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症标志物检测在重症感染病原学判断中的意义

 杏林长春 2022-03-16

天然免疫细胞表达Toll样受体(TLR)或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NLR)识别入侵各种病原微生物,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这些促炎因子促进急性期蛋白释放(如CRP、PCT等)。CRP主要由肝脏合成,感染4~6 h后即明显释放,36~48 h达到顶峰,其血液中的半衰期大约为19 h;与革兰阳性(G)细菌的磷壁酸结合,与革兰阴性(G)细菌的脂多糖结合。CRP显著升高可作为细菌性脓毒症早期的炎症标志物,CRP测定对于疗效判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特异性不高,病毒、真菌等感染也可以升高或轻度升高。

PCT是过去10年间研究最多的与感染相关的炎症标志物。细菌感染时在内毒素、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IL-6)刺激下,PCT水平升高;而在病毒感染时,干扰素γ的增加会抑制PCT的合成和释放。健康人体内PCT水平极低(<0.1 μg/L),仅限于甲状腺神经内分泌C细胞分泌;而在感染时,PCT几乎可以从所有组织细胞中释放,感染3~6 h内PCT水平开始增加,12~24 h达到峰值,PCT的半衰期为24 h。感染消除后,PCT水平每天降低50%。PCT与CRP相比,PCT水平不受中性粒细胞缺乏或者免疫抑制剂干扰。因此,PCT是预测脓毒症更可靠的指标。G细菌感染的脓毒症患者PCT浓度(5.0 μg/L)明显高于G细菌感染(2.0 μg/L)和(或)真菌感染患者(2.1 μg/L)。支原体肺炎中PCT较低,而CRP在两者中均升高。CRP/PCT比值升高与支原体肺炎密切相关[OR 15.04(5.23~43.26)],ROC面积达到0.91,可以用来区分肺炎支原体还是肺炎链球菌。在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CRP/PCT比值增加常常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重症监护室常见并发症,早期识别并预警VAP对于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具有意义。TNF-α和CRP等常规炎症指标无法鉴别VAP病原;但最近有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多重耐药G致病菌是VAP主要致病菌之一,可以通过IKK/NF-κB信号通路促进TNF-α升高,肺部表达TNF-α、IL-1β、IL-6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2,MIP-2),提示TNF-α、IL-1β、IL-6可作为警惕绿脓杆菌诱发VAP发生的炎症标志物;也有研究发现患者TNF-α、IL-1β和IL-10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患者感染易感性和预后有关;与特定病原的致病敏感性关联尚无报道。

新型炎症标志物的应用

01

新型炎性反应蛋白

除CRP和PCT之外,机体产生其他急性期蛋白(APP)对致病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也具有辅助诊断意义。这些APP主要包括Pentraxins(PTX)、五羟色胺和血清淀粉样蛋白(SAA、SAP)等。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均会引起PTX、CRP和SAP表达增加,APP水平可反映抗病毒治疗和疫苗的疗效,且APP能降低多种病毒的感染能力。炎性因子刺激下,各类免疫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均分泌PTX3,在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发生后6~8 h可见PTX3水平显著升高(>100 μg/L),而健康者体内PTX3水平几乎检测不到(<2 μg/L);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氧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曲霉和甲型流感病毒均会引起PTX3水平增加,但IL-6和干扰素刺激条件下,不会分泌PTX3;PTX3可能具有鉴别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潜在能力。Presepsin(PSP)是新近发现的早期识别细菌感染的APP。整体上,APP对感染病原学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值得开发。

02

血液特异RNA

高通量组学技术能够通过血液分析获取多种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用于感染病原的鉴别诊断。Suarez等检测成人患者血液样本,发现干扰素相关基因(IFI44、IFIT3、IFI27、RSAD2、OAS2、OASL、IFIT2和PARP9)能鉴别细菌和病毒性感染,该组基因过表达量呈现出单纯病毒感染>细菌混合感染>单纯细菌感染的特点;鉴别病毒感染敏感性达95%,特异性92%,比传统指标PCT鉴别诊断细菌和病毒感染具有优效性。外周血RNA生物标志物变化早于临床症状出现,耗时仅1.5 h左右,具有快速便捷性。针对儿童细菌与病毒感染的鉴别,Mahajan等报道对60日龄以下发热婴儿细菌感染的机体血样中RNA生物特征,10个基因(BATF、MSRA、ALOX5AP、PADI4、RAB27A、FCAR、MGAM、HNRNPA3P1、MMP9、HSH2D)鉴别细菌和非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90%。有报道采用微分析法发现儿童感染患者血液中FAM89A和IFI44L转录RNA鉴别细菌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6.4%。一旦明确机体血样RNA生物特征表达谱的临床意义,其检测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实现快速、准确分析,是未来感染病原学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

细菌或病毒感染时,血液microRNA水平发生相应变化。DNA病毒如疱疹病毒和多瘤病毒,可以编码独特的病毒miRNAs,释放入血,成为特异性病毒特异性诊断标记物;对于RNA病毒或逆转录病毒,细胞内部表达的miRNA的分析可能为识别病毒或对疾病阶段进行分类带来新的方法;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血浆或外泌体均可作为miRNA的检测样本,是一种无创、微量、快速、敏感的感染病原诊断手段。然而,不同个体中特异性miRNA需要进一步探索。

03

代谢小分子与病原学诊断

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的脂氧素类(Lipoxins)、ε-3脂肪酸衍生的消退素(Resolvins)、胞壁质(Maresins)、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被统称为脂质介质(lipid mediator),通过与同源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超家族成员)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在维持免疫炎性反应稳态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Resolvins家族分子是一类具有抗炎效能的脂质介质。Resolvin D2(RvD2)由内源性ε-3必需脂肪酸产生,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合成、降低白细胞黏附受体表达来影响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减少过量炎症因子产生。临床研究提示血清RvE1水平与CRP成正相关,随炎症缓解,其水平降低;且RvD1是机体阻断早期炎性反应,避免进展为慢性炎症的关键分子。脂质介质作为内源性抗炎/促分解脂质介质可加速炎症的消退,与炎性反应平行并存,是一类重要的炎症标志物。

甲型流感病毒(IAV)引起呼吸道感染,动物模型中肺、脾、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发现,12-羟基二十碳三烯酸(12-HETE)、15-HETE、17-羟基二十二碳六烯酸(17-HDHA)与IAV感染密切相关,是IAV感染鉴定的潜在炎症标记物。I型干扰素(IFN)抵抗病毒感染,与IL-1家族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炎症小体活性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巨噬细胞内IFN诱导的胆固醇25-羟化酶(cholesterol 25-hydroxylase,Ch25h)促进氧化胆固醇25-羟基胆固醇(oxysterol 25-hydroxycholesterol,25-HC)合成,进而抑制IL-1转录及IL-1活化炎性小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的代谢组学图谱的变化,与病毒、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的指导意义,临床样本中该类炎症标记物的检测均有待开发。

04

免疫细胞标记物

有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表达CD64是诊断细菌感染非常有意义的生物标志物。最近一项儿科重症前瞻性双盲观察结果显示:PICU入院时中性粒细胞(nCD64)与PCT和CRP呈正相关,nCD64区分细菌和病毒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可能是病原学诊断的新型标志物。前期研究发现,血清可溶性CD163水平和单核细胞表面表达CD163可鉴别脓毒症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发生。EB病毒是感染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微生物,血清可溶性CD163可能在噬血细胞综合征感染病原诊断中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来源: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0,27(03) : 171-174.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12.2020.03.0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