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长寿的秘诀!拿自己做试验的世界第一长寿教授

 听取蛙声 2022-03-18

引言

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在南京成立,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把校址选在了现在的丁家桥87号,由戚寿南担任新建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国立中央医院总医师。此后,医学院历经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军医学院、第三军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2000年合并至东南大学。

在丁家桥87号,一个只有150亩不大的地方,涌现出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医学名家和教育大家,如潘铭紫、郑集、蔡翘、戚寿南、康锡荣、郭绍周、姜泗长、阴毓璋、张致一、王世真、丁光生、王士雯、张涤生、牟善初等等,他们为祖国的医学与生命科学教育以及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鲜活的终将逝去,而大家精神将永世流芳,中国新一代学子们应不落窠臼,承大家之风骨,学先辈之楷模,砥砺奋进,“强国有我”!

郑集|从泥沼低谷到高山仰止,自年华转瞬瞥世纪绵长

人物简介

郑集(1900年5月6日-2010年7月29日),号礼宾,四川南溪刘家镇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世界最长寿教授和世界最高龄作家。

一)寒门脱骨存远志,励精治学挽国风

一九零零年阴历四月初八,郑集出生在四川南溪一个清寒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14岁才入县高级小学读书,之后因为贫病交加,他数度被迫中断自己的学业。

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正如那生于长于破岩中的青山松,任风霜雨雪,依旧苍遒挺拔,最终青年郑集以非凡的毅力完成了几乎失之交臂的早期学业,后怀揣好友的资助,22岁的他如愿考取南京国立东南大学,这成为了他生命中的转折点。

他心中的目标清晰明朗,踏出的脚步更是坚毅铿锵。

生活的拮据贫寒加上繁重的学业使他的大学生活相比其他人而言愈加艰难,可也正是这样激发了他的奋勇斗志;刚入大学后不久,他有幸成为秉志教授的弟子,秉志教授结合郑集的志向和爱好,帮他选择了中文、英文、化学以及自己讲授的普通动物学和钱崇澍教授开设的植物学。这是青年郑集人生中极其重要的拐点。

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但人生的路却是非自己走下去不可;命运给了郑集黯淡无光的开头,他却立志要走出一条流光溢彩的路。

在两位大师亲身授业下,郑集对生物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形成了求真务实,笃思谨慎的治学态度,在道德品性与为人处事上他更是受益良多。

大学毕业后,郑集留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做助教。

1930年,他考取公费留学,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专攻生物化学。其间,他先后在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学习,针对中国人当时缺少蛋白质的问题,郑集选择中国盛产的大豆作博士论文《生物胶体——大豆蛋白质》。

1934年,郑集获得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科学家荣誉学会会员,踌躇满志的他满怀报国热情踏上归程,并应秉志教授的邀请到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筹办我国第一个生化研究室。

当时的中国人民普遍体质孱弱,头上更是被他国扣上“东亚病夫”这顶屈辱的帽子,这极大地刺激了郑集的爱国之心,祖国之痛为他之痛,至此,他立志“科学救国”,深入研究营养学,誓除“东亚病夫”之耻。

1935年至1936年期间,南京市陆续出现关于市民因蕉芋同食而中毒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恐慌。

为了澄清事实,保障人民的健康,郑集教授从180余对所谓的“相克食物”中选取了流传最广的14对进行研究,其中包括香蕉与芋头、花生与黄瓜等。他先以动物进行实验,再结合人体试验研究,最终证明这14对食品均无相克现象。直至今日用以驳斥“食物相克”谬论的依据仍是郑集教授用科学实验所证实的结论。

郑集教授在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性、实用性、严谨性和勇于捍卫科学真理的战斗性,在今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人民科学知识,促进人民健康,郑集教授多次出版科普图书和科学论文,是我国科学专家写科普论文最多的作家之一。

自1934年起,郑集教授在报刊和科学杂志上发表食物营养方面的科普文章。在《科学》上连续发表21篇“营养讲话”,共发表科普文章73篇;除了短篇科普文章外,郑集教授在20世纪40-50年代出版的《实用营养学》(图书全文链接:https://www./literature/browseEntityJdts/2edbbb4d2ea3fb33c14e229f3c6f9ef7/101)、《食物中毒》、1985年和1998年两次出版的《衰老与抗衰老》三种书籍,虽属专著,但编写目的主要是普及人民的保健知识。

郑集教授一生的工作不是藏在象牙塔里钻牛角尖,而是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福利。

(二)诲人不倦育桃李,大爱无疆书华章

郑集教授年轻时求知好学、奋发向上;工作后,他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积极进取,他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已成为我国医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生物学、生理学及生化药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成为各自专业的骨干,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5年,他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创办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培养生物化学研究生的正式机构——生化研究所,徐达道、杨光圻、彭恕生、丁光生成为第一届研究生。

新中国成立后,他不畏辛苦,先后在、金陵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课,在任职南京大学之后,仍应各校之邀讲学授课,并为之编写适用教材。此外,他还编纂了系列营养学专著《现代中国营养学史料》、《中国科学史料丛书》等珍贵文献资料。

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郑集教授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笺疏格言。

1982年,来自西安的姜欣前往南京大学就读生物化学专业,临来南京之前,郑集教授曾经工作过的的老师请姜欣带一个礼品问候教授。进入学校报道后不久,姜欣拜访了郑集教授,转交了礼物和问候,并与教授做了简短的交谈。之后的大学四年学习时间,姜欣再未去拜访他。

临毕业的一天,郑集教授主动约姜欣进行再次交谈,关心地询问她四年大学的收获。姜欣感慨到:80多岁高龄的著名教授竟然能够记住一个普通大学生的名字长达四年之久,并在其大学毕业之际关心其大学的学习和进步情况。

这就是郑集教授,即使被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慎行笃思的行为作风以及沉甸丰硕的治学成果包装成了一个高山仰止的形象,可他平易近人,诚恳无华,爱才惜才的品质却深深地刻进了他的个人品性中。

历经沧桑的郑老不仅为中国营养学事业奉献着自己的才华,更将自己微薄的薪水和全部积蓄捐赠给所钟爱的营养学事业及需要帮助的人们。

1993年他将自己居住的私有房产变卖后分别捐给了中国生化学会、中国营养学会和南京大学,并在南京大学设立了郑集助学金基金,从1994年开始共资助了70多名困难学生;同时他还给家乡捐赠2万元人民币设立了助学基金帮助贫困中、小学生读书。

他这一生勤勉治学,早年怀着理想,在贫穷的泥沼中走得磕磕绊绊,从一位大龄学者走到博学多识的研究者,最后走到创造人民福祉的科学家,同时担当起守望麦田的教育家,最后走到“毁家纾难”,倾尽毕生心血将个人利益融入到祖国科学教育发展中去。

在学术发展上他倾尽心力,在人才培养上他倾其所有。

从“零”走到了“零”,但最开始的“零”是一无所有,最后的“零”却是无所不有。他没有丰厚家底,却有桃李纷繁;没有无上权势,却有万人敬仰;没有长生不老,却有美德流芳。

(三)以身试验行理论,养生长寿夺桂冠

郑集教授是公认的世界最高龄作家和世界最长寿教授,而他之所以能摘得此桂冠,要得益于教授将生活活成了科研,这长达数十年的自身科研也慢慢形成了一套体系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上,郑集教授主张“多吃蔬菜,不吃肥肉”。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科学家的一日三餐应当十分精致,可郑集教授的三餐却简单地令人惊叹。早餐:一个鸡蛋,250毫升牛奶加麦片,再吃两片面包。午餐:两素一荤一汤,荤素杂食,素食为主。主食是米面,副食是肉、鱼、蔬菜、豆腐、豆类(包括黄 豆、绿豆、红豆)、杂粮。晚餐:喝一些粥,食物的种类和午餐类似,可以更清淡些,食量也相应减少。

教授的用餐原则是按时吃饭,每餐只吃八分饱,每天吃一两个水果,上下午各饮淡茶或开水两杯,下午偶尔喝杯咖啡。

除正常饮食外,教授每天还会补点营养素,如维生素A丸(25000国际单位)1粒,维生B1(10毫克/片)、B2(5毫克/片)、B6(10 毫克/片)各1—2片,维生素C(100毫克/片)3—6 片,维生素E(100毫克/片)1—2片。到了冬天,还会加服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等。郑集教授虽每天服用维生素,但从不买市场上推荐的保健食品或口服液,他服用的都是三四毛钱的便宜维生素。

在生活起居上,郑集教授秉持:1.思想开朗、乐观积极、情绪稳定;2.生活有规律;3.坚持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4.注意休息和睡眠;5.注意饮食卫生、切忌暴饮暴食;6.严戒烟、少喝酒;7.节制性欲和不良嗜好;8.不忽视小病;9.注意环境卫生、多同阳光和新鲜空气接触;10.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意外伤害。

他一向起居有常,坚持劳逸结合,坚持锻炼。

就是这样有规律的生活,教授雷打不动地坚持了数十年,他是以科学家的态度实施着这项健康养生的项目,也收获了令人惊叹的结果。

80岁时,郑集教授登上青城山顶;91岁时,第九次登上黄山;95岁时亲自为学员授课,一站就是两个小时;100岁时,天天上班,暑假不休;110岁时,从工作中退位下岗,却在家担任起“管家”的重任,财务管理得井井有条,思路清晰到令人钦佩。

面对生死,郑集教授坦然道: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莫道朝霞美,更爱夕阳红。

人皆有一死,教授何尝不明白,可既然生死有律,难以逆转,那便珍惜来到这世上一遭的机会,在有限的光阴里,活出年岁也无法抹去的价值。正如教授所说:“天若假我年,还将再著书。”

鲜活的终将逝去,可即使还有一天的时间鲜活,也要活得淋漓尽致。

结语

2010年7月29日,110岁的郑集教授带着他的鲜活与世长辞了,他健康养生的科研项目也就此画上了令人惊叹且惋惜的句号。斯人已逝,其神犹存。身形虽远去,可教授丰硕的科研成果及其勤俭律己、诲人不倦、无私大爱的崇高品德将永远留在时空里,化作年年的和风细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砥砺前行。

让我们在此向郑集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

[1]郑集-张昌颖优秀论文奖[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21,37(12):1556.

[2]赵德贵.营养学家郑集的养生之道[J].养生月刊,2020,41(10):932-935.DOI:10.13633/j.cnki.ysyk.2020.10.024.

[3]徐如涛.郑集,“最长寿教授”的养生之道[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3(06):74.

[4]赵永谊,翁宗波.郑集:节制是一种养生智慧[J].新湘评论,2013(10):46.

[5]华子春.高山仰止,缅怀郑集[J].生命的化学,2012,32(04):390-393.DOI:10.13488/j.smhx.2012.04.035.

[6]陈慰.世界最长寿教授郑集的养生之道[J].健康生活,2012(04):33.

[7]程义勇,贾健斌.沉痛悼念我国营养学奠基人郑集教授[J].营养学报,2010,32(04):313-314+389.DOI:10.13325/j.cnki.acta.nutr.sin.2010.04.032.

[8]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集先生逝世[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0,26(08):755.DOI:10.13865/j.cnki.cjbmb.2010.08.016.

[9]李婧璇.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N]. 大众科技报,2009-10-27(A03).DOI:10.28215/n.cnki.ndzkj.2009.001900.

[10]胡楚.百岁营养学泰斗郑集——我起码活到120岁[J].今日国土,2009(06):46.

[11]顾景范. 郑集教授对我国现代营养学的重大贡献[C]//中国营养学会创始人郑集教授110岁华诞暨老年营养与长寿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09:6-11.

[12]本刊编辑部.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郑集教授[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2(01):57.

1. 大家之风 | ——戚寿南

2. 大家之风 | ——蔡翘

3. 大家之风 | ——张涤生

*本文系“榜样的力量·东南大学走出过的医学大家”系列 第四期

文案来源丨谭芙蓉 杨明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