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郊乡音】老古闲话|说说雨伞(散)与“聚笠”,与乾隆皇帝有关吗?(奉贤西渡)

 越光书馆 2022-03-17

说说雨伞(散)与“聚笠”

2021年1月24日(第72期)

撰稿+编辑/小恐龙 普陀长征

发音/纽子糖 奉贤西渡



聚笠 

吴语拼音】zhiu35 liq21

国际音标】ʑy35 liɪʔ53

【国语释义】雨伞。“聚”避“散”讳。

方言点:奉贤区西渡镇。(@纽子糖)

发音人使用的方言是奉贤西渡话。

这两天在整理上海县一些乡镇地方志的方言部分,感觉吴泾镇《金红村志》、鲁汇镇《鲁汇镇志》提到的“雨伞”在上海本地方言中的说法很有意思,书中写作“竖力”或“竖立”

与大家交流以后,发现奉贤萧塘的《萧塘志》中也有这个词,写作“聚力”。

翻阅古籍,发现清末民初的《二十六保志》里也记载了这个词,但是用字比较奇怪,写作“豎竪”,今简化字作“竖竖”。参考字形,这里应该写作“竖笠”。

注:《二十六保志》系漕河泾镇人唐锡瑞所撰写。二十六保包括上海县龙华镇,漕河泾镇,华泾镇,西牌楼市,梅家弄市(今称“梅陇”),长桥市。

奉贤萧塘的《萧塘志》里记载了一个关于“聚笠”的传说,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奉贤时突然雷声大作、暴雨倾盆,皇帝车上的华盖被吹得东摇西晃,乾隆皇帝便指着华盖向侍从呼喊“竖起、用力”。老百姓们以为“竖力”就是雨伞的意思,这是皇上的用词,不能违逆,便沿用了下来。

△《萧塘志》书影

这当然是只是一个传说。“聚笠/竖笠”一词早在明代就有了。明朝的陆容在他的《菽园杂记》卷一里写道:“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

“聚”和“竖”二字,在多数松江府方言中是同音的。相较于“竖笠”,个人比较推荐把这个词写作“聚笠”。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将“伞”与“散”联系起来。松江府地区也是如此。“聚笠”一词大概是直接取了“散”的反义词“聚”。“散”的寓意不好。为了避讳,吴地老百姓直接使用了“聚”与“二字一道组合成了“聚笠”这个词。从意思上讲,把这个词写作“聚笠”,最能反映这个词用来避讳的初衷,因为“散”与“聚”恰好是一对反义词

再来讲讲“竖笠”这个写法,这个写法比“聚笠”还要常见。用“竖”这个字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雨伞在雨中是竖着的,人们擎着它来避雨。这个词分布的地带恰好几乎都处在“聚”、“竖”同音的地区,所以是“聚”还是“”,我们便无法从语音的角度确定了。

再来说说第二个字“笠”,为什么不是“力”、“立”,而是“笠”。

的本义是用竹皮或竹叶编成,可以挡雨遮阳的帽子。(《国语辞典》)

如:“斗笠”、「竹笠」。《诗经·周颂·哀耜》:「其笠伊纠,其镈斯赵。」

汉·毛亨·传:「笠,所以御暑雨也。」

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人说伞是由“笠”演变的。《诗经·无羊》就有“何簑何笠”的记述。有人模仿雨帽,编个大笠,装上长柄,用手擎着避雨,可以省去簑衣,称为“簦”。《辞源》注释说:“簦笠,皆所以御雨也。大而有把,手执以行谓之簦,小而无把,首戴以行谓之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