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世间》带给教育的启示:多子女家庭如何平衡好对每个孩子的爱

 山夫318 2022-03-16

近期的一部热播剧《人世间》,道尽人间事。这部纵贯50年的中国家庭“史诗”,讲述了周家的3个子女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小儿子周秉昆因为成绩经常在班里倒数,一直笼罩在哥哥姐姐两个优等生光环的阴影下。过年时,哥哥姐姐两个北大学生被领在前面,而为家庭付出最多的秉昆,只是低着头默默不语,并中途离开。

当秉昆哭哑着说:“都是一爹一妈养的,就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

此时父亲厉声指责:“这是不是事实?”

秉昆当即彻底崩溃:“事实就该说吗?事实就该说吗?”

父子之间为此僵持了好几年。好在最终冰释前嫌。当父亲终于说出了那句迟来的肯定,“你是我最满意的孩子”,秉昆哭成了泪人。

每一个孩子在心底都渴望被父母承认;在与兄弟姐妹的竞争中,尤其渴望被父母“看见”、被关爱。如今的多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很多父母常常在各种对比中无形地伤害孩子;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哪里都不好,爱故意和自己作对,常常感叹“咋养了这样一个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如何不做他们的“差评师”?在多子女家庭中,如何平衡好对每个孩子的爱,让每个孩子都自信地成长?

01

抛开自我感受为主导的管教

不做“霸凌”孩子的父母

陈凤伟 北京市朝阳区兴隆小学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

生活中可能没有绝对的公平,即使都是自己的亲孩子,也会因为各种情绪而在对待孩子的态度、方式上出现失衡,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伤痕。

现实中那些和周秉昆一样境地的孩子,他们存在于最亲近的、赖以生存的家庭成员的“霸凌”中。这种“霸凌”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陷入“家教严格”的误区。家长宣泄式的管教,充满了指责、失望,觉得“孩子很丢人”,让孩子有负罪感!

面对父母以自我感受为主导的管教,处于被动境地的孩子往往本能地寻求自我保护,他们会用屏蔽意识、切断感觉的方式使自己变得麻木,表现为外在的颓废。然而这种本能的防护,又成了恨铁不成钢的活证据,更加激怒了被情绪控制的父母。于是,面对“不争气”的孩子,新一轮的暴风雨会愈演愈烈!最后导致孩子用一生费心费力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更可怕的是,这种伤害会传递,会复制在孩子和他未来孩子的关系上!

如何不让孩子生活在“亲密霸凌”的伤害中?

首先,为人父母要让自己先成长,成长的标志是情感成熟,对孩子要有同理心,丰富自己的内在体验。不断追问、自问,如果你是孩子,面对最亲的人的情绪宣泄、冷言冷语,你会怎样?

其次,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有边界。孩子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也不是兄弟姐妹的“同款”,不能把外界的愿望做成限定孩子的模板。孩子是发展中的、有思想的人,父母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边界和个性。激活本体,向着正向的结果努力,而不是“恨铁不成钢”。

再次,在和孩子的相处中,父母要清楚究竟想要和孩子表达什么,进而把表达的问题具体化,逐步丰富孩子的认知、内心体验,让孩子也要懂得父母,增加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传递。

《人世间》的结局是周秉昆与父亲冰释前嫌;但是生活不会倒流,孩子的人生和我们的生活都只有一次,为人父母要做到大手拉小手,让自己成长起来、幸福起来!

02

家长该做孩子人生的“好评师”

孟海芹 北京市顺义区张镇小学校长

教育是关注孩子的幸福成长的,是为孩子一生幸福、健康的生活奠基的。在孩子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家长和老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爱护。

父母要用积极的情感态度,激发孩子潜力。孩子“扬在脸上的微笑,长在心里的善良”,这两点是家长尤其要关注的。很多父母以为“优点”已存在,多说无益,而强调改正“缺点”才完美。其实这样不对,优点是需要维持延续的;夸奖和赞赏要实事求是,要多夸奖孩子的努力、奋斗、善待他人的情感态度,多从细节夸奖,孩子心里会更有成就感,才会走出自信人生。

父母要正确看待不完美,增加孩子自信。扬长教育里面说的多元智能,人人有才,各美其美;欣赏孩子不只是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聪明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会弱化处理,不强调,不针对,不纠缠;会放大孩子的优点,甚至从不足中找优点,让孩子在每一次赞赏中增加自信,并把优点继续发扬光大。

父母要拥有一颗平常心,静待花开。作为父母,想让孩子发展得越来越好,就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不好”的标签,而是学会欣赏孩子,从而让孩子也学会欣赏自己,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而我们家长要相信的是花开各有期,要耐心静待迟开的花朵,学会承认孩子的差异,发现孩子的优势,指导孩子长处和不足,认识到孩子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使其成为生活中的佼佼者。

03

多子女家庭“按需分配”养育孩子

郑璐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心理教师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也最应该被自己的父母“看见”。著名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说过“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他自己”。也就是说,母亲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通俗地说:家长如何看待孩子,孩子就倾向成为怎样的人。在多子女的家庭中,家长可以怎样“看见”全部的小孩?

第一,拿出多个标准观察孩子,看见孩子的全部特点。只要家长心中不是只有学习成绩这一把尺,就能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有人成绩好,有人爱劳动,有人很热情,有人真从容。父母指出孩子的不同优点,对孩子而言是莫大的肯定,孩子有了父母的认可,才能够有自信的底气。同时,家长这样做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平衡,能够避免自己用一个标准评判孩子,造成偏爱。

第二,先看优点,再看缺点。有优点的孩子容易获得自信,当孩子有了自信之后,才能够有信心去修正做得不好的地方。父母也不能盯着孩子的劣势反复提醒、纠正,这就等于给孩子不断打“差评”。其实大部分孩子心里都明白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孩子不去改正并不是意识不到,更可能是他做不到。帮孩子适当调整他的不足,不必过分较真,须知短板很难补成长板。

第三,公平不是相同,是按需分配。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很难一碗水端平,总会有多有少,不必严格要求自己给每个孩子的都一样,不仅是因为孩子的特点各异,甚至同一个孩子不同时期的状态也不一样。他们可能有时需要多一些肯定和赞美,有时需要的是空间和自由,有时又需要醍醐灌顶的敲打……根据孩子此时此刻的需求来调整养育孩子的策略,这是最好、最具挑战性的养育方法。

04

对孩子的评价标准要多元

陈雪芬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党委副书记,心理老师

《人世间》落幕了,我难忘的一出戏,莫过于秉昆和父亲在火车站的那场争吵:“从小你哥你姐学习好,而你呢?你的成绩永远是倒数”“就算没有家务事拖累你,你能考上吗?”父亲的这些话把秉昆的尊严撕个粉碎,这些话也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听见,需要父母警醒和改正。

忠言能否不逆耳。很多父母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后,马上和自己的孩子作对比,越比越来气,什么难听说什么,明明是爱孩子,可说出的话却是往孩子伤口上撒盐,还美其名曰“我这是为你好,忠言逆耳”。事实上,只要家长有心,懂得孩子心理,所谓的“忠言”完全可以以不逆耳的方式说出来。

评价标准能不能多元一些。很多家长只以学习成绩、班级名次作为孩子优秀的指标,并且还总是与第一名比,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被摧毁。父母要善于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优点。其实,孩子身上优秀的品质才是伴随他走得更远的原动力,是更需要看重的内在标准。比如善良孝顺、诚信合群、勤奋担责等。就像秉昆,他用自己的憨厚和善良成全了哥哥姐姐的精彩人生,撑起了整个家,给了父母一个安稳愉悦的晚年。

我们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好与坏,也不应该鄙视平凡;相反,我们应该欣然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孩子的平凡。多看看孩子身上的优秀品质,比如善良孝顺、乐于助人、帮扶弱小、敢于担当,如果家长能看到孩子身上这些闪光的品质,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并欣赏认可孩子,孩子会成为一个对自己很满意的人,一定会找到他热爱的生活方式并坚持下去。将来,他可能不是人中翘楚,可能不是社会精英,但只要他们品性善良,做人做事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原则,健康、快乐、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其实,就是一种成功的人生。

(策划:王小艾;来源:现代教育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