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传奇将军,他是主席的同乡,出生成长于血风腥雨的湘军军营,辛亥革命的干将,护国、护法运动的先锋,滇军名将,抗日英雄,同情革命,造福乡里的将军最后却被错误被镇压了,他叫何海清,是一个一生充满传奇而又远离名利的人。 ![]() 其一、功不可没 何海清1875年生于湖南省韶山,其父祖属湘军军籍,生长在军营,见闻过湘军与太平军搏杀的血腥,1904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响应蔡锷等在昆明举行“重九起义”,在临安率部起义成功,蔡锷晋升他为营长。后因功授陆军少将,任云南步兵第8团团长。 护国战争期间,亲率士兵赶赴河口武装迎护蔡锷返昆,拥护讨袁。任护国军第1军第2梯团4支队长。1916年2月,率兵增援在四川纳溪被围困的部队,获双河场大捷,亲率敢死队收复纳溪。蔡锷致电祝贺称他为“吾之子龙也”。1916年7月升陆军中将,任陆军第6师第11旅旅长。 护法运动期间,何海清任护法靖国军第1军右翼总司令、第8军第1师师长、滇黔川鄂豫靖国军前敌总指挥等职,率兵攻克重庆。1923年6月任云南镇守使兼建国军第6军军长,期间敢于对殖民越南、缅甸的英法军队正面抗争,使其不敢偷窥中国国土半步。 国共第一次内战期间,何海清解甲归田,1944年,日军进犯韶山,何海清以老迈之身,组织抗日自卫委员会出任委员会主任兼抗日自卫大队队长,多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 其二、与朱德将军的不解之缘 1909年何海清从日本回国后,入云南讲武堂。与朱德同班学习,二人意气相投,脾气相和,于是结为兄弟。 1926年夏,何海清辞职返乡,途径上海,适逢从欧洲回国的朱德,二人相见,互诉人生,相谈甚欢,何海清虽然不了解革命,但却对这位结拜兄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当即以银元300元资助朱德从事革命活动。 其三、资助革命、造福乡里 1927年马日事变后,何海清曾暗中保护到湘乡调查农民起义情况的共产党员,平安送往他处。还曾向农民协会赠银元300元做为经费,他并不了解农会,但他同情农会。关于此做法,后人或质疑其为害怕革命而为之,但其同情革命要比残害革命者不知要强多少倍。 何海清返乡期间,将县城宅第捐办医院。还捐资作为湘乡至宁乡公路常年修路基金。以50亩收成作湘乡湘西乡小学基金。1945年,又售200亩田产自办“海清学校”,免收贫困子女学杂费,后进步青年在此宣传革命思想亦不加禁止。 ![]() 其四、与张大帅“撞脸” 新中国成立后出的教科书上,在介绍张作霖的时候,出版社误将何海清的照片当成了张作霖本人,入了高中历史教材。而张作霖的后人张闾实一眼却看出了不同,因为张大帅的眼小,是个单眼皮,而且面目清瘦一些,而何将军的眼大,是个双眼皮,面目也稍圆大一些。其实何海清的后人何全美说,他们家人也早已发现了这一点。然而阴差阳错,直到2007年,教育内容改版后,这个错误才最终得以纠正。 1950年11月8日,何海清在镇反运动中不幸被错杀,终年75岁。 1983年10月,人民政府为何海清平反昭雪,恢复“辛亥革命人士”名誉,对其一生作出了公正评价。#历史回眸# #历史杂谈#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一哥“俗人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