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他拥有江南学子的胸襟气魄和担当精神——张溥

 吴越尽说 2022-03-17

张溥

       人们对于张溥的了解,主要因为他是脍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记》作者,《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

《五人墓记》碑文【上下滑动查阅】

       作为明朝晚期的文学家,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一生著作丰富,编述三千余卷,涉及文、史、经学各个学科,精通诗词,尤其擅长散文、时论。其中张溥的散文,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十分出名。

张溥像

       但张溥的才华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勤奋努力的结果。

《七录斋》记载: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张溥出身官宦门第,但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所以“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

《七录斋文集近稿》书影【上下滑动查阅】

       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很高。后来他把自己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自己的著作也题名为《七录斋集》。《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

       张溥在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与同里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明史.职官志》载:

       “(庶吉士)选进士文学优及善书者为之。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

张采像

       可是张溥做了不久的庶吉士,便辞官回到苏州老家,却依然通过复社的力量来影响政局。实际上,张溥虽然从事仕途时间短暂,却始终对政局有着极大影响力:二十三岁时他在苏州创立应社,团结了吴中有抱负的文人;二十六岁愤而作《五人墓碑记》,风神摇曳,正气浩然,矛头直指腐败的明王朝的宦官和贪官;二十七岁入太学,目击朝纲不振,丑类猖狂,与北京文人结成燕台社,作檄文揭发阉党罪行;二十八岁又召集了尹山大会,在会上,张溥倡导合大江南北文人社团为复社,关心国家政事和民族兴亡。

       天启四年(1622),张溥与江南文人就在苏州创立应社,后来改为复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又发展夏允彝、陈子龙、吴应箕等加入,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

三贤雅集。张溥与好友张采、弟子吴梅村共商复社大计。

       复社影响极大,《七录斋集·国表序》记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复社成员发展也几乎遍及国内,共三千零二十三人,著名的爱国文人侯岐曾、顾炎武、归庄、陆世仪、瞿式耜、文震孟等都是社内中坚,苏州一带的文人入盟最多,他们有的在朝,有的在野,结成了浩荡洪大的政治力量。崇祯六年,三十二岁的张溥主盟召开著名的虎丘大会,更将复社的影响力推向了新的高峰。“山左(西)、江左(西)、晋、楚、闽、浙以舟车至者数千人”。他站在千人石上登高一呼,群起响应,朝野震惊。

张溥宅第

       由于张溥等人的筹划和努力,当时的文人士气大振。一扫 “宁坐视社稷之沦胥,终不肯破除门户之角立” 的明时士习,打破门户之见,以国家为重。张溥通过有别于仕途的方式,施展着自己的才华抱负,以“贤着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体现出江南学子的胸襟气魄和担当精神。

来源:《方志苏州》微信公众号

作者:周其运

2021-12-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