,非常难听。这就有个放平心态的问题,要有肚量,有的时候,一笑了之,事情便过去了。然而,如果“咽不下这口气”,非要“你死我活”不可,最后往往两败俱伤,得不偿失。“心态平”的另一层意思是,看待当今书坛,看待书法现象,书法人物,也要“心态平”,做到心平气和,用不着一点点事情就“怒不可遏”,上纲上线,即使忍不住“不平则鸣”,以“心态平”的状态写作,也许更具张力。

去年,曾经有一场因书法批评引发的官司,被称为“中国书法评论第一案”,我对当事双方都素昧平生,至今缘悭一面,因而无意评说什么。我只想说,这个案子如果能够“立足稳,放眼明,落笔准,心态平”,本来或许是可以避免的。以“落笔准”为例,倘若删去一些被对方认为有损“名誉”的词句,丝毫不影响批评文章的原意和力度,但或许就能使得这场批评仅仅停留在“笔墨官司”的层面。反过来,被批评人能够保持好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场批评早已成为“过去式”了。结果,直到现在还在“二审发回重审”过程中,对双方带来的时间精力的消耗、牵制是无法计算的。都是书家、文人,大好时间耗费在意在“维护名誉”的官司上,其实大可不必,甚至效果适得其反,更不要说早已背离了“书法批评”的初衷了。

当然,我无意对此评说什么,只不过在谈到“网络书法批评”时对事不对人,举个例子罢了。

2022年3月2日于三亚旅次

(刊载于《书法报》2022年3月16日)

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