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简称“五输”。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经气所流,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可退热;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经气所合,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 经气流注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排列特点
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至前臂、胫部;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五行属性配属
“阴井木”、“阳井金”。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井穴 、荥穴 、俞穴 、经穴 、合穴 五类穴位的总称。五输穴除治疗局部病症之外,对经脉循行远端部位(头面、躯干、内脏)乃至全身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五输穴![]()
阳经五输穴
![]()
阴经五输穴
![]() 五输穴歌
少商鱼际和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间三间接,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与陷谷,解溪三里胃经点;
脾经隐白接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少冲少府和神门,灵道少海记心间; 少泽前谷加后溪,阳谷小海小肠边;
至阴通谷连束骨,昆仑委中膀胱遣; 涌泉然谷流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延; 中冲劳宫与大陵,间使曲泽包络圈;
关冲液门中渚穴,支沟天井三焦沿; 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属於胆; 大墩行间和太冲,中封曲泉肝经全。
临床应用
(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
①“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是临**常用的选穴方法之一,指出荥穴、输穴主要治疗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证,合穴主要治疗内腑病证。
②“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③井穴多用于急救,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
(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
①本经子母补泻取穴法:例如,肺之虚证取本经的输穴太渊,是因为肺属金,太渊属土,土为金之母,施以针刺补法,即虚则补其母;反之肺之实证,取本经的合穴尺泽,即实则泻其子。
本经子母补泻取穴表
![]()
②他经子母补泻法:是指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的母穴或子经上的子穴治疗。仍以肺之实证为例,肺属“金”,肾属“水”,肾经为肺经的“子经”,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在子经(肾经)上选取“金”之“子”即属“水”的合穴阴谷。
|
|
来自: 针爱堂 > 《文件夹1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