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炜教授临证之三仁汤新用举隅

 小柴胡汤 2022-03-17

仁汤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的名方,是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备受后世医家喜爱,笔者依据老师张炜教授 在临床上辨证应用三仁汤治疗儿科常见病(小儿厌食、荨麻疹)及疑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验案举 隅,探讨三仁汤在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和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

图片

三仁汤治疗小儿厌食(慢性胃炎)

图片

图片

王某,男,5岁,以“纳差2个月”为代主诉。厌恶进食,胸闷体倦,时时干呕,小便短赤,面黄少华,形体消瘦。查:舌淡红、苔黄腻,脉濡缓。予三仁汤加减 3剂。处方:杏仁8g,白蔻仁8g,薏苡仁30g,焦三仙各15g,滑石10g,竹叶8g,姜半夏8g,厚朴8g,通草6g,佩兰12g,藿香12g。3剂,水煎服,每日3 次,每次100 mL,温服。3剂后纳食好转,舌苔转薄腻,守上方去竹叶、滑石治之。更2剂后,患儿病愈。

按语:治疗厌食症,患者多从脾胃虚弱考虑,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归脾丸之类应用较泛,然补益过多,容易忽视实证,尤其是夏季湿热之邪犯于脾 胃,普遍而常见。湿困脾胃后一个重要征象就是厌食。与“ 三仁汤”条文中“ 胸闷不饥”相符。湿邪致病的关键在于湿浊困阻气机,中焦脾土蒙湿则脾气困阻, 脾阳不展,四肢津液输布不利,则倦怠乏力,血脉不荣则面黄肌瘦,若以虚证补之则误矣。用三仁汤加减可取得良好效果,但祛湿化湿的同时还要兼顾醒脾开 胃,加藿香,佩兰芳香之品可获奇效。

三仁汤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图片

图片

张某,女,2岁,以“皮肤针尖样出血点,血小板减少3个月余”为代主诉。3个月前突然发现颈、胸、会阴部有针尖样出血点,遂就诊于某医院,当时查血小板计数 5×109 /L,住院治疗。1周后皮肤出血点消失,血小板升至78.5×109 /L 出院。出院半月后血小板降至(15~25)×109 /L,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血小板再次上升,并口服强的松治疗,但每半月反复1次,见面色萎黄,询之胃纳呆滞,大便溏黏,小便黄赤,皮肤出血点不再反复。查:舌淡红、苔黄腻,脉细濡。除此以外患儿无所苦。复查血小板 12×109 /L。考虑湿浊阻滞,气行不畅,气滞则血凝,血凝则新血不生,故血小板减少,予三仁汤加减。处方:杏仁4g,白蔻仁4g,薏苡仁10g,滑石6g,竹叶2 g,姜半夏4g,厚朴4g,通草4g,槟榔8g,藿香8g,泽兰4g。6付,水煎服。

二诊:药后胃纳渐开,大便成形,已不溏黏,小便畅利,复查血小板44×109 /L,家属大喜,故守法守方。此后以上方出入治疗45d,血小板升至115×109 /L,6 个月后回访,血小板未再下降,疾病告愈。

按语 :该患儿病程缠绵,无风热、热毒等血热妄行之象,也无气血虚弱之象。但见面色萎黄,胃纳呆滞,大便溏黏,小便黄赤,舌黄苔腻,脉细濡,一派湿浊阻滞气机之象,气不畅行则气滞血凝,血凝则新血不生,血小板减少便是客观指标表现。中医讲求辨证论治,凡治病求本,邪实者祛邪为主。本例湿浊病法当祛湿,三仁汤可除三焦之湿邪。此案启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病情千变万化,除了瘀和虚外,还要考虑有无六淫邪气。

三仁汤治疗疱疹性荨麻疹

图片

图片

张某,女,9岁,以“发现右脚踝反复大疱疹10d”。10 d前患儿右脚踝前侧出现数个疱疹,大如黄豆,瘙痒难忍,抓挠后溃破,内含疱液,予西药口服及外涂,症状时轻时重,查:面色发黄,口唇红赤,纳呆。舌红、苔白厚,脉濡。处方:杏仁12g,白蔻仁12g,薏苡仁30g,滑石12g,竹叶12g,桑叶10g,防风10g, 通草12g,白鲜皮20g,地肤子10g,神曲15g,炒麦芽15g。3付,水煎服。

二诊:患儿瘙痒缓解,疱液渐消,部分疱疹消退,厚苔消除,可见上方清热利湿,疏风止痒效果显著,继守前方加减,加强解毒之功。处方:杏仁12g,白蔻仁12g,薏苡仁30g,滑石12g,竹叶12g,通草12g,白鲜皮20g,地肤子10g,神曲15g,炒麦芽15g,连翘15g,蒲公英15g。3付,水煎服。3剂药服完,患儿疱疹全部消除,二便正常,食欲渐增,病愈。

按语:荨麻疹可见风团样丘疹或疱疹,《金匮要略》云:“清邪居上,浊邪居下” “湿伤于下”,患儿疱疹出现在脚踝附近,位置趋下,且有疱疹属湿无疑;伴有瘙痒, 痒者风淫所致。正如《金匮要略》所说:“邪气中络,则身痒而瘾疹”, 加之面色发黄,纳呆,湿困之象;口唇红有热也;舌红,苔白厚,脉濡,属湿热 之象,苔白厚乃食积之象。故推敲其病机乃因小儿饮食无度,酿生湿热,积久为毒,发于肌表,而成疱疹。

三仁汤治疗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

图片

图片

刘某某,男,2岁,2019年2月1日初诊。以“反复咳嗽,乏力伴贫血1年余,发热伴喘息2d”为主诉。患儿1年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痰中带血,面色苍白, 乏力,多次就诊予各大医院,以“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贫血”为诊断于对症处理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控制不理想,服药期间时有阵发性连声咳嗽,咳血,乏力气短,面色萎黄,纳差,多眠,大便黏腻,小便正常。2d前患儿发热,热峰40.6℃,有汗,昼夜无间,上下午无差,喘息,阵发性连声咳嗽,痰多。查: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等量细湿罗音及哮鸣音,心腹无异常,舌红,苔白腻,脉濡缓。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8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4.20%↑,淋巴细胞百分比 7.50%↓,单核细胞百分比7.90%,中性粒细胞计数4.90×109/L,淋巴细胞计数0.44×109/L↓,单核细胞计数0.46×109/L,红细胞计数 3.18×1012 /L↓,血红蛋白测定 5.0 g/L↓,红细胞压积21.100%↓,平均红细胞体积 66.4f1↓,平均血红蛋白含量17.5Pg↓,血小板计数332×109/L。患 儿系双胎之小,足月小样儿,平素体弱。辨为湿热内蕴证。予三仁汤加减以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另继服泼尼松龙片。处方:苦杏仁3g,白豆蔻5g,薏苡仁10g, 淡竹叶3g,滑石3g,通草3g,厚朴3g,陈皮3g,姜半夏3g,广藿香3g,芦根 3g,桃仁3g,冬瓜子10g,青蒿10g,黄芩3g,寒水石9g。3付(免煎颗粒),分9盒,1日3次,1次1盒,饭前冲服。

二诊:患儿服药后,发热已退,咳嗽及喘息减轻,痰液减少,无咳血,纳食较前增加,舌淡红、苔白腻,脉濡。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效果明显,继守上方祛寒水石,黄芩,青蒿。5付。

三诊:药服完后,患儿咳嗽偶有,无喘息,未再咳血,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患儿症状控制。继予上方合地黄饮子加减,以纳气补肾、健脾利湿。处方:白豆蔻5g,薏苡仁10g,厚朴3g,陈皮3g,姜半夏3g,骨碎补5g,虎杖3g,生地黄8g,巴戟天8g,五味子4g,炮附片4g,肉苁蓉3g,石菖蒲4g。10付(免煎颗粒),饭前冲服。嘱其门诊长期调理。

按语:患儿系“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应归属于中医“咳血”,本病为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咯血为痰中带血丝,其病机有虚咳和实咳,此患儿系双胎之小,足月小样儿,平素体弱,结合舌脉,辨为湿热内蕴,肾不纳气证。此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 脾虚则生湿生痰,胃虚则纳谷不香。肾之虚火上升,水液随之上升,受火热而凝聚成痰。肾之气不化于膀胱,则载膀胱之水 上行为痰,肾虚则纳气不足,肺气失宣,气机上逆,而见喘息,气短,乏力。“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该患儿 发热为标,昼夜无间,上下午无差,热峰40.6 ℃,不符合“午后身热”,但面色萎黄,纳差,多眠,大便黏腻,脉濡缓则符合湿热“面色淡黄,胸闷不饥”之象。吴鞠通曰:“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遂于三仁汤加味宣畅气机,清利湿热,药后体温恢复正常。二诊时患儿发热已退, 症状减轻,舌淡红、苔白腻,脉濡,热象已不重,故去寒凉之寒水石、黄芩,及清虚热之青蒿。三诊患儿症状明显减轻,以标本同治,健脾利湿同时予地黄饮滋阴补肾,纳气平喘。使疑难病“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症状得以控制,并取得理 想效果,至今患儿仍门诊复诊,继续调理,免去了应用免疫抑制剂之苦。可见三仁汤不仅可治疗感冒、咳嗽、厌食、滞颐、鼻渊等常见病,而且对于像血小板减少症、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等这类顽固性疑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效果突出,张炜教授总说中医治病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不可刻舟求剑,其中的灵魂是辨证论治,辨证准,才能治疗佳。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