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战时刻!用兵谨慎的邓小平,生平罕见地发出“拼老命”的号召

 史说新域 2021-01-07

众所周知,邓小平是我军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在数十年戎马生涯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缜密、用兵谨慎。

然而在淮海战役中,这位历来以谨慎著称的总前委书记,却生平罕见地对数十万将士发出了“拼老命”的号召,这是为什么呢?

1948年11月16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终于拿下了徐蚌线上的咽喉——安徽宿县。

巧的是,宿县城里的枪声刚刚沉寂下来,一道从西柏坡发出的重要电文就来到了硝烟滚滚的淮海战场。

中央军委鉴于淮海战役规模日趋扩大,南线战略决战的态势已经形成,为统筹一切,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作战,统一领导战区支前工作和后勤保障。

毛泽东亲自起草电文,指定这个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并由邓小平担任总前委书记。

从此,淮海前线中野、华野60万大军有了一个团结、统一的心脏,有了一个高效的指挥中枢。

毛泽东的眼光看得更远,他不但要这个指挥中枢在淮海战场击败国民党最后的精锐集团,更要这个中枢率领百万大军渡过长江,解放全国。

当时的总前委,无疑深受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信赖。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都是我党我军久经战阵.能征惯战的战将,当时又是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的主要领导人,在全军上下有着崇高的威望,深受各级将士信赖。

自淮海战役开始以来。粟谭、陈邓、刘伯承等多次致电中央,不但协助了中央军委制定淮海战役的方针策略,而且诸多建议颇富见地。

对这样一个前委班子,毛泽东放心,因此日后电示指出:今后再有重大问题,由总前委临机处置,不必事事请示。

总前委从毛泽东手里领到了“临机处置”的尚方宝剑,靠的是自己的实力,自己的本事。

邓小平担起总前委书记之时正是淮海前线战局最困难的时期——

黄伯韬拼死抵抗,令粟裕焦虑万分;

徐东,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在蒋介石、杜奉明的层层高压一下,拼死救援;

徐西,中野区6个纵队12万人,既要西阻黄维12万钢铁大军,又要南截李、刘兵团的北进,还要分兵袭扰徐州,牵制邱、李两兵团。

更重要的是,中野必须卡住宿县这个咽喉……

决战时刻到了,处处军情急,处处需要兵!

宿县中野司令部,邓小平此时和粟裕一样,承受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他心里清楚,各个环节都是重心,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南线决战的有利态势将付诸东流。

精力充沛的邓小平这些天明显地黑了、瘦了。

总前委五人现分作两处,中原方面,刘伯承司令员身体不好,陈毅看着壮实则也有隐疾,值夜班的差事大多都被他接了过来。

但这还不是主要的,他更关心几个方面的战况,心理压力对这个精壮小个子身心的影响显然比以身尽职、多值几个夜班更熬人。

一连几天,他饭吃不好,烟却一支接一支抽得惊人,他需要精力,需要镇定。

邓小平是个原则性强却不乏灵活的军政全才,他很能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

淮海战役之前,敌强我弱,军委的作战思想一直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那时,人民解放军部队少,保存自己才有与蒋介石较量的资本。

但到了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迅速发展壮大,在战场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蒋军。这时,“保存自己”就已降到了第二位,中央军委适时提出“不惜一切牺牲,力图大战取胜,在江北解决问题”。

邓小平准确而深刻地领会了毛泽东的意图,因而在中野动员大会上说——

战略是全局性的,打仗从来有进攻方向,有牵制方向,一头担重的一头担轻的。我们无论担哪一头,都不要忘了整体了。

今天我们担了轻的一头,但轻者不轻,我们既不能放弃宿县要地,还要挡住黄(维)、刘(汝明)、李(延年)3个兵团,还不能让华野分兵。

做到这一切,南线主力决战就成了定局。只要能在南线歼敌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取得全国的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所以我号召大家拼老命!

邓小平为粟裕分忧,号召中野将士“拼老命”作战。

一天后,邓小平又致电华野,号召华野“拼老命”,吃掉黄伯韬兵团。

邓小平一生谨慎,但处处军情急、血火硝烟弥漫的决战时刻,他却对淮海前线数十万将士发出了拼老命的号召,有气魄!

决战场上,没有这种气魄是压不倒对手的。中野、华野以60万大败80万强敌,没有这种气魄是创造不了这个奇迹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