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京八景源自金章宗完颜璟,钦定于乾隆。虽然乾隆时期,因各种原因有些景观已经不在,有些景观被讹传,但尚有一些可以见得到。如卢沟晓月,如太液秋波,如玉泉垂虹。 而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燕京八景几乎一景都没有了。每每翻阅古籍,读至此处,不免落寞愁怅。但转念一想,沧海桑田,无常乃万物之本性,又何必苛求今人能见古时月呢? 玉泉趵突 ![]() 玉泉山在万寿山(颐和园)以西五、六里,山上有泉,古籍称之为“玉泉诸泉”,也就是说玉泉山的泉水不止一眼。山上山下,皆有泉水。 泉鸣声如玉佩叮当,泉水或从山腰瀑布高悬,或在山间流转,“逶迤曲折”,“雪涌涛翻”,“色如素练”,如彩虹垂落,因此金章宗完颜璟称之为“玉泉垂虹”。 ![]() 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把玉泉山的泉水钦定为“天下第一”,于是修《日下旧闻考》的于敏中拍皇上的马屁,把玉泉山之泉与天下第一泉——济南趵突泉相提并论,改“玉泉垂虹”为“玉泉趵突”。愣说原来的“玉泉垂虹”是“耳食”,意为只是名字好听,其实“名不符实”。 乾隆为什么把玉泉山的泉水定为天下第一呢?说起来也有意思。 据《御制玉泉山天第一泉记》所载,皇上有一只银斗,每到一处,就让内侍用银斗精确测量一下当地名泉的水,看哪里的水重量轻。皇帝认为重量轻的水味道一定甘甜,喝了能祛病延年。 最后测量的结果是:玉泉山的水重一两,济南珍珠泉的水重一两二厘,杭州虎跑泉的水重一两四厘,苏州虎丘的水一两一分。 由此可见,天下泉水,只有玉泉山的水最轻。 除此之外,只有雪水煮过之后比玉泉山的水轻三厘,但雪水不能常有,因此乾隆钦定玉泉山泉水为“天下第一”。 ![]() 可见,所谓玉泉趵突,并不是在说景,而是在品水。如果说景致,还是应该叫“玉泉垂虹”。 虽说“玉泉垂虹”被改成了“玉泉趵突”,但留下来的诗却都是在赞美“玉泉垂虹”,可见马屁代替不了民意: 雪波碧拥千崖高,落花点点浮寒瑶。 日斜忽有五彩气,飞上太空横作桥。 ![]() 卢沟桥在北京城西南四十里,跨永定河,又叫浑河,也就是桑干河。 当年作家丁玲曾写过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写的就是永定河上游河北省涿鹿县的土改工作。 因永定河又因在宛平城这一段当时水色黑(推测应是水色深),“水黑曰卢”,故称“卢沟”,河上的这座联拱石桥就被称为卢沟桥。 因卢沟桥为出京之要道,所以河两岸多驿馆旅舍,出京之人多在此为出京后的第一站,住店投宿,第二天赶早登程。而进京之人,这里也是进京前的最后一次投宿,北京城近在眼前,也一定趁早赶路。 ![]() “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也就是说拂晓时分,天上晓星残月,远方西山如黛,两岸树影依稀,桥下碧水映月。 北京城里还鸡未鸣、狗未叫,卢沟桥上却已经是行人匆匆一番忙碌景象。此景即为卢沟晓月。 后人有诗赞曰: 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 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寥落曙光寒。 石桥马迹霜初滑,茅屋鸡鸣夜欲阑。 北上已看京阙近,五云深处是金銮。 ![]() 居庸关距北京九十里,在昌平县西北。 居庸关内绵延四十余里,两山夹谷,山谷中有河流,《水经注》有云:“崇墉峻壁,山岫层深,路才容轨”。 可见居庸关是交通要冲,狭窄山谷道上,行人车辆进出川流如梭。两侧山峰峻峭,层峦叠障,苍翠秀丽。故称之为“居庸叠翠”。 山中有石头城,跨在两山之间,南北各开一门,筑有烽火台十二座,有军队守卫。 ![]() 在《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中,都有对居庸关的记载,《淮南子》称居庸关为“天下九塞”之一。 有诗赞曰: 群山耸列势峥嵘,日照峰峦积翠明。 高出烟霞通绝塞,低徊城阙拥神京。 休论函谷双崖险,绝胜匡庐九叠横。 扈从常时经此处,坐看天际白去生。 ![]() 北京的西山为燕山余脉,环境清幽,林木茂盛,山泉清澈,是北京附近难得的优雅之处,至今仍是京郊风水宝地。 无论古今,显贵之人,多于西山建庐结舍,或修身养性,或著书立说,如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所住的黄叶村,就在西山脚下。 元明清时期,西山之中多有寺庙,有出世之人在此清修,其实今天西山的寺庙也不少,比如八大处、碧云寺、大觉寺、龙泉寺等。 ![]() 有寺就有塔,西山苍松翠柏间,散步着白塔不下数十座,与山中流泉相映,禅意十足。 西山对北京人的吸引力,从生到死。有些人生不能住在西山,死后也要埋在西山,西山从山腰到山脚,长眠者中不乏古今名人:梁启超、刘半农、梅兰芳、马连良...... 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香鸟语,秋天红叶满山,冬天积雪疑素。 而这四时之景中,古人认为以冬雪为胜。称之为“西山晴雪”。 ![]() 西山日上雪初晴,素壁银屏万叠明。 高树迎风霏玉屑,小桥流水涩琴声。 恍惚沧海通三岛,绝似昆仑见五城。 但使年年足丰稔,桑麻燕雀遂生成 ![]() “金台夕照”是“燕京八景”中至今争议最多的一景,光北京城里城外的“金台夕照”就有三处,一处在广渠门内的夕照寺,一处在朝阳门外关东店附近的苗家地(今天的财富中心,地铁金台夕照站旁),一处在红庙附近的金台路。 “金台夕照”中的“金台”来自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金台礼聘郭隗”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求天下士,讨教于郭隗。郭隗告诉昭王,求贤可以从我开始,如果我这样的都能被王所重用,天下贤士定会自行来投。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战国策》)。“燕昭王筑高台,上置千两黄金,以延天下名士”,并拜郭隗为师。 果不其然,后来乐毅、邹衍、剧辛等一众贤能之士,皆投于燕昭王。 黄金台应为四方高台,上小底大,并建有楼阁,傍晚时分,夕阳照在黄金台上,金光耀眼,被称为“金台夕照”。所以在东郊的可能性较大。 ![]() “黄金台”的故事世代相传,历代帝王筑黄金台以表示自己求贤若渴,也有怀才不遇之士反复吟咏有关黄金台的词句,以表示自己是未遇到伯乐的千里马。 如李白有诗云: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2002年初,在朝阳门外呼家楼,即原来的苗家地,修建金融中心时,出土“ 金台夕照”石碑,背面有“御笔”二字,并有题诗一首。这块石碑后竖在财富中心景观池边。 ![]() 作为土生土长的老北京,笔者在米市大街红星胡同(无量大人胡同)住了几十年,直到好端端两条胡同(另一条是遂安伯胡同)变成了金宝街,自家院子上盖起一座马术俱乐部。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画说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