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苏军防御战术(第2章/共6章)1943年夏季的战术防御系统

 -战争机器- 2022-03-16
1943年夏季的战术防御系统
到了1943年夏天,苏联的战术防御已经从非连续的性质发展到了密集的、深层次的战壕防御系统,为步兵提供了更大的保护,为部队和火力支援武器沿正面和防御纵深的机动提供了更安全的环境(见图8)。防御区的宽度减少,而防御的深度增加。

图8. 步枪团/师战斗队形--防御,1943年夏季-秋季
 
一个步兵军团通常在第一战术防御带部署两个步兵师,在第二防御带部署一个步兵师。步兵师以一个或两个团为梯队进行防御,步兵团以两个营为梯队进行防御,由炮兵群、反坦克强点和区域、炮兵反坦克预备队和机动障碍分队进行支援。一个主防区的第一梯队的步兵师通常在8至15公里的正面上进行防御,深度为5至6公里。在次要方向上,步兵师负责防御二十五公里宽的区域。
随着苏联人在整个防御纵深内越来越多地整合反坦克强点和区域,反坦克防御也逐渐成熟。独立的坦克旅、坦克团和自行火炮团,隶属于步兵师并被保留在后备队中,通过部署为移动或固定的射击点来进行反击或加强第一梯队的步兵团。总的来说,在步枪部队和辅助火力方面,防御变得更加持久和机动。最重要的是,所有类型的单位和武器的整合比以前更彻底。更大的兵力供应甚至允许军队和前线规模的反击,以支持防守部队。
到1943年夏天,步兵团提供了军队战术防御的核心(步兵团的指挥联系从1942年底开始重新建立)(见图9)。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行动中,步兵师组成了战术防御区,而在库尔斯克,步兵军团则履行了这一职能。通常,库尔斯克的步兵军团部署在两个梯队中,两个步兵师在第一梯队,一个在第二梯队。如此排列,该军团的防御深度为15至20公里(是斯大林格勒的师级防御深度的三至四倍),该军团没有支援部队。除了步兵师之外,步兵军团只派出了一支反坦克预备队、一支坦克预备队和一支机动障碍分队。
步兵军团内的步兵师通常以两个梯队的步兵团进行部署,并有一个联合武器和一个反坦克预备队(见表1和图10、11)。此外,各师还组建了步兵支援炮兵群,一个由两到三个炮兵营组成的远程炮兵群,以及一个由装备地雷的工兵连组成的机动障碍分队。一些师还拥有坦克预备队。在反坦克防御方面,师在其作战队形的整个纵深范围内耕种了9至12个反坦克强点和反坦克区域,同样,这也增加到5至8公里。师的防御区相应地缩小到6到9公里的宽度,将战术密度提高到每公里战线0.7到1.3个步兵营,18到30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2到4辆坦克。

图9. 1943年7月,第七近卫军第25近卫步枪团的战斗队形

图10. 战斗队形 第78近卫步枪师,1943年7月

图11. 战斗编队52近卫步枪师编队,库尔斯克,1943年7月
 
苏联在库尔斯克的战术防御包括一系列由步兵连、营、团、师和团占据的防御阵地和地带,这些阵地和地带通过工兵措施连接在一起,并与反坦克炮和高射炮的支援火力结合在一起;还有战术上使用的装甲营、团和旅,由步兵和装甲作战预备队提供支持。
1943年4月,总参谋部在分析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发布的《关于修建野战防御设施的指示》规定了将整个防御结构粘连起来的工程措施。该指示要求建立营级防御区,通过精心设计的战壕系统连接起来,并配有反坦克防御系统,作为每个防御带的基础。
战术防御区包括两个防御带。第一个(主)防御带由三个防御阵地、切断阵地(开关线)和炮兵射击阵地组成,由步兵军团的第一排步兵师占领。营级防御区域(正面2公里,纵深1.5至2公里)为三个防御阵地提供了基础。反过来,营级区域又被细分为连级和排级强点。
第一个防御阵地,被指定在防御工事前与敌人交战,并吸收敌人的第一次打击,工兵准备(见图12)。涉及到最彻底的 由两到三条战壕线和通讯战壕组成,中间穿插着工兵障碍物,由第一梯队步兵团的两个第一梯队步兵营占据。第二和第三条战壕的步兵和重武器分别位于距离第一条战壕150到250米和1到1.5公里处,为其前方的战壕提供火力掩护,并为营级防御区域提供纵深。
第一梯队步兵团的第二梯队步兵营占据了第二道防御阵地,该阵地由一条或两条战壕组成,距离战场前沿2至3公里。第二防御阵地的部队部署在连级强点或营级防御区,掩护第一阵地的部队,包含支援的火炮和坦克,并提供一个基地,从那里发动局部反击。第一梯队步枪师的第二梯队步枪团驻守第三防御阵地,该阵地由一条或两条战壕组成,距战场前沿4至6公里。师的预备队在第三防御阵地或附近形成。第三个阵地虽然没有前两个阵地那么坚固,但它为新的防线提供了一个基础,以抵御渗透的敌军,包含了额外的火力支援,并提供了一个可以发动反击的区域。切断阵地,通常是斜向或垂直于正面的,由一到两道战壕组成,作为内部防线或各区之间重新部署部队的路线。它们还覆盖了防守部队的侧翼,并威胁着渗透敌方部队的侧翼。

图12. 第8步兵师151步兵团的防御阵地,1943年6月29日
 
第二条防御带,工兵的准备不如第一条防御带充分,位于距离第一条防御带10到15公里的地方。步兵军团的第二梯队步兵师占据了第二条防御带,其任务是防止穿透第一条防御带的敌军部队推进到防御的作战后方。此外,第二条防御带覆盖了来自后方的部队的机动作战,并提供了另一个可以发动反击的基地。第二条防御带的深度迫使敌人在攻克第一条防御带后,在与第二条防御带的防御者交战之前,重新集结部队并分散炮兵。
精心设计的壕沟系统为步兵部队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提高了防御的持久性,并为部队在战斗中提供了更自由的机动性。工兵对战场的准备也抑制了敌人的移动,特别是装甲部队。反坦克障碍物加强了现有的自然屏障,而地雷的自由使用进一步威胁了敌人的人员和坦克。1943年7月,斯塔夫卡(Stavka)的一项命令规定,将地雷的埋设深度与步兵和炮兵的防御火力相结合,重点放在进入防御阵地的主要攻击途径上。具体而言,该命令要求以100多枚地雷为一组,以不等长的行距播撒,间隔6至10米。这些雷排本身应相距15至40米,但不平行。因此,库尔斯克的雷场达到了每公里战线1700枚杀伤人员地雷和1500枚反坦克地雷的密度。地雷密度最高的是第一道防御阵地的前方和内部。因此,在库尔斯克,第25近卫步兵团(第7近卫军)的每个营级防御区平均有1.6公里的铁丝网覆盖其阵地,每公里的防御战线上埋有1000枚反坦克地雷。在第15军第81步兵师的战线上,这1000枚埋设的反坦克地雷使参加德军最初进攻的40辆敌军坦克中的17辆被炸毁或瘫痪。
各种类型和口径的火炮为防御提供了弹性,并对敌军造成了必要的损耗。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由于缺乏大量的火炮,加上苏联人缺乏将火炮适当地纳入防御体系并在受到攻击时使用火炮的技能,导致德国人成功地穿透了苏联人的防御。到1943年7月,从战争经验的分析中得出的新规定,以及苏联指挥官技能的提高,使炮兵的使用更加有效。
在每个梯队的单位指挥官的控制下,间接炮击与步兵和装甲部队的行动相协调。步兵军团指挥官指定炮兵任务以及军团和师的反坦克区域的位置。步兵师指挥官组织师级武器的火力,覆盖紧靠前线防御的区域、师级防御的纵深、师级侧翼以及部队之间的空隙。团级指挥官控制团级炮兵支援小组的火力,并指挥营级火力覆盖团级防御的空隙。营级指挥官负责协调组织炮兵和下属步兵连的火力。此外,师级炮兵还参与了军队控制下的炮兵准备或反准备。
有效使用反坦克炮是成功抵御闪电战战术的关键。在1943年7月之前,苏军的反坦克火力已经让敌人的装甲部队损失惨重,但却从未阻止过由大规模装甲部队带头发起的重大攻势。苏联人利用从无数次失败中收集的经验,在库尔斯克及其后建立了彻底的反坦克防御。反坦克防御的基础是使用深度分层的反坦克部队,并将其纳入每一级指挥部(见图13-15)。大多数反坦克部队和武器在防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们占据了分散在整个防御区的反坦克区域或强点,并集结在可能进入防御区的坦克上。其他大型反坦克部队在各级指挥部中作为反坦克预备队,并由机动障碍物分队加以补充。

图13. 战斗编队-反坦克防御-步兵师,库尔斯克,1943年7月

图14. 反坦克防御,第375步枪师,1943年7月

图15. 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第375步兵师第1241步兵团的战斗队形
 
反坦克防守点(ATSP)和反坦克区域(ATR)将反坦克火力和隐蔽在工兵防御系统内的步兵和炮兵火力整合在一起。ATSP在连队的防御区域内形成,并与步兵连的重武器和反坦克步枪的火力相结合。一个ATSP通常由4到6支反坦克炮,6到9支反坦克步枪,2到3支重机枪和4到4支轻机枪组成。携带自动武器的部队和携带反坦克地雷的工兵支持每个强点的反坦克炮手。在主攻轴线上的第一排步兵团组成3到4个ATSP,而师在某些脆弱地区或地理上可行的地方,苏军指挥官ATR包含9到12个ATSP。在防御纵深,步兵师和步兵军团建立了独立的ATR,通常是围绕炮兵营的核心形成的。几乎所有的炮兵,无论是榴弹炮、火炮、火箭炮还是防空炮,都参与了反坦克防御。此外,坦克和自行火炮在挖好的位置上进一步加强了反坦克防御。坦克和自行火炮分别以连和营为单位分配到第一排的步兵营和步兵团,与步兵进行火力整合。此外,单独的坦克旅以及坦克和自行火炮团在第二梯队步兵师或更大的装甲编队的反击中进行合作。
到库尔斯克战役时,有效指挥和控制如此庞大的部队的措施得到了改善,指挥官与下属 "实地 "制定了所有协调措施,并仔细讨论了防御计划中的变体。步兵部队和辅助炮兵部队的指挥所被集中在一起,以促进火力的协调和控制。每个步兵团和师都建立了一个主指挥所、一个后备指挥所和两个观察点,而团则建立了一个指挥所和观察点,从那里控制行动。
苏联指挥官和部队在德国国防军手中经历的两年的防御性战斗,对苏军的部队组织和战术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国最高统帅部对苏军进行了测试,以确定他们对防御性战斗的掌握程度,其结果将一劳永逸地决定德国在东线的命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