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9年1月,美国人罗林·张柏林( Rollin ThomasChamberlin)随团来华考察,一路上拍摄了许多图片,且有较为详实的记录。当年5月11日上午10时,考察团乘坐的火车抵达许州车站,停靠了20分钟。罗林借机在车站拍下四张照片,成为清末许昌弥足珍贵的历史影像。 到站这是火车靠站时的情景。图片中的这几位步履匆匆,有挑担子的,有背包裹的,应该是从敞篷的三等车厢下来的。 候客这是接站的车辆,也许是来迎接亲友,也许纯粹是生意。带篷的车辆居然用了两匹驴子,为了表明规格高,还是能跑得更轻快些呢? 客栈小贩静静地等待着客人。中是的那个摊点儿上,满满一篓食品,像是杠子馍。 茶摊这一组图片,大概是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生活实况记录吧。 铁路刚开通时,人们把上面飞跑的列车,曾经称为“汽车”。火车起动停靠,本以汽笛为号。但尖锐汽笛声,让不少乘客听到恐慌。大概因此发生过意外事故。铁路局为此修订规则,改以铜铃为信号,且在起动、停车五分钟之前提示。这是火车这种洋玩艺儿,与中国社会融合过程中的一个花絮。 火车,这庞大又迅猛的的机械怪物,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最时尚的生活方式。之前,人们行走陆路,或步行,或坐轿坐车,或是骑个驴啊马的,出趟远门,一走就是几个月,在漫漫的古道上消磨着时光。铁路的开通,是行将落幕的大清王朝,留在世间的最后一抹亮色吧。它带给中华大地的,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社会思想的激荡。 南关车站图从此,许许多多的人生追求,许许多多的社会事件,与不断延展铁路连接在一起。1904年,大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被安排在开封举行,官方特地为应试考生开通了铁路专线。半个中国的考生可从武汉乘车抵达许州,再由驿道奔赴考场。来自海南的林之椿与曾对颜,就是乘坐“汽车”到达许州的两位考生。他们乘坐“汽车”一路前行,兴奋地感受着“转瞬倏千里”的快意,也目睹了武胜关隧道的工程奇迹。一路所见,他们也看到了洋人掌握路权的企图,不无忧虑:铁路虽然便利,却被洋人把持。国家无险可恃,要面临更大的忧患吧。当晚,他们登临许昌城楼,回想曹操留下的霸图伟业,感慨着世局沧桑。开考之前,有一个考生悄然从开封来到许州,化名登上南下的列车。为了不引人注意,他静静地守候在车头煤堆旁,如同看守锅炉的工人。因为诗作讥讽时政,朝廷要严旨拿办。听闻风声后,于右任从开封连夜出逃,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京汉铁路的开通,带火了一本读物:《京汉铁路旅行指南》。短短几年间,这本书一再改版,成了人们沿着铁路观光的重要参考。 许州城内,西湖和关公遗迹,是最主要的名胜,书中作了配图。 许州西湖按照书中的介绍,西湖就是许州护城河。夏日多种莲茨,红渠绿水,掩映城郭,与颍州西湖、杭州西湖齐名。湖上有个亭子,据说苏轼曾卜居亭南(实是苏辙),西湖附近,又有吕祖阁。 关帝庙关帝庙,在州城西门八里桥内,有关公挑袍处,是关公去曹归刘时,曹操饯别处。州城内又有大节亭,即关公秉烛达旦处,今天叫做春秋楼。 大节亭许州车站向北,有一条直通长葛陉山的石子路。路旁有个土丘,名唤土城。相传,这里是关公被困,张辽劝关公降操,与之订约的地方。 张辽劝关公归操处永始台、徐母墓、八龙冢、吴道子祠、八凤冢、曲水园……书中提到的这些历史遗迹,见证着城市厚重的历史。一处是九曲池:在州西南,其水九曲环转,中辟地亩余,杂莳花柳,邑人多游憩于此。一处叫茶亭。在州西关外四里许官道旁,清同治间邑绅王应三捐资建,为游人中途游憩之所。亭前有古墓,相传即王君之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