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的德军一直被认为是单兵素质最好的军队,因为它的战绩实在太耀眼。在装备水平略逊于法军的情况下,绕开马奇诺防线直取法国心脏。随后又以闪电战接连攻下欧洲几个国家。在与苏军的作战中,德军也充分发挥出了自己单兵素质方面的优势。如果对付一个德军师,苏军往往需要3~4个师才能行。但如果是德军精锐师的话,即便是5~6个苏军师,也很难完成歼灭。以“骷髅师”为例,强行突破数倍于己的苏军包围,它所发挥出的战力,算是二战步兵的巅峰了。 与之相比,志愿军是一支战后不久就组建的正规野战部队。和德军一样,志愿军也享有“人类轻步兵的巅峰”这一美誉。不过,和装备精良,后勤保障有素的德军相比,志愿军的后勤保障非常差,而且装备大多都是一战和一战结束后的水准,少量二战时的装备都分散在广大部队内混装。像38式步枪,中正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等,都是如此。虽然二者处于不同时空,但是仍旧挡不住国内外军迷将他们集中对比的热情。按照国外普遍一致的讨论结果,大多都认为志愿军在单兵素质上较德军要有优势,只不过在装备层面上,志愿军始终存在着硬伤。 志愿军和德军的装备差距并不是表现在单兵装备上。德军班组内的MG-34/42通用机枪虽然有着高射速,但是它重量也大,机枪和子弹的总重比捷克式高太多。追求灵活机动,快速奔袭的志愿军如果全班伺候一挺机枪,要么就是赶不上,要么就是跑不掉,累赘太大。而Kar98k相较于三八式和中正式,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实际上在二战中期和后期,Kar98k的做工质量下滑十分严重,零部件精简到了最低水平。至于在连排级火力支援上,志愿军的60毫米迫击炮相较于德军50毫米迫击炮,反而有质量上的优势。真正拉高二者装备水平的,其实还是在于炮兵,装甲部队和后勤上。 德军虽然广泛使用骡马来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但是德军师本身也配置了不少机械载具。以一个正常的1.7万人德军师为例,除了4000多匹各种用途的战马外,还有800至1000多辆摩托车或汽车,机动性还是有保障的。与之相比,首批入朝的志愿军第38军,只有153辆汽车,而兵力规模上,第38军是一支额员达到44521人的“超编制”步兵军。按照美军的编制标准,像38军这等规模的部队,最少需要配备11400辆以上的各式车辆。而以德军来比拟的话,也最少需要3700辆以上的各式车辆和上万匹各式战马。 除此之外,德军的后勤保障,空中掩护,装甲合成,炮火支援也是志愿军所缺乏的。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德军就一定能打赢志愿军,原因就在于志愿军对装备的容忍度非常大。在抗美援朝战斗中,诸多志愿军步兵所能得到的直接火力支援,其实就是连一级的3门60毫米迫击炮,条件稍好的能有营级机枪连的重机枪支援。除去这两样,就是班级轻机枪了。而且,志愿军的主力是老兵,在通讯手段极为落后的情况下,20多万志愿军能够做到默契配合,也充分印证了志愿军战场组织和单兵素质是要高于德军的。既然志愿军能够打赢装备比德军还高的美军,那么打赢德军也自然不在话下。只不过,少数人总喜欢吹捧德军来比较志愿军。 转自史海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