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步入中年突然“油腻”了?如何应对?

 老威小屋 2022-03-17

“时机一到,喝凉水都长肉……

有时候看某个久未露面的公众人物,常常有这样的感叹:

怎么一段时间没出来,变得这么油腻了?

无论男性女性,只要油腻,就没有看头了。不仅让人看着没有精神,而且非常显老。

可是,绝大部分人又都几乎无法回避这样的规律:时机一到,喝凉水都长肉!

大概20年前,我在上海出差坐出租车,跟司机闲聊。他说,医生告诉他要减脂减重,于是他就不吃肉了,每天吃泡饭,青菜,霉豆腐(北方称为豆腐乳),可是还是胖。

后来才学懂了,这叫“脂肪缺乏性肥胖”。

关于这种肥胖,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从过多摄入碳水转换而来的。

尽管喜爱运动的人,需要补充必要的碳水。但是碳水过多,也是会转换成脂肪的。

下文可以点击阅读:

合理膳食:碳水与脂肪、脂肪肝的关系

在中年发福这个问题上,固然是男女通病。但女士发生这种现象的概率好像比男士更加重一些。

以下观点,在过去多有述及,在这里做一个总结、梳理。

一、中年人的基础代谢逐渐降低

无论男女,基础代谢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示有志于瘦身的朋友们,所谓“摄入<消耗”这个公式,是有片面性的,它只是表示一个宏观的关系。

以一个人的财政收支平衡话题为例,每个月挣500元,花费500元,这是一种平衡。每个月挣5万,花费5万,也是平衡。

一个人从老家到大城市里发展,原来在老家挣500元花500元,是很不错的日子了。到大城市里你长本事了,变成了挣5万花5万(可能数据有点不合理,用100倍的差距来举例,反差大一些),就可能被在老家的人们所不理解。他们会说,如果你能挣5万,但是像在老家那样花费500,那多好。

实际上,这种关系是无法成立的。你为了挣到5万,这个5万就必然包括了以下这些天然要发生的开销:

** 比在老家时要求高得多的穿着、装扮(很多是职场的基本需要)。

** 比在老家成本大得多的社交成本——如果你跟客户基本的社交成本都不肯承受,意味着就没有理由要让你有挣5万的机会。

** 在老家也许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其他费用。例如,房租、交通。

换言之,如果你挣5万,就意味着一定有相当一部分拿到手就决定了要花出去的。

所以,挣了5万的人,会对老家人说“挣5万消费500”的说法,付之一笑。因为那实在是不可理喻的认

身体的“挣到”——即摄入,和“花费”——即消耗,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也如此。

吃得少消耗少,是一种平衡,吃得多消耗多,也是一种平衡。但是前后两种平衡,是完全不同的。

有时候,看电视节目上的主持人。如果看上去也很漂亮,且也在正常地播出。但是,怎么看总觉得差点精气神——眼神、气质、气场、语调、力度……总觉得差口气。

而有的则双目炯炯,铿锵有力,口齿伶俐,气场强大。

后者就给人印象很好。

每到此时,我就会说,前者是基础代谢低的人,后者是基础代谢高的人。

基础代谢低,又为了保持不要有营养堆积,只能少摄入。

后者则吃得多消耗得多。

当基础代谢降低后,对身材、健康有警觉心的人,就通过减少摄入来保持平衡。

但是,越是减少摄入,身体的“饥荒意识”越强烈,就越容易启动“储存机制”,导致基础代谢越来越低,存储能力越来越高。

应对的原则,是竭尽全力保持较高的基础代谢。

核心的原则是:严禁节食,保持运动量,保持肌肉量。

二、到一定年龄,容易心宽,心宽即容易体胖

下面这句话,在女同志那里听到的,远比在男同志那里听到的多:

都老太婆(老头子)了,还好看个啥呀。还打算再去找对象不成?

以前听一位著名主持人说过(大意),在台上的时候,为了保持形象,要把身体塞进旗袍里,不敢多吃,还提着一口气。实在是也很遭罪。

换言之,一旦放下这份紧张焦虑,放松了警惕,也就打开了发胖的道路。

也有人说,虽然没有这种职业上的要求了,但是如果不多吃,是不是也就保持原来那样的状态呢?

老威个人认为那是不可能的。

除了摄入和消耗的关系,毕竟还有精神状态这一层因素。

有时候,焦虑(无论为工作内容而焦虑,还是为自己的外表能否保持状态而焦虑)也是一种消耗。而毕竟在职业上有要求的那个阶段,往往也是精神比较紧张的状态,这种时候,无论体力上的工作量,还是脑力上的付出,一定比脱岗后的时候更大。

还有一层:当不再为容貌而焦虑的年纪,往往是儿女已经成人的阶段。坦率说,对中国人而言,这种类型的“心宽”,是真的“宽”。

绝大多数国人,都会为儿女操心到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数到成家立业,甚至买房阶段)。那种过去只在电影里看到过的“拿着这20块钱自己谋生去吧”的家长,毕竟是少数。

而当儿女成人,家长也自我暗示“不再在乎容貌”的这个年纪,往往健康状态还不错,实在是最“心宽”的阶段。

就是因为心宽,既没有工作上的劳累,也没有精神上的焦虑,所以变得更易胖。

应对的原则是:

始终找到让自己精力集中的目标,并为止奋斗。无论这种目标是挣钱的,阅读的,运动的……

三、中年时代比年轻时代吃得更多了

人到中年,并不一定少吃了,客观上反而吃得更多了。

记得老威在大学时期,一堂训练课下来,直接到食堂打饭。四两米饭泼上烧茄子的浇头,边走边吃,还没有走到宿舍就吃完了。到了宿舍楼里,进宿舍之前,就直接到水房洗碗了——哪有在宿舍里坐下来吃饭的可能?

有一阵,早饭两个油饼,加二两稀粥(北方的粥真的是稀粥,为了就着干食,将其送服)。早饭就吃了六两。没有什么鸡蛋之类的营养品。

那时候每天训练后最好的营养补充,是一罐北京老酸奶。至今我还保持着训练后喝酸奶的习惯。

一天吃一斤半粮食,还每天都在感到饿。

在现在的物质条件下,人到中年可能吃得比当年的年轻人还多。

最近几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可能餐桌社交没有那么热闹了。正常的岁月,人总归是要有社交的,而大部分人的社交——特别是男同志的社交,总离不开小酌。

喝酒这个东西,真的是“吃多”的祸首。

这点老威本人有深刻的体会。

可以说,一直很自豪的“10个月甩重整整40斤”的业绩,除了运动比以往更加科学和规范外,断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

老威年轻时崇拜Bruce Lee,无论技术动作还是身形,都有模仿他的影子。当然现在我依然是他的崇拜者。

这是大学毕业四年后的留影。

这是录像播放,从电视屏幕上拍摄的,如此模糊~为我喂靶的是我大学五年同学,加工作后同事。

2015年,还在跑北京二环、徒步三环(之前的文章中错记成了2014年)。

虽然慢,但35公里在那时候也是个挑战。

经过2016~2019的“堕落”,体重竟然增加到170斤开外,第一次被朋友冠以“油腻”二字。身体局势变得“复杂多变”。

所以在决定瘦身时,也不仅仅是一味地依赖于跑步,而是“多措并举”。

下图是2020疫情初期的5月份留影,那时候已经经历了8个月瘦身计划。在接下来的7月份,完成了甩重40斤的终极目标。

下图是2021年中秋节当日下午,骑行北京二环出发前。可以看出,从2020年7月减脂减重完成后,到下图时,已经保持了一年多。

多措并举指的是:

(1)跑步是为了增强心肺能力,以便能够承担更多的HIIT之类的运动。

(2)至今,我对HIIT有助于减脂减重,笃信不疑。

(3)此外,“断酒”则是对运动的强力支撑——既大幅度砍掉了摄入,也保障人总是在清醒状态,不因有“酒后不适宜运动”的借口。

在我看来,人到中年,吃得多,是非常要命的一点。

吃得多,“不再焦虑容貌外表”有因果关系。由于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在乎外表,所以吃得多。而吃得没有节制,自然容易堆积。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要抬杠了:

老威,你不是说过,节食容易让身体激发“饥荒记忆”,从而加强储存,这是不好的。

那么,多吃,是节食的反面,不是应该是好的吗?应该不会让身体激发“饥荒记忆”,从而加大消耗了吗?

怎么节食你说不对,多吃也说不对。要怎么样才能让你老威说是对的呢?

这种思维有点“非友即敌”的路子。

应对的原则是:

合理补充,要在节食和浪吃浪喝之间做到中立。

四、中年以后运动变少

年轻的时候,每天摄入那么多,但是身体很均衡,不胖。

但是人到中年,同样吃这么多,却很容易胖。

一是开篇就说过基础代谢低。

二是运动量少。

不要否认,绝大部分人运动量少于年轻的时候,但是摄入却多于年轻时候,这两个条件,是真实存在的。

个人体会,无论是目前状态良好,需要保持,还是目前肥胖需要减脂减重,第一条件是加大消耗——运动是唯一的法宝,没有第二个投机取巧的所谓窍门。

在加大消耗的基础上,合理补充。

这点很重要。

所谓合理补充,是指:

(1)不能仗着自己训练了,因此肆无忌惮地吃。只要肆无忌惮地吃,减脂减重的任务一定会失败。

(2)不能节食。这是合理补充的另一个方面。任何一次训练,必然会有消耗。有的人说,我今天运动消耗1000大卡,不给补充,跟以往吃得一样,身体一定会加速消耗原来堆积的能量(以脂肪的形态)。

但是,这样一来,消耗一定会转入极的状态。只要稍有运动上的懈怠,身体立刻就报复。

所以节食减肥,基本上没有成功的。

无论是有氧慢跑,还是无氧运动练力量,都需要在运动后补充能量。就以碳水而论,不要以为慢跑是纯消耗脂肪,不是的。没有一项运动的供能是100%由脂肪来完成的。而力量训练,更是在结束后,需要马上补充碳水,蛋白质等。

关于运动和饮食的应对原则是:

以保持较大的运动量为前提,在运动后适当补充(而不是节食),才能达成既有运动中的消耗,又保持较高的基础代谢水平。

同时保持一定比例的力量训练,保证肌肉量,进一步提高基础代谢。

全力保持基础代谢,这才是通过运动保持健康体型的正确运动模式。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