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衡针刺“降压穴”联合穴位揿针能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

 李光辉图书馆y7 2022-03-17

图片

摘要:

观察平衡针刺“降压穴”联合穴位揿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衡针刺“降压穴”联合穴位揿针治疗。2组均治疗28d,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 15、28d血压情况,并统计降压疗效。结果2组治疗第15、28d血压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2组治疗第28d血压均低于本组治疗第15d(P<0.01)。治疗组治疗第 15d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治疗第 28d治疗组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1),收缩压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第 28d降压疗效均优于本组治疗第 15d(P<0.05),且治疗组治疗第 15、28d降压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平衡针刺“降压穴”能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尤其是降低舒张压。

高血压;针刺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

作者简介:尚德师(1972—),男,副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

图片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引起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原因,也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重的最主要因素。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因其无需口服煎煮中药、临床操作简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有的穴位对心、脑、肾等靶器官还具有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临床中医工作者重视。2017-01—2017-11,我们在口服降压药物基础上应用平衡针刺“降压穴”联合穴位揿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0例,并与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例30例对照,观察对血压的影响,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

1.1—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我院中医内科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5~67岁,平均(55.35±8.21)岁;病程1~15年,平均(8.53±3.73)年;高血压分级:2级25例,3级5例;辨证分型:肝火亢盛证12例,阴虚阳亢证9例,痰湿壅盛证9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9~64岁,平均(51.62±6.69)岁;病程1~16年,平均(7.27±4.47)年;高血压分级:2级27例,3级3例;辨证分型:肝火亢盛证10例,阴虚阳亢证11例,痰湿壅盛证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诊断标准。高血压2级:收缩压160~179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高血压3级: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1.2.2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①肝火亢盛证。主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次证: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②阴虚阳亢证。主证:眩晕,头痛,腰盩,膝软,五心烦热;次证: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③痰湿壅盛证。主证:眩晕,头痛,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次证: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

1.3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①原发性高血压2~3级患者;②年龄30~65岁;③同意针刺并留针者;④依从性较好,回家能自行按压揿针者;⑤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年龄 <30岁或 >65岁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拒绝针刺,或者曾经出现晕针病史者;④继发性高血压者;⑤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⑥未按规定自行按压揿针穴位,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⑦精神病患者不能合作者;⑧同时接受其他课题研究者。

2治疗方法

2组均低盐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者,根据病情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等治疗。

2.1对照组 

予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09)5mg,每日1~2次口服。

2.2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平衡针刺“降压穴”联合辨证使用穴位揿针治疗。①平衡针刺“降压穴”: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双足。降压穴(双侧)位于内踝高点下4cm左右,足内踝与足底垂直线中点。75%酒精消毒降压穴局部皮肤,采用自发电揿针,右手持针,对准穴位,垂直快速进针,不予捻转、提插等补泻手法,患者足拇趾有放电感即出针,不留针,如果进针后患者没有足拇趾放电感觉,可以上下左右微调进针方向,直至出现放电感为止。②平衡针刺“降压穴”后,予穴位揿针治疗。辨证取穴:阴虚阳亢偏肝肾阴虚者取太溪、三阴交;阴虚阳亢偏肝阳上亢者取太冲、头痛穴(定位太冲与行间之间);痰湿壅盛者取丰隆;肝火亢盛者取曲池。每次选取穴位1~2个,75%酒精局部消毒后,将自发电揿针压入穴位,予以局部按压10次,时间大约1min,以揿针穴位盩胀痛为度。穴位揿针植入后,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穴位揿针10次,每次1min,以揿针穴位盩胀痛为度,留针至下次门诊取出。以上针刺治疗均每周2次。

3疗效分析

3.1观察指标 

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5 \28d用台式水银血压计(XJ11D型,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测量右上臂血压。

3.1.1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显效:①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虽然未降到正常,但已下降20mmHg或以上。须具备其中 1项。有效:①舒张压下降不到10mm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mmHg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3.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珋x±s)表示,2组一般资料的性别、高血压分级比较采用 χ2检验,2组间一般资料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治疗前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较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间治疗前后降压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2组每个时间段血压值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组治疗前后血压值之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3.3治疗结果 

3.3.1 2组治疗第15\28d血压比较 见表1。

图片

由表1可见,2组治疗第 15、28d血压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1),2组治疗第28d血压均低于本组治疗第15d(P<0.01)。治疗组治疗第15d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同期 (P<0.01);治疗第28d治疗组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同期(P<0.01),收缩压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2 2组治疗第 15、28d降压疗效比较 见表2。

图片

表2数据经秩和检验,2组治疗第28d降压疗效均优于本组治疗第15d(P<0.05),且治疗组治疗第15、28d降压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

4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据报道全球原发性高血压发病 率为31.3%,每年直接或间接死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占世界总死亡人口数的6%。我国18岁以上居民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 46.5%、41.4%、13.8%,这种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任重而道远。现代医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多使用降压药物,降压药虽然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等多种类型,但是患者依从性差,有的药物会出现胃肠副作用,限制了部分患者的使用。因此,中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针灸以其降压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无胃肠副作用等优点,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喜爱。

  中医学没有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名的记载,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发病一般以眩晕、头痛、耳鸣、面赤、目赤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其发作时主要临床症状,可归属为“眩晕”“头痛”等范畴。关于“眩晕”的病机历来有“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说。病机要点可概括为风(肝风)、火(肝火、肝阳)、痰(痰湿、痰热)、气(气逆、气滞)、瘀(血瘀)、虚(肝肾阴虚、脾肾两虚、心肝血虚)6个方面。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发作时一般表现为肝阳上亢症状为主,临床针刺治疗时多选用平肝阳、肝风穴位。我们选用王文远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经验穴“降压穴”以平肝阳、熄肝风。原发性高血压多表现为头晕、头痛、面赤等头面部症状,而“降压穴”位于人体最底端,故取穴原则属“上病下取”。中医学认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作用机制为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如《灵枢·经脉》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而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针灸的降压作用可能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而形成的长效降压效应。由王文远教授牵头的联合多家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美国旧金山平衡针灸研究中心)观察了针刺“降压穴”1周后的降压效果,与治疗前相比,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降低,且血压升高引起的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亦有改善,肯定了针刺“降压穴”降低血压的近期疗效。另有研究表明,“降压穴”的长时效血压控制要优于传统针灸对照组。“降压穴”为主的平衡针刺在高血压急症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梁伟波等发现与口服卡托普利片组相比,针刺“降压穴”组能有效改善高血压亚急症患者出现的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其即时降压疗效与卡托普利相当。此外,长期平衡针刺“降压穴”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调节血糖、血脂代谢。我们在临床上运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穴”是必选穴位,针刺后患者感到足拇趾有触电式针感即出针,不留针,如果针刺后患者没有触电感,可能患者的足底内侧神经走向有异,应及时调整针刺方向,以患者有触电感为宜,否则会影响降压疗效。穴位揿针是根据辨证论治结果选取一定的穴位,将短针埋置于穴位上,方便患者回家后自行按压,既充分调动了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又延长了穴位刺激时间。穴位揿针具有可长时间留针的优点,通过刺激十二皮部,从而间接刺激十二经络,加强降压效果,揿针相关穴位后,针对患者随时产生的血管痉挛引起血压波动,通过长时间从十二皮部发挥针刺电化学作用及刺激微循环的作用,从而达到降压作用。本研究选取降压特效穴“降压穴”,上病下取,通过对足底内侧神经进行强刺激,结合辨证论治选取相关穴位予揿针留针,长时间刺激穴位,综合治疗,共同达到强效降压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第 15、28d降压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P<0.01),说明平衡针刺“降压穴”联合穴位揿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降压西药。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第 15、28d血压均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治疗组第15d血压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第28d仅舒张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针刺“降压穴”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其降低舒张压效果优于左旋氨氯地平片。鉴于经费等原因,我们只是观察了针刺“降压穴”联合穴位揿针的降压疗效,并没有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没有观察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降压西药的减停率等指标,也没有观察治疗后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生化指标变化,这有待于今后完善。

  综上所述,针刺“降压穴”联合穴位揿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操作简便,充分调动了患者治疗疾病的积极性,且降压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皮内针疗法是在传统针刺留针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内经》中有“静而久留”的记载。它突出了长效针感的刺激,延长了针刺效应的时间。皮内针疗法在其贴压埋针时产生极轻的针刺感,随时间的延长和间断按压逐渐产生酸、胀感觉,这样的针刺体验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是一种无痛安全、有效的新型绿色疗法。相关研究表明,通过在皮下穴内埋针产生对末梢神经持续而稳定的刺激,持续地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而达到祛邪扶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尚德师(1972—)平衡针刺“降压穴”联合穴位揿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河北中医2018年10月第40卷第10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医改后北京医保报销项目

图片

针行电揿针高效自发电化学联动电流的直观检测

针行电揿针自发电化学联动电流形成机理简介

1、针行揿针的自发电化学电流:因为金属揿针在电解质溶液中会具有阳离子特性,又金属揿针的外表电子分布差异将会使进入机体电解质溶液的揿针针体形成(微弱)电势差这种针体表面的电势差异通过金属针本身的导电特性通导,便会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电化学原电池回路,产生揿针针柄与针体之间较微小的自发电化学电流(请见图针行揿针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2、针行揿针导电胶布与揿针所产生的自发电化学电流:当导电胶布上固定的揿针作用于机体时,导电胶布与揿针就会产生较“揿针针柄与针体”范围大一些的自发电化学电流,用专业仪器便可直观检测(请见图针行揿针导电胶布和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图片

针行揿针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图片

针行揿针导电胶布和针柄与针体自发电化学电流示意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针行®揿针》的特点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具有无痛、即刻见效、有持久疗效等诱人特点

   针行®揿针是图钉型揿针,属于皮内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用时可以将针体揿入皮下。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针用方便揿针具有针刺无痛、即刻见效、又有持久疗效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对于各类疼痛或痉挛的症状,大多数均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针行®揿针即时疗效的科研、高科技内涵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针刺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揿针刺入体内就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同时刺入体内的揿针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实质上针刺即时的主体疗效是由电化学效应产生的,即针刺入体内后由于改变了局部穴位的电位差、浓度差继而影响改变了相应的神经以及组织从而产生了疗效。长期以来业内一直被“要酸胀痛的针感得气才会有效的”技术偏见所困:不知道针刺的原始效应是电化学效应;不知道针刺入体内会产生微电流、从而改变局部的电位差;不知针刺入体内会腐蚀、会释放出微量元素、从而改变局部的浓度差;不知道针灸治疗根本不用深刺、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这些也就是目前临床能出科研成果的诱人亮点。

3、针行®揿针可无痛(针刺无痛率可达95%以上)又十分安全高效的科技内涵特点

⑴、首先揿针产品使用时需要重压外壳,而重压外壳的压力会使受压区的压觉神经细胞兴奋,从而围成了有外壳压力感受的压觉屏蔽区,使人体无法感受到揿针刺入人体的感觉;

⑵、其次,那外形如极小的图钉、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大多数不会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故不会产生痛觉神经兴奋痛觉(只有大约1~2%的极少数直接刺及痛觉神经末梢的针才会产生痛觉);

⑶、又因针体直径仅为0.25mm细、针长仅为2mm短的揿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所以治疗时会十分安全;

⑷、另外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而深部肌肉器官的神经及毛细血管并不丰富、针刺的疗效并不大,因此揿针会收到极佳的疗效。

⑸、此外由于揿针埋针作用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得其能收到极佳的疗效。

图片

二、针行揿针临床应用方法及相关简介

1、针行揿针的适用应用范围:可用于中医、针灸穴位治疗

2、针行揿针的法则及关键

⑴、针行揿针针刺的穴位作用

①、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针刺局部穴位既可使局部缺血性待恢复组织增加血液供应、也可使局部充血肿胀组织的多余物质予以吸收转运排泄。

②、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增加毛细血管的循环量、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修复恢复的新陈代谢。

③、良性的神经功能调节作用:解除痉挛,增加自身协调的调节功能。

⑵、针行揿针针刺治疗疾病选用穴位法则

①、局部取穴:“阿是穴”,又称“不定穴”,是疾病的“阳性反应点”、“痛点”或“不适点”,是中医针灸疗法最常用的穴位取穴方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里提及:“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 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借验,故云阿是穴也”。临床多用于局部疼痛性病症。

②、循经取穴: 按照人体经络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依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理,按照经脉循行路线,选择合适的穴位来治疗疾病,即常说的“通经疏络”。循经选穴,表里兼顾,整体辨治,标本兼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