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胠箧》| 盗亦有道

 慎终如始zxcy 2022-03-16

庄子·胠箧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图片

盗跖的门徒问他说:“盗贼也有自己的道义吗?” 盗跖回答说:“做什么没有自己的道义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是勇敢;退出时主动殿后,这是仗义;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是仁爱。这五个方面不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天下从来没有过。”

庄子此番描述极富讽刺意味,所谓的“圣人之道”,是一个社会当中,那些道德、智慧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所确立的为人处世规范法则。比如儒家思想极力推崇的“圣勇义智仁”五种品质,都是受到全社会公认的美好德行。一个人通过不断修养磨炼,获得这五种德行,便可成为善人、君子。

盗跖作为聚啸山林的江洋大盗,是对社会有害的危险因素。但他能长时间将成千上万的人团结在一起,甘愿为他出生入死,同甘共苦,绝不是靠简单的财富利益可以维系。

所以当他传授“盗道”,提出也需要依赖“圣勇义智仁”这些德行时,竟毫无违和感。作为领头人,跖在盗贼团伙中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不见得比主流社会中的圣人差。

由此可见,“圣人之道”如果用来教育君子,君子就能成为圣人;如果被坏人利用,坏人就能成为大盗。显然天下圣人少而大盗多,所以“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而祸患更多。

庄子以此说明圣人之道不仅能为强盗所用,甚至比圣人的教化更容易让人接受,传播的范围更广泛。所谓圣明之人提出的伪善标准,其实是教大家追名逐利,其危害比大盗更深远严重。

图片

木铎国学心理馆


      增长一点国学知识,收获一份心灵慰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