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如持虚”当为“消谷善饥”解

 明春日月 2022-03-16
(发表于《江苏中医药》2005年26卷第11期)
关键词:内经;病因病机;受如持虚;胃;消渴
“受如持虚”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既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内经选读》(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对“受如持虚”的解释为:招致疾病就像拿着空虚的器皿受纳东西一样容易1。其中“受”为“遭受”之意,“虚”指空的器皿。笔者认为“受如持虚”应与“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作为一条完整的句子来分析和理解,当译为:受纳水谷后胃像拿着空的器皿一样不实反虚。句中的“受”是指胃的“受纳”,为“接受”之意,“虚”是指胃的反常状态。“受如持虚”与“消谷善饥”一是以形容为主,一是以描述为主,两者反映的都是胃的病理状态,依据如下: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李慧
一,从《内经》文中“受”的使用习惯看,“受如持虚”之“受”应为“接受、承受”之意,而非“遭受”之意。古代对“受”字有三种释法,即接受(引)承受;遭受、遭到;授予、给予三种(2)。不同的释法则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内经》在“受”的“遭受”及“接受”含意的使用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分别运用在不同的两个层面上。第一个是“遭受”的层面,指病邪侵犯人体的过程。第二个是“接受、承受”的层面,主要用于病邪进入体内后脏腑组织“承受”的过程,或表示脏腑的“接受”功能。在表述第一个层面时,《内经》一般并不直接使用“遭受”的“受”字,而多是采用“中”、“伤”、“客”、“害”、“生”、“入”、“得”、“感”、“舍”等相同含义字来代替。如《素问?刺法论》曰“气盛身寒,得之伤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素问?痹论篇》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灵枢?百病始皇》曰“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灵枢?刺节真邪篇》曰“正风者,其中人也浅”,《素问?八五神明论》曰“入则伤五脏”等。在表述第二层面时,则用“接受、承受”的“受”字来表达。如《素间?太阴阳明论篇》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素问?热论篇》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素问?咳论篇》曰“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又如表达脏腑的“接受”功能“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受气于心”,“阴受之”等。另从统计分析看,《内经》全书162篇中,出现“受”字的计有35篇,带有“受”字的条文共计90余条。其中用于第二个层面“接受、承受”之意的条文有80多条,用于“授予、给予”含意的条文有9条,如《素问?阴阳类论篇》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等。由此可见,“受如持虚”之“受”应为第二个层面的“接受、承受”之意,而非“遭受”病邪侵犯之意。
二,“受如持虚”的“受”是指胃的“受纳”功用。“受”作为“接受”之意在《内经》中还表示脏腑的“接受”功用。在《内经》80多“受”字表示“接受、承受”之意的条文中,就有30多条“受”字专指脾胃的“受纳”、“受气”功用。如指“受纳”功用的条文有:《灵枢?平人绝谷》曰“胃大一尺五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灵枢?卫气》曰“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灵枢?经水》曰“六府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等。又如指“受气”功用有:《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阴阳清浊》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等。由此可见,胃具有“受纳”水谷、高梁的功用,反之“高梁之变”又可导致胃“受纳”功用的异常,临床表现出胃的“不受”、“受少”或“受多”等病状。从因果关系看,“受如持虚”是形容胃的“受多”,与首句“高梁之变”相互呼应。如以教材解释为主,那么导致“得病容易”的原因众多,与“高梁之变”构成因果关系则有所牵强。
三,“受如持虚”中“虚”是指胃的病理状态。《内经》中常用“虚”“实”来论述肠胃的生理、病理,正常时胃当“受如实”,如《素问?五藏别论篇》曰“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这里“虚”、“实”指的是胃的生理状态。病态时则反之,受纳后胃当“实”不“实”而状如肠“虚”;或食下入肠,胃当“虚”不“虚”又状如肠“实”。此时“虚”、“实”又表示了胃的病理,临床胃“虚”的病理表现有二:一是饥(虚)而不能食,如《灵枢?海论》曰“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二是能食而善饥(虚)。《灵枢?大惑论》曰“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灵枢?师传》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饥”。 “受如持虚”正是对胃伤后这种不“实”反“虚”、能食善饥病理状态的形容。
四,“受如持虚”条文中所“持”之器为胃。“持”有拿着、握着之意,“持”是持器,器为何物?器乃肠、胃,《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持虚”即持“虚器”,又“空器”、“空胃”。“受如持虚”即受纳后胃如“空器”、“空胃”也。
五,“高梁之变”是导致消渴病的重要病因之一。消渴病临床可有消谷善饥的症状,同时这类病人也容易伴发疔疮一类的外症。《灵枢?痈疽》曰:“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气有余便火,肠胃过于受纳脂膏精细则易生内热,内热可致疔疮之类,也可导致消谷善饥,如《灵枢?玉版》曰“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痈疽”,又如《灵枢?师传》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县心善饥”,《灵枢?大惑论》曰“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素问?腹中论篇》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从这些条文可以看出,饮食不节可生内热,内热可以发痈疽,可以消谷善饥转为消渴,而“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正对这一发病环节的论述。
综上所述,“受如持虚”与“消谷善饥”同为胃“受多”的病理表现,而“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应释为:过食膏梁厚味,易于患疔疮及受纳水谷后胃像拿着空的器皿一样不实反虚一类的病症。此解使该句前后呼应,相互连贯,更贴近于临床,作为消渴病的发病机理,为临床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