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偶然的机会,读到一本《至味在人间》,作者是前些年因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而大火的导演陈晓卿,读来很对胃口。 虽然过去时间已经五年有余,但是当初第一次看《舌尖》的场景还历历在目:那天午饭后回办公室小憩,闲来无事,随手打开一部豆瓣评分还不错的纪录片,没想到从看到片头画面的一刹那就已经被深深吸引:精致的画面、诱人的美食、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突然就有了“食指大动”的感觉。第二天正好是周末,只用了不到两天时间,我就把第一部的1-7集从头到尾一秒不差地看了一遍。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观后感《从<舌尖上的中国>看文化感染力》,在编辑老师的关心帮助下,最后还得以在全军政工网作为优秀稿件发表,从此开始了我在全军政工网写稿投稿、做远程编辑的一段美好时光。观看《舌尖》的美好感受,也为我打开了一道以纪录片为载体探索世界的大门,陆陆续续观看了《地球脉动》《蓝色星球》《河西走廊》《王朝》《我在故宫修文物》《最后的棒棒》等几十部国内外的精品佳作,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平添了许多生活乐趣。 虽然与《舌尖》结缘较早,但是直到今天才知道,原来那个美食纪录片界神一样存在的大黑胖子,竟然还是一位“肚有食色气自华”的写作者,而且还在以出版精品文化书籍著称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系列出版了个人随笔!真是一个文武全才,可叹可敬! 我感觉,陈老师的书最大的特点是接地气、有烟火气,让我们这种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首先,他对吃饭的环境从不挑剔,“吃东西,对我而言,能大厅绝不包间,能路边绝不酒楼,能露天绝不室内,能站着绝不坐下。”只要口味好,其他都在其次,目标很明确,直奔主题。其次,他始终抱持对故乡的眷恋,“就像我,一个安徽人,在北京这么大的城市生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每每想到我老家淮河岸边的菜肴,还是难免食指大动。”不管离开多远、离开多久,家乡的味道一直都珍藏在内心最深处。再者,农村的淳朴成了他最鲜明的标签,正像他的好友沈宏非老师所描述的那样,“陈晓卿的敌人,不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敌意之深浅,与城市体量及其距离乡村之远近,成正比。” 细细读来,陈老师的这本书为何让人上瘾,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汪曾祺老先生的影子。汪老是我们扬州出了大名的“吃货”,他写的关于“吃”的文字展示了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个文化人是如何以苦为乐、创造极具烟火气的生活和文字,从而抚慰了一代人的心灵。新旧两代作家,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生活条件千差万别,但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如出一辙。简单地说,汪老是因陋就简,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创造;陈老师是孜孜以求,记录了一位美食导演身处当下、怀念故旧、回归田园的发现之旅。两位作家,用如椽之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活色生香的美食图景,让人欲罢不能。 美食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美食决定了一个人追求生活的高度。陈老师出生在皖北农村、生长在淮河之畔,同样经历过缺衣少食的生活。但是,过往的经历并没有成为陈老师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而是让他由欲而爱、因爱而为,最终成为一名探索美食、拍摄美食的纪录片导演,演绎了一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生活情景剧。可能是拜小时候生活所赐,陈老师对乡野美食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哪里镬气充盈,哪里深巷飘香,哪里就是“扫街嘴”陈老师的战场。山珍海味虽然更能满足口腹之欲,但是乡野小店、食客盈门更容易撩拨起作者的款款乡愁。 汪老身处乱世,没有因为世事沧桑而消沉遁世;陈老师久居闹市,从来不曾忘记蕲城淮水的养育之恩。他们知味、懂味、求味,不仅是吃货的模范,更是人生的导师。美食抚慰人心,快乐常伴左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只要还有追寻美食之心,生活就不会太单调,甚至还会有那么一点点轻松惬意。 愿每个人都能长享这份舒适和快乐! ![]()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 黄亚,生于黄海之滨、长在革命老区,初中时候因为读书快受到老师表扬而喜爱语文,高中时候因为作文中偶尔出现优美词汇被老师表扬而喜爱写作。曾经的橄榄绿、当下的勤务员,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一个木讷的80后,一个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渴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在写作上取得持续的进步。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