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淮海战役,总前委没有成立的必要?总前委没有实施指挥?是真是假

 好奇的果果 2022-03-15

最近一段时间,我看到网上出现了不少关于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文章,对于这场六十万胜八十万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些人不去综合分析这场战役的胜利原因,却一直在纠结于中央军委成立的总前委到底有没有实施过具体的指挥工作。

有的人说总前委根本就没有成立的必要,反正也是中野和华野两个野战军的司令共同指挥,能有什么不一样的?更有甚者说总前委并不是为了淮海战役而成立的荒谬言论。那么今天,我只作为一名读者,对于网上一些较为偏见的观点,结合史料来跟大家聊一聊我的看法。

文章图片1

总前委没有成立的必要?

大家都知道,中野与华野这两个集团军的第一次合作还要往前推溯到一九四七年,当时华野的主要目标在山东,华野解放区西北面的莱芜、蒙阴、临沂面临着津浦线至黄河岸边的国民党重兵压境,西南面是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部也布防着重兵,国民党军采取步步蚕食的战术,向华野合围过来。

虽然陈毅与粟裕连续取得了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胜利,但是由于国共实力差距巨大,大部分解放区还是被国民党军占领。为了脱离国民党的包围圈,中央军委电令华东野战军进入中原地区,这样就给华野与中野两大集团军第一次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文章图片2

电影《淮海战役》截图

但是在两个野战军第一次合作的豫东战役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由于华野与中野各自肩负着不同的任务,所以发生了好几次部队协调不到位的问题:

第一次:粟裕本来已经做好了计划,准备派遣陈士渠和唐亮两个兵团前往许昌一带吸引杜聿明的第五军南下,然后自己再指挥第一兵团突袭黄河对岸的山东西南地区,等第五师获得消息率众回援的时候,第一兵团再与一直尾随杜聿明的陈唐两个兵团,从而将第五军一口吃掉。

而为了使这一战略目标达成,就必须让中野牵制住胡琏的第十八军增援。可当战役打响以后,国民党统帅部并没有让胡琏前去,而是换了一个人从南阳驰援,中野觉得这是一次战机,所以就擅自更改了粟裕的计划,准备合围张轸。不成想,中野把口袋阵刚给张轸摆好,另一边的胡琏就出动增援了,刘邓二人只能临时通知粟裕这个情况,希望陈唐兵团过去阻击,致使粟裕歼灭第五军的计划落空。

文章图片3

粟裕

第二次:豫东战役发展至第三阶段时,粟裕准备全力阻止黄伯韬增援西平地区,希望中野牵制胡琏的部队不要让他在八号以前进入太康地区。可是中野虽然派出部队前去阻击胡琏,但是重心仍然放在自己准备的攻打吴绍周部队的计划上。可是胡琏非常狡猾,他并没有救援吴绍周,也没有管自己的尾巴被中野牵制,他亲自带领部队快速向豫东主战场杀了过来,这时候中野再想阻击胡琏已经是不可能了,结果胡琏很快就占领了周口、淮阳等地。

由此可见,中野与华野最大的问题就是两军的力量没有拧成一股绳,缺乏统一的战略目标,更没有成立一个对整体战略目标统筹指挥的领导层。为了解决华野与中野配合协调的问题,粟裕多次向中央军委建议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的问题,但中央军委一直没有批准。

直到一九四八年十月,中野相继解放河南大部分地区,开始向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区进军,战略目标已经与华野相吻合,指挥问题就成为了中央军委重点考虑的问题。

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了粟裕的建议,电令陈毅与邓小平统一指挥两个野战军,但由于淮海战役规模较大,涉及战区范围较广,从指挥到后勤任务都非常繁重。十一月十六日,中央军委又根据这一情况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五位同志共同成立总前委。

文章图片4

由于战事需要,总前委五位成员一直都是分开行动,但在重大战略决策、协同作战等方面,五位成员都能通过电话或者电报进行反复协商,最后达成一致,渐渐地两支野战军变成了一个步调统一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原与华东广泛的地域环境,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效能,才使得淮海战役最终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总前委并没有指挥淮海战役?

网上有人说在淮海战役期间没有找到有关总前委签署的任何文本记载,就妄加推断说总前委并没有指挥过淮海战役。关于这一点,我只想说,总前委没指挥淮海战役只不过是这名网络学者原先想表达的结论,然后再找一堆跟你的结论相符合的资料来坐实你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已。

这位学者说总前委只开过一次全体会议,讨论的却不是淮海战役。我就纳闷了,当时两大野战军分散在几百公里范围内与八十万国民党军作战,为什么这五位成员就非得挤在一个屋里开会?就算当时通讯不算发达,但是野司司令之间的电话线是畅通的,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电话进行会议的。

总前委成立之时,粟裕正在碾庄把黄百韬的十多万精英部队堵在里面动换不得,刘伯承则率领中原野战军刚拿下宿县,由此可见,这五位成员虽然统称总前委,但依然主管自己的那一摊,只有两军之间相互配合的方面才会通过电话进行沟通,顶多中野刘伯承、邓小平再加上客串过来的陈毅三个人一起开会,华野粟裕只能和谭震林单独开会,从战事紧迫程度来看,他们并没有时间凑在一起。

文章图片5

按照这位网络专家的逻辑,总前委就应该是淮海战役最高级别的指挥机构,中央军委应该将作战命令传达到总前委,然后总前委再分别对两个野战军下达进一步指令。比如苏联保卫战的时候,苏联统帅部就经常派总部的人到前线协调与指挥作战,这些人就是这个前线最高的指挥官,但即使有这个人的存在,苏联统帅部仍然会直接将作战命令下达到具体部队。

所以我认为总前委的角色不是传令而是战略规划,他跟苏联的情况一样,不直接对淮海各部队下达命令,而是由总前委再下达到下一层级的司令部来具体实施。当时淮海战役直属总前委的正是中野司令部,因为从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开始,主攻任务由华野转移到了中野,华野的主要任务变成了阻敌增援,总前委的着重点自然会放到消灭黄维兵团的主核心上,直接向中野下达命令自然是第一位的,华野的级别就比中野要低一些了。

比如华野曾经给总前委的一封回电中的开头写的是电话奉悉,这几个字通常只有下级回复上级的电文时才会用的,所以这也说明粟裕的军事行动是受总前委刘伯承等三位常委指挥的。

文章图片6

总前委没有管后勤的事?

这位网络专家又提出总前委没有管后勤的观点,他说毛主席曾经明确地赋予了总前委整体统筹两个野战军的后勤任务,但是总前委并没有具体负责。按照我军惯例,一个集团军的前敌委员会下辖司令部、政治部与后勤部,而不是司令部管着政治部和后勤部,所以淮海总前委被毛主席不仅赋予了是两个野战军作战的指挥权,还包括后勤统筹。

网络专家还提出了几点否定总前委统筹后勤的理由,但在我看来,没有一个理由能够站得住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 中央军委指派后勤部长杨立三直接领导淮海战役的后勤工作,并不是通过总前委来统筹。

我来回答:专家给杨立三安上了淮海战役后勤总负责人的头衔,但是据中野参谋长李达的回忆,杨立三只是参加统筹后勤支前工作,也就是动员群众支援前线运送物资的工作,所以他根本不是淮海战役的后勤总负责人。

2.专家认为这五位成员当中没有一个人是专门分管或者监管后勤工作的。

我来回答:总前委的五位成员难道只有分工明确才能发挥职能作用吗?

文章图片7

3.专家认为总前委没有人参加联合支前会议,而是委派华野的后勤部在代为主持会议。

我来回答:我觉得这是最牵强的一个理由,假如总前委真的无权管理后勤工作,那么还需要他们对这次会议的最终决议表示同意吗?

基于以上歪理的整体结论

网络专家根据以上歪理得出的结论是,淮海战役是中央军委直接领导的,而总前委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实权,真正指挥的是中野而已。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以后,中央军委给华野与中野的贺电中曾说过这样的话:“望华野与中野全体将士,在刘等五位总前委的统一领导下,争取更大的胜利!”而在电影《建国大业》中也有一幕这样的片段:一位通讯兵飞快跑进毛主席等人的会议上里,敬着礼说到:“淮海战报”,一边把电报递给周总理,周总理看后,对毛主席、朱老总等人说到:“淮海总前委来电,歼敌五十五万人,活捉杜聿明!”

这一来一和,大家就能看出来中央军委与总前委之间不仅有电报往来,而且中央军委是直接向淮海总前委发去贺电的,从字里行间的意思来看就是由总前委再向中野和华野传达贺电内容,并没有直接发给中野或者华野司令部,淮海战役最终的战果也是由总前委电告给中央军委,同样不是中野司令部的名义告知的。所以这位网络专家所指出的总前委有名无实是背离事实的。

文章图片8

淮海战局的把控离不开总前委的指挥

这场伟大的胜利,我认为离不开总前委对淮海战局的整体把控,不仅能够准确无误地领会、贯彻中央军委的整体战略布局构想,而且还能够根据战区的实时变化作出及时调整。

这里我不得不再提一下粟裕,我并不是粟迷,但是他对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先不提中央军委决定打淮海战役、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提议都是出自他的手笔。我之前分析过粟裕身上几个独有的特点:

1、始终贯彻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拥有着通览全局的战略眼光,始终遵循着战争规律,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2、能够从军事行动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再将问题放到全局的角度上进行整体分析,把有可能会面临的所有问题提前想到解决方案;

3、对每场战役的首战都非常谨慎,除了在战前做好充分准备,保证首战必胜以外,还要给以后的每场战斗留下转机的余地;

4、勇于和善于向上级如实反映自己发现的问题,曾多次提出了不同凡响的战略性建议。

文章图片9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指挥员正是粟裕。他之所以把枪口瞄向黄百韬兵团,就是因为只要打掉他,从全局的角度来看,部队不仅可以先逃离了徐州剿总大军的危险距离,避免刚一上来就与国民党重兵接触,同时还可以随时一路南下威逼南京。

只要徐州的国民党大军向南救援,必然可以找到机会分而食之,那么整个淮海战区这盘大棋就可以搞活了。在粟裕把这些全都考虑进去以后,他才调集华野六个纵队的主力部队将黄百韬摁在碾庄摩擦直至彻底消灭。

中野与华野中不仅有这样运筹帷幄的指挥员,就连部队的后勤工作,也是让人惊叹不已。总前委安排华东、华中、中原与华北四个解放区组建庞大的运输网络,共建立了一百多个兵粮战,三十多所后方野战医院。

文章图片10

同时这些解放区全都掀起了支援前线的热潮,百万人民群众采用各式各样的土办法将自家的粮食、牲畜、布匹等物资向着淮海前线给战士们送去。在淮海战役期间,我将百姓们支援的粮食大约有五十万吨,帮助军队运送七千多吨。

所以说,离不开中央军委的战略布局,离不开淮海总前委的统筹规划,也离不开粟裕的指挥艺术,更离不开百万群众的独轮车,经过这几方面的共同努力,才有了这场辉煌胜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