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空间】演员:要力量,不要流量

 亘心为上 2022-03-16

找到合适的演员是剧组的头等大事,这通常由导演和制作人共同负责。赖声川长期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学习、工作,对大陆的演员不熟悉,因此,从2012年起,《如梦之梦》所用的演员都是央华寻找、发掘,再推荐给导演赖声川的,包括所有的明星。

九年来,许晴、胡歌、谭卓、马思纯等诸多明星与《如梦之梦》相互扶持、成全,把角色融入了自己的艺术生命里。

在外人看来,《如梦之梦》成就了明星与戏剧之间的佳话:明星借戏剧舞台提升演技,升华形象;戏剧又能借明星的影响力出圈,触及更广泛的人群。传说中的双赢莫过于此。

央华的作品大多有影视明星参演,从《陪我看电视》里的张静初、史可、柳云龙、张家辉、叶童、程前,《新原野》里的孔维、王姬,到《庞氏骗局》里的蒋雯丽、张亮,《雷雨》《雷雨·后》里的何赛飞、刘恺威、佟瑞敏、孔维、史可、吕星辰,《情书》里的周涛、孙强……

这是一张长长的、经常令外界感到出乎意料的演员名单。

于是“诛心之论”就来了:央华为什么常常起用一些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戏剧训练,也没有舞台经验的影视明星?为什么上来就敢让他们在戏里挑大梁?不用明星不行吗?用明星不就是为了“蹭流量”吗?央华有没有为此牺牲戏剧的品质?

很多人心里有这么一个执念:戏剧舞台是表演艺术的圣殿,不是谁都有资格登上去的。戏剧舞台上不能失误,没有重来的机会,也没人替戏剧演员配音、当替身,一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都充分暴露在观众的凝视之下。戏剧演员要基于自己的角色,在规定情境下,用动作和台词来连贯地表达心理活动,与对手演员产生真正的交流。一个字吃了“螺丝”,一个节奏没跟上,一个眼神飘错了地方,观众都瞧得真真切切,并且马上给出即时反应,要是连出几个岔子,整场戏都完了。

这只是戏剧演员要面临的基本问题,还有更难的:戏剧表演不能复制,全凭现场真人演绎,如果一部戏要巡演二十场,就意味着演员必须稳定地输出二十次表演,每一次都要始终如一地准确、到位,还要始终保持对舞台的新鲜感,拿出充沛的情绪来投入角色,一次比一次演得更好。

多少老戏骨,在影视剧组里轻松碾压,一回到戏剧舞台,绝不敢掉以轻心。有句老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意思就是戏剧演员要在台词、气息、形体等方方面面下功夫,一刻也不能松懈。

特别是《如梦之梦》,台词量大、演出时间长,走位极其复杂多变。演员在台上要记住所有的位置和路线,还常常要一边快速走路、奔跑,一边大声说台词,气息要一丝不乱,一句话里的重音、停顿、气口都要在点儿上,一点细节出问题,观众的感受就会大打折扣。没点真功夫,怎么敢站上台去?

作为总制作人,王可然必须直面困境,找到解决方案。

解题思路,还是以“真”为依据来行动,回到戏剧的原点,来问这么两个问题:戏剧表演的门槛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演员能跨过这道门槛?

王可然的答案是:戏剧表演当然有门槛,但这个门槛不是传统的舞台训练,更不是简单地照搬表演教科书,而是看一个演员是不是天生的“大演员”。

所谓“大演员”,简单来说,就是“会演戏,敢演戏,能演戏”,“大演员”必须是从演技层面上来定义的。很多演员在镜头前的表现似乎很不错,但他们其实不一定会演戏,更多是被镜头组接、包装起来的。王可然认为这就是“小演员”,天分就这么多,透着匠气,演一辈子都没有足够的质感。

在王可然的视野里,戏剧舞台上没有“明星”“普通演员”之分,只有“大演员”“小演员”之分。舞台从来不排斥明星,但登上舞台的前提是,这个明星是不是“大演员”,有没有对角色的理解、诠释能力,能不能一站上舞台,就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他的存在,让整个剧场的人安静下来看他表演,用魅力牢牢地征服观众。

至于外界的看法,比如戏剧演员的业务实力是所有演员的天花板,戏剧演员受过系统的训练,比影视演员更专业、更纯粹……王可然这样回应:“好演员就是好演员,区别只在于,他更愿意留在戏剧舞台上,还是更愿意留在影视世界里。你能说那些一流的影视演员不是好演员吗?这是一个错误的虚伪概念。”

对王可然来说,只要会演戏,敢演戏,能演戏,就是好演员,不论是什么出身。从第一次选戏剧演员开始,他就坚持这个标准。

“明星能带动更多的人进入剧场,带动更多的人关注戏剧,同时又能把角色塑造好,我为什么不能用明星?那些批评的人,是故意拿错误的观念套在戏剧的身上。衡量明星和戏剧舞台的关系,从来都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胜任角色。们用的都是有能力演戏的明星,这是我们能成

这是一个错误的虚伪概念。”

“20世纪30年代,左翼戏剧蓬勃发展,哪一个成功的左翼戏剧,不是像秦怡、张瑞芳、赵丹、金焰这样的明星带出来的?”

对王可然来说,只要会演戏,敢演戏,能演戏,就是好演员,不论是什么出身。从第一次选戏剧演员开始,他就坚持这个标准。

2012年《如梦之梦》筹备首演阵容之时,李宇春就是这样进入王可然视野的。一位朋友向他推荐李宇春,王可然从来没见过李宇春,回去补课,看了她主演的《十月围城》。

“看完这部电影,我记住了她演的那个角色,倔强、青涩,为父报仇的那种一往无前、青春少年的干净的狠劲。”王可然做了三个判断:

第一,李宇春的表演很质朴、本真,她有能力塑造与自己的性格相似的形象。

第二,李宇春有多年演唱会的历练,她在舞台上不紧张,很放松,她不怵表演,敢表演,能表演。

第三,《如梦之梦》里有一个角色医生小梅,她刚刚大学毕业,面对一切不合理,总要发问:“我们怎么能这样呢?我们对生命不能再关心一点吗?”这跟《十月围城》里李宇春饰演的人物气质是完全一致的。

王可然笃定李宇春能演好小梅这个角色,这个角色太像她,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就是她,而导演赖声川又很懂得怎样给演员一个合理的表演空间,于是他向李宇春发出了正式邀约,也向赖声川推荐了她。最终,李宇春在舞台上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明星能带动更多的人进入剧场,带动更多的人关注戏剧,同时又能把角色塑造好,我为什么不能用明星?那些批评的人,是故意拿错误的观念套在戏剧的身上。衡量明星和戏剧舞台的关系,从来都只有一个标准——能不能胜任角色。我们用的都是有能力演戏的明星,这是我们能成功的底子。”王可然这样总结央华选演员的标准。

如何证明“要力量,不要流量”这句话不是空洞的口号呢?这需要演员的努力,需要观众的鉴定和评判,更需要一个戏剧制作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从千百位演员中选出最合适的,还要从源头开始,坚持自己的判断和标准。

对戏剧制作人来说,敢选人、选对人,还只是第一步,在跟演员合作的界面上,还有更多考验专业性、毅力、耐力、心力的挑战,在前方等待他们。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