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前,高建顺最感慨的是,苔菜月饼的队伍,从很早就开始排,从南京东路630号三阳南货店,一直排到616号上海医药商店的门口,甚至惊动了相关部门来帮忙维持秩序。 ![]() “已经20年没这样了,老上海人,对三阳的糕点还是有感情的,苔条月饼再一次唤醒了他们的记忆。” 高建顺,上海三阳南货食品厂厂长、三阳南货店宁式糕点制作技艺第七代传人,在糕点工艺研发和生产领域工作了40年。他说,不甜的糕点,还算糕点吗?油占子不用油炸,还算油占子吗?所谓创新,应该建立在基本工艺上,不能天马行空,胡乱创新。 “麻油加苔菜,香得眉毛都掉下来” 1981年,高建顺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三阳食品厂,当过仓库管理员、司机。去了不多久,正逢那一年中秋,月饼供不应求,月饼的生产线上紧缺人手,高建顺自告奋勇加入“战团”,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到三阳南货中的糕点。 高建顺记得,那时候,上午生产,下午上柜,2个小时内抢购一空,不仅是苔条月饼,三阳糕点中常规的油占子、马蹄蛋糕、奶糕等,皆是畅销。“生产车间的氛围令人难忘,师傅教得仔细,徒弟学得认真,尽管条件艰苦,特殊季节常常挑灯夜战,但大家毫无怨言,关系非常融洽。” 师傅亲切、同事友善的环境,让高建顺留在了三阳糕点的生产车间。 ![]() 三阳糕点品种繁多,林林总总有几十种,而每一种产品的配方和操作工艺都不同。因为需求量大,高建顺这样的年轻人,几乎样样品种都要学。比如,三阳最负盛名的糕点之一—苔菜月饼。 “原料、馅心两条线,泾渭分明。汇总到师傅手里,一只月饼从手工拌馅、制作、盖章、进炉烘烤……从炉里取出来,要三个小时。”当年,师傅陈虎是高级技师,宁式糕点的第六代传人,一个月饼的二十几道工艺,手把手教会了他的爱徒高建顺。而现在的高建顺,也倾囊相授给了他的徒弟。 “传统工艺,离不开色香味型。其中,型是首当其冲的,是食品的品相,然后是口感。”高建顺说,所有的工序中,最关键是原料,原料产地、进货时间都不容闪失。 “比如做月饼的面粉,同样的产地,要是进货时间不对,也就是醒面的时间不够的话,哪怕后面的工序全部正确,做出来的月饼,还是有明显缺陷——表皮容易开裂。当然,遇到这样的问题,作为我这样的老师傅,还是有办法补救的,这也要教给我的徒弟。” 事实上,三阳苔菜月饼所用的面粉,大多用的是当年六月的面粉,经过烘烤,表皮平整挺括,卖相十足。 ![]() 苔菜月饼,馅心里的苔条粉是王牌。三阳选用冬天的奉化苔菜研磨出来的苔条粉,再搭配大颗核桃、白芝麻、东北的松仁与瓜仁,制成三阳苔菜月饼的内馅,每个馅心的重量有明确的要求:49克。 “苔条粉的规格、产地、季节都是学问。如,冬天,苔条粉翠绿,不会变色,口感和色泽上都和春季的不同。至于馅心,熟练工基本上可以一克不差掐出来,但我们还是会每个都上秤校正。” 饼皮也有精确的控制。每个月饼的皮在33克,在酥皮里加了麻油——20%麻油、50%酥,一层皮一层酥,有170多层。有人说,麻油香加上苔菜香,香得眉毛都掉下来,怪不得每天销量可以达上万个。 “不甜的糕点,还算糕点吗?” 1986年,因为发展需要,三阳食品厂搬迁到浦东区峨山路,高建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他受命筹建6000平方米的厂区、车间,担任了厂长助理兼生产科长,带领大家坚守传统,发展创新,打开销路。他创造、见证了企业最鼎盛的时期,一年有三四千万元的产值,这个数字令同行咋舌,还首创了“引厂进店”的销售模式。 上世纪90年代,企业受到外部冲击,一度规模缩小,一支近130名员工的队伍被外企收购,而高建顺独身一人又回到广东路。但有他在,三阳糕点的旗帜就不会倒下。他在广东路另起炉灶,新厂建立,以宁式糕点为主打。如今1000平方米的空间,有20多位员工,每年创造1000多万元的产值。“走出低谷,稳步上升。” 高建顺认为,三阳是宁式糕点传承中最正统、最道地的一家。纯手工、无添加,苔菜类糕点为主,一个“纯”字,口感细腻。 ![]() 糖油面粉,是三阳的工艺,100来没有改变过。有人说三阳的糕点有点甜。高建顺却说,不甜的糕点,还算糕点吗,还能好吃吗?甜,正因为我们没有任何添加剂,用的是十足的白糖。糕点有千百年历史了,我们要守住的,是工艺,要改变的,只是原料的口感与安全。所谓创新,应该建立在基本工艺上,不能天马行空,胡乱创新。比如油占子,改变了工艺,不用油炸,用烘烤,那还算油占子吗? “这个味道里,有年轮的记忆” “要多看书。”这是高建顺对徒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在他学徒的时候,师傅是言传身教,靠口口相传,在理论体系上,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使得高建顺常常陷入思考的困顿。于是,当他收徒传艺的时候,他便鼓励那些年轻人,多读相关理论,从配方原理,到制作工艺,甚至是消费心理学。“还是在一个字—悟。” 不过,令高建顺尴尬的是,如今厂里断代严重,只有老少,中生代凤毛麟角。他担心的是,一旦自己退休了,谁来掌“三阳糕点”这杆曾经风靡上海滩、饮誉全国的宁式糕点的大旗。 “我毕竟是第七代传人。我有责任做好交接班的工作,我希望的接班人,要技术全面,每种产品都会做,懂工艺、懂理论、懂顾客心理。但是,队伍青黄不接,能吃苦、有心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并不多见。其实,这也是老字号普遍的困境。” 那一天,高建顺突然考了徒弟一道问题,为什么原来的月饼底下都有一张衬纸。结果,大家面面相觑。高建顺揭晓了谜底:按照原来的制作工艺,月饼底下要放张纸,便于月饼表皮敲图章,这样敲章后的月饼,底部才不会与烤盘粘皮。而现在工艺改良了,不用放这张衬纸了。 ![]() “这就是文化,每一个细节,都是老一辈手艺人冥思苦想、费心琢磨的结果。这种精神,就是当时的创新与改良。” 今年中秋,南京路三阳南货店门口排起长龙。人群中有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衣着时髦,排在长龙的后面。高建顺与他攀谈起来,年轻人说,这是他第二次来排队了。他的岳父爱吃三阳的苔菜月饼,让他来买一些。一周前他来过一次,因为人太多,于是去别处买了一盒苔菜月饼给老丈人,老人咬了一口就放下了。他说,一吃就知道不是三阳的。年轻人只得再来排一次队,他对高建顺说,想不到还有人对“三阳”情有独钟。 高建顺笑了。“老顾客是只认这个味道的。这个味道里,有年轮的记忆,有消逝的过往。”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