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教我们古代汉语的余心乐先生 ![]()
刘瑞国
一 进入师院,听说有一位教授,教古代汉语;他,就是余心乐先生。 心想,跟着余先生学古代汉语,一定会有所习得,有所收获,有所快乐。 我还琢磨,自古历来,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会与他的性情、学识、抱负、情趣能得联系起来。 读《三国》刘备、曹操、孙权、周瑜等人物就是验证: 刘备一生的基本走向,从他在涿郡起兵可以说是准备争夺天下的开端,然后不断投奔各个势力,比如袁绍、曹操、刘表等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却是在储备自己的力量,以至于到最后万事皆备的时候,他就立即称帝做了皇帝。 曹操,字孟德。他的名“操”字面意思是用手拿着,或握持,但是在这里却是操行学问、品行志节的意思。而他的字“孟德”的“德”意思就是品德、德行。正好与名“操”的意思相辅相成。 孙权,字仲谋,就是权力权势,而他的字“仲谋”的谋则是谋略,与“权”则是对应,即权谋也。孙权的一生,他不管是在对吴国内部的管理上,还是对待魏蜀吴三国的联盟关系上,把权谋之术耍到了极致:借助联合刘备之力以抗拒曹操,实现赤壁之战的胜利,固守了江东;然后在公元219年,则又借助曹操之力实现了夺取荆州的目的,强化了江东。所以说孙权之名可谓名副其实,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权谋家。 周瑜,姓周名瑜,字公瑾。“瑜”是美玉。字与他的名“瑜”交相辉映,堪称绝美,引申为风度、品行、节操如此比喻周瑜可谓再合适不过了。 我喜欢咀嚼名字,像蒋百里、林语堂、闻一多、沈从文、钱钟书、钱学森、屠呦呦等人物,听到他们的名字,其家庭背景、人物表里、才华睿智、学识气节,专功成就,甚至行事风格,音容笑貌都会浮现在眼前似的。 而对于“余心乐”三字,我并非第一次印象。 这,自然回溯到我在萍乡中学读书时,当时萍中语文组有八九位老师。他们,超半数是旧学堂遗留下来的老先生,有能为《文心雕龙》注释的李蓁非校长,有能在诗刊发表诗歌的谢先模先生,有经史子集烂熟于心的彭鹤松、肖寿章先生,有擅长说书的张声源先生,有名校才子,写作书画上乘,甚至几者兼得的年轻教师肖胜国、习嘉裕、刘建章等。 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可称得上语文的高师,可钦可敬,博学儒雅。 那时没有题海,却给我们拓开的是一个广阔的语文大海。跟着他们,温《关雎》,乐而不疲;诵《离骚》,爱恨交加;读《桃花源记》喜出之外;讲《秋声赋》,凄凄于衷。一生能遇上那样多的好老师,是一种快乐,一种幸运、一种自豪,一种幸福! 他们的讲授,重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会在教学课本之外,常推荐一些经典名篇,如欣赏些唐诗宋词,点评点古代著名散文,读一读“三家村”的杂文,来一段沈从文的小说鉴赏,抑或是追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的三美新月派的新格律诗--- 那种教学,让我们开阔眼界,意识到文学之大,“天外有天”,在我们所熟悉的书本外还有更多我们未曾读过的名篇佳作。 他们知道,提高语文素养,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多读多写。其中读有朗读、泛读、精读、背诵,包括老师注重怎么指导学生读,特别是强调背。读多了,背多了,躬亲写作的欲望也会日臻强烈起来了。有了读的基础,有了生活的阅历,写起文章来,字、词、成语、章法、相关的名篇佳作会从脑海里蹦出来。自然是一气呵成,字随理顺,文情并茂的了,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知音》) 高二时,一次,习嘉裕老师把我叫到他的房间,同时在那里的有彭鹤松、肖寿章两位先生。三位对我的一篇作文《较真》面批。 习老师将圈点的作文给彭、肖两位老师看。 较真 较真是一种境界,我们太需要较真。 现实生活中不乏较真劲儿…… 一个农民,手中播下粒粒种子,希望它们能发芽、长叶、抽茎、开花、结果,其中选种、耕耘、施肥、收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较真劲儿; 古往近来,我不知道有过多少冤假错案?有多少包青天?明镜高照,秉正执法、让蒙冤者一洗清白。清在哪里?清在扑朔迷离的案子中较真劲儿; 为什么世界上有的物理定理也被颠覆,有的数学定律也被翻过来,那也是因为历代科学家追求真知的较真劲儿。 设想在地球之外,还会有别的星球,有氧、有氮、有水、有人类生存的环境,但还要有能力飞到那里去正视,去生活;那就需要宇宙飞船把成千上万,上亿的人搭载到另一个类似地球的星球上,那是多么需要较真劲儿。 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导师、甚至领袖人物,有时也犯错误,甚至犯大错误,而且实践证明错了,那怎么办呢?那就需要较真儿,实事求是,去捍卫,坚持真理。 …… “不错,一个中学生,立论鲜明,思路开阔,论据充分,字也写得漂亮。” 彭老师说:“文章有气势,执意一端,言之成理,不错;如果有点辩证思想,更妙。比如文学史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大抵能表现一个时代的文学峰巅,但,不是说唐代没有好词,宋代没有好诗。比如的程朱理学家中的程颢、朱熹,就留下了颇具情趣,又含理趣的诗。” 肖寿章老师笑了笑,即吟程颢《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肖老师还出神入化地韵译: “云儿淡,风儿轻,春日近午,傍着花,随着柳,走过河川。时人怎么能理解我在绿柳春花的心情呢?还以为我学春游少年自我陶醉呢?” 他说:“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一种情景,还有一种哲理,一种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 “难怪林语堂先生情有独钟,不吝赞赏,有这样注解:'这首诗,在至善至德的情感中,浸润着人生的理想。’” 这三位老师的教诲,那时的我并非全领悟,大概意识到立论不要偏执一端,可以高远些,辩证些,全面些,该较真的就较真,该糊涂的还得放弃。 而印象最深的是“余心乐”三字。 傻想,倘若有人姓“余”,字“心乐”,多好? 又想,当我老了,也学程颢,回头做个心乐少年! 二 后来,上师院中文系,那时为我们开的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政治时事、逻辑学、修辞学、写作课等,授我们课的老师教学都非常认真。 不要忽悠认真,许多学术成就都离不开创新和认真。对于做学问的人,认真,这个评价很高。 喜出望外的是,教我们古代汉语的老师中居然有一位叫“余心乐”先生! 不知道为什么?学生最喜欢议论老师。 此时师兄、师姐们有关“余心乐”的传闻也就连成一片了。 原来, 他,原名,余水松,七岁进私塾,师从晚清秀才聂达才。达才先生,见他诵读默识、过目辄记,非常喜爱。联想程颢的诗句“时人不识余心乐”,建议他改名“余心乐”,名符其实,激励他所诵辄记,文思敏捷、读书快乐。 余先生随达才先生读了四年师塾,读完了《弟子规》《五经》《四书》《史记》《汉书》《左传》《庄子》《老子》《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古籍。 一次,师塾来了一位督学先生,见年幼的余心乐先生手中拿着一本《庄子》在低头阅读。督学先生认为一个八九岁的小孩,能够读成人也怕会是难懂《庄子》?少见。便微笑着问道:“小学生,这本书你能够看懂断得了章句吗?”——因为旧书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不懂得文章的意义,便不知道一句话在那里停顿。余先生回答说:“我不但可以看懂,而且可以背诵。”督学先生听了。从他的手中拿过书本,然后说:“那么我来考考你,《庄子·逍遥游》这篇文章有一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你接着往下背。”余先生天真地瞧着督学先生,一字一句地背诵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及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他一口气背完后,督学先生一脸认真地双手棒着书,把书还给了余先生,连声不绝地说:“后生可畏,后生可畏!” 有一幅趣联,在中文系师兄师姐中广为流传,表达了弟子遇先生之善教之快乐。有学生对联:“余遇余心乐,余心乐!余心乐!”“史载史可法,史可法,史可法。”对成下联送给他看,他援引史可法言:“'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史可法随老师左光斗走了,他的灵魂还在,历史见证,文人气节,与日月争光,我怎能跟死国前贤史可法相比呢?” 后来,我还听说,王力的大学《古代汉语》教材曾给余心乐先生审订,余先生从开篇到结尾较真,提出了400余处修改建议。事后,余先生在古文学界名望大噪。 类似这样的遗闻轶事我听得多,有的被学生一传十,十传百,有的在回忆恩师的文章中不断地再现。耳闻多之后,我不觉得重复,相反,我不断地琢磨着,神童!四岁能对,七岁能背《庄子》,天才、文曲星转世! 原来读书能诵,能背,也是一种快乐! 至于后来博览群书、习见习闻、厚积薄发,名闻遐迩,敦实儒雅,寓教于乐,腹有诗书气自华!那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我感到:一位名师的诞生,除了他天资聪颖,是不是还有家庭的熏陶,还伴随着自己的执着、勤苦、耐力? 我还想: 读书是不是越古越多越好? 求学的年龄是不是越小越好? 古文的背诵是不是越多越好? 有了这些想法,自然对余先生更景仰、崇拜起来! 三 终于能听到余教授为我们讲授古代汉语了。 我们提早到了大教室,静静地恭候先生的莅临。 当他登上讲坛的时候,同学们都起立了。他从容地将两只粉笔放在讲坛上,然后,挥手示意我们坐下。这时我才看清他的尊容:他,个儿不高,有点儿偏瘦,不打领带,没穿西装,一双布鞋,虽年上花甲,但双目炯炯,精神矍铄。 他,讲课如春蚕吐丝,从容道来,不需要讲稿,因为胸中有竹,经史子集无一不晓,四书五经背诵如流,讲点古代汉语更是囊中探物。 学高才胆大,自信、有激情。定义、释疑、判断、推理的缜密;具象描绘,概略勾勒,穿插情节,自自然然;技法多变,或深入浅出,由博返约,剪裁总是无痕;或大胆讲解,知识性、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更是相得益彰。古汉语是科学,多有机再现在经典中,或诵一章《论语》,或来一阙《楚辞》,或温一段史实,或引一个典故,或摘一段注疏……信手沾来;师生互动,多是面向学生且带微笑,诲人不倦,有谦谦君子之风;语调抑扬,疾徐轻重、喜怒哀乐、发诸真情。其中不乏幽默风趣,波澜悬念频生,名言、掌故叠出,可见博学洒脱之神情,极尽张扬流畅顿挫之变化。 下字考注,援引考据,详尽中不乏较真。他对工具书《辞海》《词源》《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四声切韵》《十三经注疏》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成语,每个注疏,那海量的知识,都是那样谙熟于心。使用起来了如手掌,让人惊诧! 说到兴头,有时身子向上会向上一耸,仿佛高大起来,让人能联想起他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来。 也许是讲课内涵、信息量大,语速快,不时也会侧身转向黑板,将重点、难点及关键词板书出来,以便重点凸显、便于学生笔记,有的还注上拼音。有心细的学生,将他的板书的内容记下来,查对验证,非但文、字、句段,连音调、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也无一差错。有学生猜他浓重的武宁口音,生怕学生不懂似的。 其实,他的讲授可以换作《毛诗序》中语言来形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先生讲授营造的那个语境,那个气场,让学生如仰沾时雨之化,如坐春风之中。 ![]()
(四) 几堂课之后,我不仅钦佩先生学识渊博,而且对艰深难学的古汉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把他的讲的内容整理起来,加上他有时会深入到班组来,得机会请教先生,参透自己的体验、问难,有关古代汉语的知识也就逐渐开朗、熟悉了。 其一,古代汉语是“源远流长”的。 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以前的历史语言,是华夏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当然包括其它中华民族,其实中国其它民族,如满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他们虽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更多的是使用汉语。即使在元朝、清朝,那长达两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汉语依然是官方诠定的语言。 可惜的是古人的说话没有保留下来,傻想500年前、上3000多年的古人还活着,用话跟你交流,也许你会听不懂,而换上文字、文言,你就明白了。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有一青铜尊,底部有122字铭文(金文),其中有两个字----“中国”,这是目前我们见过最早的祖国的名字---“中国”,《说文解字》定义:“中心之国。”又“中国有道,守备四夷。”孟子在记录有关三皇五帝中的帝尧、帝舜时,也直接使用了“中国”二字,具体为:《孟子-腾文公上》中写道:“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之……当尧之时……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由此推演,从“皇帝”时代,也可能已有“中国”称呼之意了,据今已有五千余年,可见“中国”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名字。 自豪吧!中国古国古!上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些璀璨夺目历史文化,不少还埋在地下,留在古文字中,古汉语中,那些甲骨、青铜、钟鼎中只是一部分。 我们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远古指殷商时期,上古指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它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线。而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又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或者说文言。 其二,古代汉语是“继往开来”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继承发展起来的。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当然包扣其它中华民族)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当然包扣其它中华民族)使用的语言。 说继往开来:(A)时间上,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当然包扣其它中华民族)使用过的,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当然包扣其它中华民族)正在使用的。(B)语音上,古多单音节的,今多双音节的,古今语音虽然变化大,但是《切韵》音系的声、韵、调跟现代汉语语音的声、韵、调有严格的对应规律。(C)词汇上,①多数实词继承下来,但有所变化,一般地说古是单音节的,今是双音节的。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钟鼓”,鸣钟击鼓;“馔玉”,美好的饮食,泛指富贵豪华的生活。又如:“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这是一段很值得一读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有骨气的古人。“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乐羊子妻传》 段中多数实词基本继承下来。这里的食:同“饲”,动词,把食物给人吃。② 有的旧词汇被新词汇代替如“之乎者也焉也哉”等虚词被“你我他、啊吗呢吧”替代。有的虚词表意很微妙,像;“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愿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其中的“乎”用的微妙,给机会、时间,蒯通劝韩信反,韩信哪里下得了决心?于是蒯通详狂为巫,别小看了虚词,也能引人入境啊!(D)语法上,主谓宾、定状补,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基本保留下来,多保留在成语中。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是非常普遍的,难点是词类活用,使动、意动、为动用法。①使动用法,如《史记项羽本记》:“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其中的“王我”是“使我王”,名词使动用法。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有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屈”“使之屈服”动词使动,“焉用亡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亡”,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作使动,使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使秦弱”。“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意思是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的“四”“六”)“使……反反复复”)变化。②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战国策讽齐王纳谏》)“美”是形容词,“美我”,是“以我为美”,一种意动。“林处士妻梅子鹤,可称千古高风矣。”(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三)“妻、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③为动用法,还有一种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谓语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活用的名词充当,如“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死”,为动用法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病梅(《阿房宫赋》馆记》)“泣”、动词,“为……哭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哀”形容词,为……而哀。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比,古代汉语意涵多含蓄,现代汉语更明白,都有标点,没有句读的艰难! 其三,古代汉语是“厚积薄发”的。 上面已经涉及古代汉语的知识,如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作为一门科学,必然会涉及一些知识。比方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整合合起来就繁难,可以编成几本厚厚的书。不知道我们的注意了没有,无论王力,还是郭锡良,那家编撰的古代汉语,都是先安排读一些古文,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就是那些文言文中总结出来的。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又偏重于散文。这就暗示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应该多选先秦两汉唐宋八大家的名篇。 选好之后,如何办呢? (1)多读,如优孟摇头而歌,读出抑扬,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到能够背诵,感觉,语感也就来了。如《离骚》,倘若教你的老师,要求你全文能背,还能能默写,恭喜你,你太辛运了!当你吟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那种爱国、忧民的情志自然涌上心头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理解不易,读起来押韵,读到能背时哲理都白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愿去背,大底诗里实则虚之,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思念,抑或渗入了自己的感情。“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以此诗“孤偏盖全唐”,无非景致,充满哲理,意薀深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以比起兴,兴致来了,读几篇就能背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文采好,骈丽多,名句叠出,多几个早晨就背熟了。“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赋》,不走史家笔法,铺陈夸张,秦爱奢靡,那必灭亡!“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原来细节、内心、感情,也可以用诗描画出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梦游,也是理想;是诗仙,才凸显诗骨!“噫嘘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不长,上口,没有走蜀道那么艰难!上面是类举读书感觉,真有灵感袭来,我们常称之为语感,背起来就有趣。读古文好的语感从哪里来?还是多读,多朗读、多背诵、多积累。有的古文,读上口了,有语感了,也就理解有七八分了,熟读至背,整篇文章记住了,文字、词汇、语法、音韵跟着熟了,其实背诵是经过反复朗读,不断领会,重复记忆而难忘的。积累多了,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古代汉语知识也被跟进、激活,把古汉语只是置放到经典名篇语境里,就不难了。《史记项羽本记》是很熟悉的,“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中樊哙看出杀机,要沛公逃,说;“人家就像是刀和砧板,我们就像是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这是个比喻句,又是个判断句、反问句,“何辞为?”又是宾语前置。这么多古汉语知识,单独讲就有些复杂了,枯燥了,但是放在一段文字里中,就容易理解了。 (2)多译。翻译需要贯通,需要明字句,得精神。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少古文文质兼美,如魏晋,时间不长,文星闪耀,尤以《出师表》《陈情表》,曾经感动过许多人,有的甚至说:“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为什么呢?《出师表》表达出来的是臣对君的忠心,《陈情表》抒写的是孙对祖母的至孝!还有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报任安书》》、班固的《苏武传》、杜牧的《阿房宫赋》、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韩愈的《师说》《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赤壁赋》、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林觉民的《与妻书》等,挑些出来,不依赖现成的教参,自己动手翻译,自己查工具书,自己融汇贯通全文,是很有益处的。有人担心古文字词难解,其实许多词语,联系上下文,意思能够揣摩出来。 如《出师表》掏心掏肺的一段:“臣本布衣(平民),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猥自枉屈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兵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通“又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斟情酌理)、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黑体字表示揣摩出来的意思)在文言转换成白话中,我们会遇上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古汉语知识,需要注释、需要训诂,需要在比较斟酌中,融汇贯通。 (3)多思,可以是自己质疑,老师点拨,甚至可以是老师一字一句大胆讲解,让学生记下来。如《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这篇文章有说理的难度,难在采用了大量典故,涉及很多生僻字和复杂的句式,逻辑层层分析说理的过程中又辅以大量的比喻和排比句,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一字一句地读,一字一句地讲是很有必要的。我曾拍下学生对老师串讲真迹,请注意附插图①,从学生课本正文旁边用红色笔迹圈重点,还大量批注,可以反馈出讲得详,学生听得细,记得详。对梁惠王“本国居民为什么没有增多”的问题,孟子运用层层逻辑推理,也心灵神会。 ![]()
现在有的中学古文教学不敢串讲了,也许懒得人家说“满堂灌”,也许是讲不出所以然来,于是,文言文教学依据教参简单地翻译一遍,那个字,那个词,那个句子,那条注疏,那段文言,那篇文章,写景、推理,具体内涵如何?自己都不明白,如何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教学,怎么又不是浅尝辄止? 其实,古文中有难度的文章,含蓄不枯燥,隐含丰富的想象力,真正能深入其中,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意趣、理趣、乐趣。而真正要达到如此境界,最关键的是多讲。 其四,古代汉语是“古为今用”的。 学习古代汉语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古典书籍,弘扬中华文化。一个炎黄子孙,经常听到这样一句非常自豪的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大精深”,不仅指白话诗文,现代文学,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楚辞》、汉代的辞赋,又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浩如烟海的稗官野史、名人传记、药典良方,箴言铭文碑帖,无一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灵感与智慧,那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 古书的价值,曾有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册《易经》能预测未来,一章《道德经》囊括天地万物玄机,一本《孙子兵法》可成就多少武将?一部《本草纲目》又让多少名医生成回春妙手?”其实,现代人不少聪明、发现、创造、成功都离不开古人的智慧,古代的文明。 孟子曰:“大而化之谓之圣”,毛主席古为今用极致:“大就是统一战线,清朝者所以能够统治中国260年,一开始就搞统一战线,用汉人和其他民族的人,以少数团结多数。”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口头上说“以民为本”,其实很少做到,毛主席说:“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他写的诗词不少古为今用,“沧海横流”“飒爽英姿”“俏也不争春”“天若有情天易老”等,不难发现,其中用典无不出自厚实的古文功底,得益于长时间的苦读博记所积累。值得一提的是《成语词典》中许多成语,像“完璧归赵”“汗牛充栋”“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丰衣足食”“贵耳贱目”“师心自用”“人贵自立”“殚精竭力”“根深固本”“舍本求末”等等都一直为人们所古为今用。 其五,古代汉语是“中规中矩”的。 前人的诗词歌赋骈散戏剧,都是讲究韵律的,五音十二律都精通的,所以形容古人赞美音律的成语有许多,像“遗音余韵、神籁自韵、逸韵高致、切响浮生、浮声切响、林籁泉韵、高山流水”等等。 古人讲究音韵。如《诗经》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第一章“鸠”“洲”“逑”是押韵的,尽管后面三章,不那么严格,然,读起来上口。后来有了律诗绝句,要求更严格了。韵脚、平仄、对仗有严格的要求。如七律《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是中规中矩的。像七律,①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②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哀、洲、来、台、怀”这些韵脚即押韵字,在古代诗韵“平水韵”中。③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喜欢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字数54字、八读、韵脚、押三平韵,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词就更要求严了《雨霖铃》,正体为双调一百三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九句五仄韵。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代表。此调以此词为正体。 正体格律与例词对照如下: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平平(仄)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平)平仄(仄)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四声(平、上、去、入)与今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别,古入声那里去了呢?阳入去了阳平、去声,阴入今四声都有,好在有入总结了常见的入声字。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一个“荃”,释义就那么多, 非如此不能算理解透。荃《廣韻》此緣切《韻會》逡緣切,音詮。《說文》芥脃也,亦香草也。《屈原·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拾遺記》荃蕪香,出波弋國,浸地則土石皆香,以燻枯骨則肌肉皆生。又《正韻》蘇昆切,音孫。義同。又通絟。《前漢·江都王傳》繇王閩侯遺建荃葛。《註》細布也。又通筌。《莊子·外物篇》得魚而忘荃。 其六,古代汉语是“勤能补拙”的。 “勤能补拙”这个成语原来指后天的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缺憾。书到用时方知少,我们在阅读古诗文中,往往会遇上一些疑难,有文意上的,有句读上的,有的甚至字形、读音、词义拿不准,这不是显得拙么? 不懂可以问老师,高明老师叫你去查查,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了。常见的工具书有《现代汉语字典》《古代汉语常用词典》《辞海》《词源》,有条件还可以查《说文解字》《切韵》《十三经注疏》等。如《离骚》“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荃《廣韻》此緣切《韻會》逡緣切,音詮。《說文》芥脃也,亦香草也。《屈原·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拾遺記》荃蕪香,出波弋國,浸地則土石皆香,以燻枯骨則肌肉皆生。又《正韻》蘇昆切,音孫。義同。又通絟。《前漢·江都王傳》繇王閩侯遺建荃葛。《註》細布也。又通筌。《莊子·外物篇》得魚而忘荃。一个“荃”,释义就那么多,而中学课本,荃,香草名,简是简了,可总有些不够尽意,对比之后,觉得上面那多方印证才踏实、解透。 不求甚解,尚有大慨,问题是解释错了,贻笑大方。值得提醒的是古文中的字,一字数形,一字数音,一字数义现象普遍,容易造成形误、读误、义误。 一是形误举几个例子(括号中是错别字),发轫(韧)寒暄(喧)针砭(贬)脉搏(博)趋之若鹜(骛)炙(灸)手可热。戌((xū),戎(róng)戊(Wù)、戍(Shù)字形上就很相似,容易混淆。 二是读误,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扁”此处不读【biǎn】,读【piān】。扁舟:小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鳜”此处不读【jué】读【guì】,鳜鱼也称“桂鱼”。汉字一字多音比较多,①范增数目项王(读shuò)②珠可历历数也(读shǔ) ③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读shù)。比方“和”字就有hé、hè、hú、huó、huò五个音。可以讲一些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如谙 ān 谙习 chǎn 谄媚 怙恶不悛hù跻身 jī倔强 jué jiàng 崛起 ju矍铄 jué 同仇敌忾 kài 不卑不亢 kàng心宽体胖 pán扁舟 piān潸然泪下 shān倜傥 tì tǎng 恬不知耻 tián鹜蚌相争 yù 等等。古文中有的字读音特殊,“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读lún) ②羽扇纶巾(读guān)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读huán) ②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读hái) ③扁鹊望桓公而还走(读xuán)。 古代汉语的有些读音特殊:(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方法。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读guàn)(2)通假异读就是指甲字通假为乙字,即读乙字的音。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就要读yuè,而不读shuō。(3)古音异读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为专有,就是固定性,读时仍读保留下来的古音。佛貍祠下(bì)樊於期偏袒扼腕曰(wū)天姥连天向天横(mǔ)(4)古文中难字比较多,有的字好难认难写,像高中语文《离骚》《逍遥游》《阿房宫赋》其中不少字比较难驾驭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离骚》”齌”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爨cuàn:烧火做饭。爨,炊也。(《广雅》) 三是义误,古汉语一字多义现象不少如,容易混淆。一个“金”,在不同语境中就有不同含义:①《乐羊子妻》:“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名>金子;黄金。【又】《荆轲刺秦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指铜。②<名>;钱财。《报刘一丈书》:“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泛指钱币 ③<名>。《劝学》:“金就砺则利。”《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金属的通称④<名>《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金属制成的器皿器具。⑤《过秦论》:“自为关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形>像金属般的;比喻坚固。⑥《公输》:“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垓下之战》:“吾闻汉购我头千金。”《五人墓碑记》:“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量>货币单位。周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一镒为一金,两汉以黄金一斤为一金,汉以后以银一两为一金。⑦《促织》:“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名>金色;金黄色。 以上是听了余先生的古代汉语课后课整理出来的。其中义理、考据、辞章不少是先生的,当然不乏参透个人的领悟。 我把整理的五点给先生看,先生说:“听得很认真,大学课程内容与高中课程对比,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很多,对所学知识,包括多个知识点的理解,还需要自己下许多功夫。而且知识的真正把握,在用,只有在不断运用中才能算真正融会贯通。” 五 那时,上我们古代汉语的也有其他教授,记得有一位教授,讲王安石是那里人?讲了几个小时,我不否认他的考证,但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在传我们所最需要的知识,有点故弄玄虚。无疑,余先生是心中有学生,教学水平极高,知识渊博、所教有所用,教学的踏实,善教的! 自然,我联想起现在基础教育界喜欢谈论的“寓教于乐”来。 关于“寓教于乐”,有人理解“乐”,即“娱乐”,在娱乐中学习。于是教学中配乐的,插图的、投影的、表演的、游戏的、说笑话的等形式上的愉悦花样多多。做学问有这么好玩的吗?花里胡哨之后能得到什么呢? 其实,类似传授知识之外的花枪值得反思,值得商榷。 让我们回溯的“寓教于乐”的初衷吧:这个理念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诗艺》提出来的。琢磨其开端的意思是:诗是艺术的,诗教可以给人带来的快乐、魅力和益处。而其中利用教材,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乃是最大的乐趣,最丰的收获,最美的享受! 记得我曾经听过一节课《琵琶行记》,老师也手抱琵琶,模仿“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弹起来,然后放下,对照翻译起来,文中的字词句疏呢?段意呢?文意贯通呢? 可评课时不少领导认为这是“寓教于乐”。 课后我问学生:“好玩么?” “好玩!”学生答。 “此后十四句,为什么要借助'嘈嘈’'切切’等音韵描摹和比喻,甚至用视觉形象来强化听觉形象呢?” 学生摇头,“那就不知道了。” 写琵琶女演奏,是这篇课文的难点,连白居易都是借助一连串的模拟、比喻意会出来,如果字词句没有落实,诗意没有贯通,很难说是言传,甚至意会也不得。 一次,我问余先生,类似《秋声赋》这样难课文,如何教好?“最好讲读。”他没有犹豫,接下来补充说,“老老实实,一字一句一段读与讲,连韵脚不都在句末都提醒,需要那样详细,那样入微。” 他还现身示范,深情地读一句,到句止,停下来。“'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文章开头'方夜读书’,一个'夜’字,点化是夜晚读书,听到秋声的,换成白天就不一样了;一个'方’字,刚刚,更显突如其来;正在秋夜专心致志读书的时候,'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所以《古文观止》评点,'先出声字,后听字领起下文’,'悚然’,即受惊的样子。自然,发出'异哉!’下文自然引出秋声的描摹,引出与童子的对话,引出人生的哲思,最后,在秋虫唧唧中,作者与读者,似乎也同声一叹!” 他的指点,让我重新认识千古文章中的微言大义,易失而不易得。我们有的老师讲《秋声赋》,开头导入就那么说“《秋声赋》是消极的、悲观的……”云云! 天呀!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听到欧阳修笔下的秋声,就被拒绝欣赏了! 他的指点,让我看到教学的真实,重新审视比较难于理解的古文,如何认认真真教,扎扎实实地学! 讲读课、串讲课,只要教师讲得实,欣赏得好,教学目标可以超乎意想的习得、获益。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尤以难懂的文言文,不能动不动以“注入式”“满堂灌”扼杀讲! 从授之以渔的角度,目前文言文最好的教法还是读和讲! 至于那些自己能读懂的,可以自己读;难读懂的,还是需要老师讲,即如泉流长,出神入化地串讲。而且,我认为,目前,学生能在老师那里学得最多的,还是过了肉口讲的。 这里面有我成功的体验,我曾多在高三任教语文,从高考学生反馈的成绩来看,弟子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写作得分都是比较高的,不少学生能得高分、满分,甚至作文,也是满分。 有人问我:“你凭什么获得特级教师的殊荣?” “凭学生的优秀!陪衬出老师的荣光!” “教师的最大快乐,是创造出超乎自己的学生!” “其实,我应该感谢我的老师,像教我古代汉语的余心乐、刘方元那样的大学老师,还有教我写作文从字顺的中学老师,教我课文要认认真真读,字要工工整整地写的小学老师。” 但大学老师,原不可能像中学老师那样,每天能够相见的,尤其是名望高的学者、专家,他们还要科研,还有著书立说。他们只能为我指路、点拨,授之以渔,教我们获取知识的门道。 一次,我向余老师提了不少疑惑之后,难的,他耐心讲解了,估计有的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己解释的,他要我上图书图自己去查,还语重心长地说:“大学之大,不仅在大师,还有敞开大门的图书馆。” 后来,我告诉他:“在图书馆,我看到《文心雕龙》了。” “那你喜欢哪一篇?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句子?”他问。 “《体篇》,将作品的风格归纳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名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熔裁》)。”他点头,作品风格不易,文章繁简难得。 我们到高安一所中学试讲,余老师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的课讲得成功。 那里的老师知道余先生大儒,请求他讲座。他答应了,听课时我也忝列其中。 他没带讲义,先生讲什么呢? 《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许多,他都会讲,但是他没选讲,讲的高中语文老师最需要掌握、最容易疏忽、最薄弱的知识----中学古文注释中的训诂。 他对训诂,对高中语文熟悉的程度,让座下的听课老师钦佩而惊讶! 听课之后,有老师议论“注音呀,注释呀,训诂呀!我还是第一次注意”。 “什么训诂,从语音、辨字、解词,疏通文意多方面理解,我们不但没用过《说文》,连《词源》也没有翻过,甚至课文注解都没有重视过。” 像点穴一样,他一下就击中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最薄弱的地方。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古文篇幅更长,内容更丰富,教师在研习文本、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使用工具书释疑正误,深层次的理解文本。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需要掌握训诂的知识,那是因为高中语文仅仅翻译一遍是很不够,严格的来讲翻译出来的白话不能全部代替原文,还需要注释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赏鉴。何况有的古文,需要注释的却没有注,那还得补充,有的还出现错误,据说先生正构思编撰《说文段注疏证》。这才让我意识到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懂得并且能够驾驭训诂,也就是说,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是训诂爱好者。 后来,才对古文中的训诂重视起来。 原来训诂是一门学术,当然一门逾越古书障碍的学问。现代人阅读古书有不少障碍,那就是语音、文字、词义、语法、修辞、文意方面的障碍,训诂就是从语音、辨字、解词、疏通文意等方面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书。一般说来,像《诗经》《论语》《楚辞》《孟子》《老子》、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都有训诂。 而训诂中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作品的出处、作者、生平、成就、风格、影响、背景、主要情节内容、特色简介;二是对正文的字词句一般有形训、声训、义训,即对照原文逐字逐句注解。像形训,即以形索义,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字的构成索义。如:“如公子勉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旦日,客从外来,与之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这个例子中都有“从”。“从”《说文解字》是“二人相随谓之’’从’”。跟随,是本义,“自、由”“参与”是由本义引申的。再像声训,即因声(音)索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的含义。声训可以利用形声字来注释含义。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从”通“纵”。“景以将人”(《归去来辞兮》),“景”通“影”。“延乎吾将反”(《离骚》),“反”通“返”。“行李之往来,与之俱共”(《烛之武退秦师》),“共”通“供”。声训还可利用音同音近的注释含义。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要”通“邀”。“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振”通“震”。“零丁孤苦”《祭十二郎文》,“零丁”通“伶仃”。 原来,一篇比较难的古文的理解,不只是留在简单的注释上,还有一个严谨的训诂求索过程。 五 而现时一提善教,就联想起“寓教于乐”来。 关于“寓教于乐”,有人理解“乐”,即“娱乐”,在娱乐中学习,于是教学中配乐的,插图的、投影的、表演的、游戏的、多媒体等形式上的愉悦花样多多。 “寓教于乐”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诗艺》提出来的,琢磨其最初的意涵是:诗是艺术的,诗教可以给人带来的快乐、魅力和益处。而利用教材,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有一种获得感、成就感、自豪感,乃是最大的乐趣,最丰的收获,最美的享受! 记得听一节教《琵琶行记》,老师也手抱琵琶,模仿“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弹起来,然后放下,对照翻译起来,文中的字词句疏呢?段意呢?文意贯通呢?可评课时不少领导认为这是“寓教于乐”。 课后我问学生:“好玩么?” “好玩!”学生答。 “此后十四句,为什么要借助“嘈嘈”“切切”等音韵描摹和比喻,甚至用视觉形象来强化听觉形象呢?”学生摇头,“那就不知道了。” 写琵琶女演奏,是这篇课文的难点,连白居易都是借助一连串的模拟、比喻意会出来,如果字词句没有落实,诗意没有贯通,很难说是言传,甚至意会也不得。 一次,我问余先生,类似《秋声赋》这样难课文,如何教好?“最好讲读。”他没有犹豫,接下来补充说,“老老实实,一字一句一段读与讲,连韵脚不都在句末都提醒,需要那样详细,那样入微。” 他还现身示范,深情地读一句,到句止,停下来。“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文章开头'方夜读书’,一个'夜’字,点化是夜晚读书,听到秋声的,换成白天就不一样了;一个'方’字,刚刚,更显突如其来;正在秋夜专心致志读书的时候,'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所以《古文观止》评点,'先出声字,后听字领起下文,’'悚然’”,即受惊的样子.自然,发出”“异哉!”下文自然引出秋声的描摹,引出与童子的对话,引出人生的哲思,最后,在秋虫唧唧中,作者与读者,似乎也同声一叹!” 他的指点,让我重新认识千古文章中的微言大义,易失而不易得。我们有的老师讲《秋声赋》,开头导入就那么说“《秋声赋》是消极的、悲观的---”云云! 天呀!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听到欧阳修笔下的秋声,就被拒绝欣赏了! 他的指点,让我看到教学的真实,重新审视比较难于理解的古文,如何认认真真教,扎扎实实地学? 讲读课、串讲课,只要教师讲得实,欣赏得好,教学目标可以超乎意想的习得、获益。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尤以难懂的文言文,不能动不动以“注入式”“满堂灌”扼杀讲! 从授之以渔的角度,目前文言文最好的教法,还是读和讲! 至于那些自己能读懂的,可以自己读;难读懂的,还是需要老师讲,即如泉流长,出神入化的串讲。而且,我认为,目前,学生能在老师那里学得最多的,还是过了肉口讲的。 这里面有我成功的体验,我曾多在高三任教语文,以高考学生反馈的成绩来看,弟子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写作得分都是比较高的,不少学生能得高分、满分,甚至作文,也是满分。 ![]()
有人问我:“你凭什么获得特级教师的殊荣?” “凭学生的优秀!陪衬出老师的荣光!” “教师的最大快乐,是创造出超乎自己的学生!” “其实,我应该感谢我的老师,像教我古代汉语的余心乐、刘方源那样的大学老师,还有教我写作文从字顺的中学老师,教我课文要认认真真读,字要工工整整地写的小学老师。” 但大学老师,原可能像中学老师那样,每天能够相见的,尤其是名望高的学者、专家,他们还要科研,还有著书立说。他们只能为我指路、点拨,授之以渔,教我们获取知识的门道。 一次,我向他提了不少疑惑之后,难的他耐心讲解了,估计有的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己解释的,他要我上图书图自己去查,还语重心长地说:“大学之大,不仅在大师,还有敞开大门的图书馆。” 后来,我告诉他:“在图书馆,我看到《文心雕龙》了。” “那你喜欢哪一篇?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句子?”他问。 “《体篇》,将作品的风格归纳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名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熔裁》)。”他点头,文章风格不易,文章繁简难得。 我们到高安一所中学试讲,他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们的课讲得成功。那里的老师知道余先生博学,请求他讲座。他答应了,听课时我也忝列其中。 他没带讲义,先生讲什么呢? 《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许多,他都会讲,但是他没讲,讲的高中语文老师最需要掌握、最容易疏忽、最薄弱的知识----中学古文注释中的训诂。 他对训诂,对高中语文熟悉的程度,让座下的听课老师钦佩而惊讶! 听课之后,有老师议论“注音呀,注释呀,训诂呀!我还是第一次知道。” “什么训诂,从语音、辨字、解词,疏通文意多方面理解,我们不但没用过《说文》,连《词源》也没有翻过,甚至课文注解都没有重视过。” 像点穴一样,他一下就击中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最薄弱的地方。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古文篇幅更长,内容更丰富,教师在研习文本、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使用工具书释疑正误,深层次的理解文本。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需要掌握训诂的知识,那是因为高中语文仅仅翻译一遍是很不够,严格的来讲翻译出来的白话不能全部代替原文,还需要注释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赏鉴。何况有的古文,需要注释的却没有注,那还得补充,有的还出现错误,据说先生正构思编撰《说文段注疏证》。这才让我意识到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懂得并且能够驾驭训诂,也就是说,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是训诂爱好者。 后来,才对古文中的训诂重视起来。 原来训诂是一门学术,当然一门逾越古书障碍的学问。现代人阅读古书有不少障碍,那就是语音、文字、词义、语法、修辞、文意方面的障碍,训诂就是从语音、辨字、解词、疏通文意等方面来帮助我们理解古书。一般说来,像《诗经》《论语》《楚辞》《孟子》《老子》、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等,都有训诂。 训诂中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作品的出处、作者、生平、成就、风格、影响、背景、主要情节内容、特色简介;二是对正文的字词句一般有形训、声训、义训,即对照原文逐字逐句注解。 A形训,以形索义,如:“如公子勉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旦日,客从外来,与之从。”《邹忌讽齐王纳谏》“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这个例子中都有“从”“从”《说文解字》是“二人相随谓之’’从’”。跟随,是本义,“自、由”“参与”是由本义引申的,形训是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字的构成索义。 B声训,因声(音)索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的含义。声训可以利用形声字来注释含义,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纵通纵)(《过秦论》)影以将人景通影)(《归去来辞兮》)延乎吾将反反通返(《离骚》)“行李之往来,与之俱共(共通供)(《烛之武退秦师》)”利用音同音近的,如“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鸿门宴》)“振之以威怒”(振通震)(《谏太宗十思疏》)“伶仃孤苦。”(零丁通伶仃)《祭十二郎文》 C义训,不借助字形、字音,而是借助一个词一串词的来解释某个词的含义方法。①、用同义词相训,如“莫笑农家腊酒浑”“笑,嘲笑”(游山西村)“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惜,可惜。②用反义词相训,“登高而招手臂非加长也”长,与短相对(《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直,与曲相对。③从词义的广义与狭义相训:“岸芷汀兰,郁郁葱葱”(《岳阳楼记》),芷,香草也。“停杯投箸不能食”(箸,筷子)(《行路难》)4从表达方式相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同门生。)(《论语》)义界。“参差荇菜,左右左右流之。”(《关雎》)④描写(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湖心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两三人而已。(芥,像草一样微小)(《湖心亭看雪》)⑤比况。“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诚,不虚伪).《陈情表》,由反知正。 原来,一篇比较难的古文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注释上,还有一个严谨的训诂求索过程。 六 大学几年,越是求学心切,越是时间匆匆。 弹指一挥间,我们就毕业了,我回了萍乡。在分配工作时,人事部门有个领导知道我喜欢写作,问我想做点什么,我稍加犹豫了一下,说:“我是师范中文毕业的,还是'学以致用’,去中学当个语文老师吧。” 他点点头,把我分配在萍乡一所重点高中任教语文。 当我的教学有些喜色的时候,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看先生。可历年来,我多在高三,为了孩子未来,没有节假日,很少有机会。 只是一次省高三语文研讨会在师大召开的时候,邂逅先生。 是他发现我:“你是刘瑞国!”我非常惊讶他的记忆力,他的弟子那么多,当大官的,做大学问的,成名成家的遍布全国,还记得我? “是!你是余心乐先生,教我们古代汉语的尊敬的余心乐先生!” “怎么不是呢?你现在干什么?” “当个老师,语文老师!” “专业对口了,学以致用,教书教得好,很受尊重的。” “余教授,有请!” 这时才发现旁边一辆小车,有人敞开车门正在恭候。 望着他走进车内的背影,我不停地挥手,心里充满感激。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据说是元.关汉卿的名言。原意是老师曾经教过你,你也就应终身如同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老师。比喻对待教你知识、教你做人的人,你一辈子不要忘记他们的恩情,要好好报答他们。清代诗人罗振玉的《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也说“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比喻对待老师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敬重,极言师徒情谊深厚”我还在笔记中摘录过类似的句子: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你这个泼怪,岂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子无隔宿之仇!你伤害我师父,我怎么不来救他?"可见这师弟的情分也不是可以薄得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五回)只可惜,我的那些古书,那些笔记有的被“文革”中付之一炬,有的在拆迁中散失,但我那颗感恩的心永远!即使,逼我喝一杯忘情水,也不能让老师感到付出的爱收不回。 是的,父母给了我生命,而老师呢?给了我生存的本领!而今我又是老师了,我又该怎样把书教好,不辜负恩师的期望呢? 当我的想头涌上来的时候,车子已经远去了。我来不及目送,脑子里活跃起来,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所谓师生一场,给你再多,再多知识和技能,同父女母子一场一样,来不及回报,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后来呢?我们毕业20周年,师生聚首,留了个影,来不及问候,没有时间交流,仓仓而来,匆匆地散,不料那是最后的一面。 据说,先生是2000年5月2日晚十时驾鹤仙逝的。 我只是遥望祈祷。我意识到,我的人生中又少了一位至亲的尊师! 但在我的脑海里,在我勤勉敬业,俯首为师的教学生涯中,永远铭记着一位先生: 他,少幼聪颖、笃志博学,有才子英名; 他,长而从大师,音韵训诂,学问精进; 他杏坛执教,六十余载,凡受业弟子,莫不称先生善教,如坐春风之中; 他,薪火相传,风范照人,门下弟子名流荟聚,著述丰瞻; 无疑: 他,也是一名教师,见平凡,一块放大镜,一副老花眼镜,四时身边一堆稿纸,满架诗书; 而他,显伟大,学高、德馨,都是我们千秋万代的读书人,教书人的种子与楷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