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经的花朝节

 新用户0096fsbV 2022-03-17

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在我国古代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人的观念里,花代表着生命的孕育与轮回,象征着人与万物的生老病死。相应的,被人们神格化的花神,也就主管着人们的生老病死,甚至是农作物的收成好坏。这估计也是花朝节诞生的心理动机。

对于花朝节的起源,专家们还是有很多歧义的。像花朝节最早在春秋时期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这类观点,仲富兰先生就曾指出:“据惠富平、牛文智两位学者考证,这本《陶朱公书》是《陶朱公致富奇书》的简称,它是明末记载农业生产的民间实用通书,类似坊间出售的皇历,而不是春秋时期的著作,明清时期'托名于古人’的风气很是盛行,所以这本书所记陶朱公范蠡所言,其真实性是相当可疑的。”(仲富兰《节日里的中国》)仲富兰先生“倾向于花朝节起源于晚唐时代,即武则天之争期间(690——705)。”(同上)无独有偶,常建华先生则在《中国古代岁时节日》一书中明确指出,“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的正式记载始于唐代。”

值得说明的是,花朝节的日期也因地制宜。“各地的花朝节日期稍有不同,大概在惊蛰到春分之间,二月十二、二月十五或二月十八,这可能是与各地的花期早晚有关。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陈玉新主编《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花朝节毕竟是以花为名的节日,赏花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俗活动。各地气候不同,花期早晚有异,过节的日子可能也就不一样了。所以一般来说,南方比北方要早几天过花朝节。

花朝节又叫花神节,“关于花神的形象来历,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花神名叫女夷,早期是'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淮南子》)。之后逐渐加入道教因素,被认为是西晋女道士魏夫人的弟子,如明代的《月令广义》:'女夷,主春夏和养之神,即花神也。魏夫人之弟子。花姑亦为花神。’此外,还有佛教的名为迦叶的男性花神、十二月各有花神等几种说法。”(李一鸣《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引文中提到的“十二月各有花神”也是说法多多,“有一种说法是:正月梅花神寿公主,二月杏花神杨玉环,三月桃花神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丽娟,五月石榴花神卫氏,六月荷花神西施,七月葵花神李夫人,八月桂花神徐贤妃,九月菊花神左贵嫔,十月芙蓉花神花蕊夫人,十一月茶花神王昭君,十二月水仙花神洛神。”(赵运涛《符号里的中国》)

如前文所说,农历二月天气逐渐转暖,百花竞相开放,踏青野游,观花赏景,的确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花朝节自然有赏花、踏青和赏红等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在花枝上,谓之'赏红’。”(《清嘉录》)与此同时,花朝节自然少不了祭花神。众多花农花贩和农民都汇聚到花神庙前,通过杀牲口供奉水果以庆祝花神诞辰等祭祀活动,祈求新的一年花开百里、风调雨顺。祭祀之后还会有表演等文娱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整个场景热闹非凡。

花朝节在清末逐渐走向衰败,除了节日日期不固定外,我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转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过花朝节更重要的还是祈祷丰收,但这种需求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显然已经比较淡薄了,花朝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也就成为了必然。让人感到庆幸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近年来有些地方又开始重新举办花朝节,毕竟花朝节中蕴含对美好的追求、对自然的亲近等这些节日要素还是值得很好地继承和保存下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