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脏俱全——“西班牙”级战列舰发展简史

 fairyfail 2022-03-18

在无畏舰时代,世界上最小的无畏舰是哪一个级别?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答案是“西班牙”级。这型满载排水量只有16000吨出头的“袖珍战舰”是西班牙海军装备的第一型,也是唯一一型无畏舰。不要看她吨位不大,她拥有着无畏舰的全部重要特征:多达8门12英寸火炮的齐射火力、占全舰约25%重量的装甲、使用蒸汽轮机并可以达到20节以上的高速。“西班牙”级可谓是无畏舰界的麻雀——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而拥有这样一型战舰也令西班牙海军“五脏俱全”——规模虽小,但是却拥有种类齐全的各式战舰。不过尽管如此,西班牙国内混乱的局势却令西班牙海军这些脆弱的“内脏”不堪一击,而“西班牙”级最后也未能获得一个善终。

1.蹒跚起步的计划

19世纪末,在大航海时代国力曾经盛极一时的西班牙已是强弩之末,一场美西战争过后,西班牙不仅丢掉了自己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海军也在这场战争中大受打击。实力孱弱的西班牙海军在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美国海军时毫无招架之功,位于加勒比海和菲律宾的殖民地舰队全军覆没。由于在美西战争中的拙劣表现,西班牙海军在战后成为了战争失败的“背锅侠”,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不过这样的舆论环境也导致西班牙的政客们终于意识到,多年未曾更新装备的海军迫切需要新鲜血液。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副描绘美西战争中马尼拉湾海战的油画,位于画面中央的是正在攻击西班牙“克里斯蒂娜王后”号(左)的“奥利匹亚”号。此役中,美国用4艘全新的防护巡洋舰(服役时间均不超过8年)全灭了西班牙海军在菲律宾的主力——5艘老式的无防护巡洋舰(除11年舰龄的“克里斯蒂娜王后”号外,均已服役超过15年)

1903年,时任西班牙海军部长桑切斯·德·托卡提出了美西战争后的第一份海军补强计划。参照现代化的美国海军,桑切斯希望本国海军能够装备7艘现代化战列舰(前无畏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若干其他舰艇,本国船坞亦需要大改。桑切斯计划在8年内完成海军的补强,总花费约为6亿比塞塔。不过,这项计划未能过得了内阁这一关——对于战后不容乐观的西班牙经济状况来说,不可能提供如此资金。两年后,海军部又提出了一份缩减开支版的补强计划,这份计划中西班牙海军完全放弃了海外作战的可能性,将自身定位为本土防卫,需要的舰艇也变更为8艘战列舰和若干鱼雷艇以及潜艇(战列舰只是用作从敌方战列舰手中保卫本国港口之用),总花费降低至约4亿比塞塔。不过即便如此,这项计划依旧未能获得通过。

1898年,停泊在苏伊士运河上的西班牙“卡马拉飞行救济队”,计划夺回菲律宾,该特遣舰队包含西班牙海军最强大的两艘战舰——“贝拉约”号战列舰(距离镜头最近者)和“国王卡洛斯五世”号装甲巡洋舰(最远端那艘有三个烟囱的),但是该舰队在加勒比舰队全灭后选择返回本土以应对美国可能的攻击,自此西班牙海军的主要目标也变成本土防卫

20世纪初西班牙混乱的政治局势令海军极难得到内阁的财政支持,但是这种情况在1907年安东尼奥·毛拉·蒙塔内尔政府上台后得到了改观——这一年,海军部再度提出了一份相较1905年计划更为精简省钱的计划,总花费降低至3亿比塞塔以下,新建舰艇仅包括3艘战列舰、3艘驱逐舰和若干其他小型舰艇。在海军部的设想中,3艘战列舰和3艘驱逐舰分别用于保卫西班牙的三个重要港口——费罗尔、加的斯和卡塔赫纳。这份计划在1907年5月提交至内阁进行讨论,而内阁也有人认为相比于昂贵的战列舰,轻巧便宜的巡洋舰才是保卫海岸线较好的选择。不过巡洋舰方案并未获得毛拉政府的认可——毕竟美西战争中,由巡洋舰组成的西班牙加勒比舰队别说是保卫古巴,就连从美国战舰手中逃出生天都做不到(当然,这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1.西班牙巡洋舰烧的煤炭质量不高,影响轮机出力;2.西班牙巡洋舰缺少维护保养,航速缩水严重)。1907年12月,西班牙内阁表决通过了海军新建3艘战列舰的计划。

2.维克斯的胜利

1908年1月7日,西班牙内阁正式下达了设计建造3艘战列舰的指令,并向全球展开了招标。西班牙政府为每艘战列舰准备的预算为4500万比塞塔,由于资金并不充沛,因此战舰吨位也限制在15000吨。在指令下达前,西班牙海军就找到了当时世界上海军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英国,并请求他们提供技术协助,帮助自己设计建造一型符合时代潮流的战列舰——即为无畏舰。

来自英国的维克斯公司为西班牙海军提供了他们所需的15000吨级无畏舰所需的详细技术指标:装备8门12英寸主炮(可同时向一侧开火)与20门4英寸副炮、航速19.5节、轮机出力16500马力、续航力5000海里、水线装甲带厚度230mm、副装甲带厚度180mm、艏艉装甲带厚度100mm、炮塔座圈装甲厚度250mm。这份指标后来也直接被西班牙政府采用以作为招标标准。为西班牙人制定标准的同时,维克斯公司也直接提供了一份基于此设计的草案(内部编号336),不过西班牙人依旧决定进行国际招标以获得最优设计。

一般认为,维克斯的方案是基于“柏勒洛丰”级战列舰缩小而来

对于西班牙海军的招标,一共有4家公司进行了回应:来自意大利的安萨尔多(捷克的斯柯达作为合作方,以提供火炮),来自法国的施耐德,来自本土的SECN(西班牙海军建设协会,由英国维克斯公司控股并提供技术支持,英国阿姆斯特朗-怀特沃斯合作提供火炮)以及一些西班牙本土的造船厂组成的联合体。西班牙本土的联合体最先被淘汰,因为他们尽管表态要参与招标,但是却迟迟未能提供详细方案,而另外三家都很快给出了自己的草案。这其中,SECN的方案即为维克斯336方案,而施耐德和安萨尔多的方案也与336总体差别不大。这三份方案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吨位下实现8门主炮齐射的能力,均采用了翼式布局,区别仅仅是相对位置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安萨尔多还提供了一份备用方案——采用两座三联装主炮塔和一座双联装主炮塔的布局,这样可以保证更好的齐射角,也可以节省吨位。不过,由于西班牙人并不信任尚属新技术的三联装主炮塔,以及意大利人对于三联装主炮塔的造价报价过高,因此这份备用方案没有进入讨论。

意大利人提供的使用三联装主炮塔的替代方案

为了选定最终的方案,西班牙海军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尽管委员会中的大多数成员都倾向于本国建造(然而是英国人设计)的SECN方案(西班牙海军内部称维克斯方案),但是海军参谋长费德里科·埃斯特兰·胡斯托少将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相比于其他两个方案,SECN的方案装甲重量占总吨位的比重过低(约21%,与此相比施耐德方案占28%,安萨尔多方案占26%),因此SECN方案的总防护水平将是最差的;而且尽管三者标称航速相同,但是SECN方案的轮机出力却远低于另外二者(16500马力,与此相比施耐德方案出力20000马力,安萨尔多19500马力)。研究和讨论一直持续到10月份,直到火炮部门给出了一些建议:从火炮布局角度讲,尽管三个方案布局相同,但是由于安萨尔多方案的两个翼炮塔间距过近(15米,SECN方案为35米,施耐德方案29米),会导致齐射角度不佳;从火炮本身角度讲,斯柯达的火炮采用硝化甘油作为发射药的主成分(英法火炮发射药主成分为硝化纤维),这种发射药西班牙海军没有制造使用经验;从炮塔结构讲,英法的炮塔空间更大,理论上装弹效率更高;从火控角度讲,英国的火控系统最优。因此,以火炮部门的意见看,安萨尔多的方案是应该最先排除的。而到了11月份,委员会也找到了施耐德方案的不足:相比于其他两家的方案,施耐德的船体结构重量显得过轻(7634吨,与之相比安萨尔多为7800吨,SECN为8000吨),委员会认为这标志着船体结构强度有隐患,再加上施耐德方案的装甲重量最大也加重了这层隐患。由此,委员会最终决定,选定SECN的方案作为胜出者。

安萨尔多的翼式布局方案,施耐德和SECN/维克斯方案也采用这种布局,主要不同在于两个翼炮塔的相对位置

不过,参谋长埃斯特兰少将依旧不认同委员会的选择,参谋部主任索斯托亚中将也与他持相同意见。这些反对的声音认为,SECN方案距离指标设定的5000海里续航里程差距过大(只有3000出头),而安萨尔多的4400海里的里程最为接近指标。不过,这些意见并没有被委员会听进去,他们给出的理由是:SECN提出了取消船底防雷纵壁设计以增加储煤量的方案,但是委员会一致同意防雷带是不可或缺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战列舰在常规排水量下有5000海里的续航力,因此西班牙也不需要这么多。12月18日,尽管设计仍有一些缺陷需要修改,SECN的方案还是获得了海军部高层的一致通过。

3.定型与建造

1909年2月,西班牙海军部向选定的胜者SECN提出了更为详尽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改进设计,这些要求包括:

  • 增加航速至19.5节

  • 拥有38mm厚的防雷纵壁(以上两点在初案上即满足)

  • 提升干舷高度,具体以日本“三笠”号战列舰为准,以装备尽可能多的副炮

  • 增加水线装甲带高度至2米(初案高度为1.8米),长度要延伸至前后主炮塔座圈处,同时要使用英国皇家海军现役同等级的最优质的装甲钢

  • 续航力在正常排水量下有2250海里/10节,满载排水量下5000海里/10节

  • 使用最新型的50倍径12英寸主炮和4英寸副炮,同时加装2门12磅“登陆炮”(战舰上装备的可以运到陆地上使用的非固定式火炮)、2门47mm速射炮和2挺机枪

  • 火炮旋转俯仰机构使用液压助力,并且在船体10°倾斜时仍能工作,旋转机构应处于座圈装甲保护下

  • 火炮复进机构应可在只有2/3的满载液压压力下正常工作

  • 每个主炮塔均应单独配备测距仪,同时在开口处增加密封保护

  • 副炮弹药库应增加额外保护,因为船体内的副炮产生的硝烟可能会导致其殉爆

1909年3月,经由英国方面许可,SECN接受了全部的改进意见,除此之外他们还进行了一些额外的改进:取消了装甲板与结构背板之间的缓冲材料,为每门副炮都添加了备用吹气机构,登陆炮和机枪都换用最新型号。1909年4月14日,改进后的方案正式被西班牙海军接受,3艘订单下发至费罗尔海军造船厂。新战列舰方案通常排水量15700吨(那个时候并不计算标准排水量),满载排水量16450吨,舰长139.88米,宽24米,最大吃水深度8.08米。武备和轮机维持招标时的要求,不过装甲得到了加强,装甲板总重量达到3894吨,占全舰吨位(通常排水量)的24.8%,水线装甲带厚230mm,下部逐渐减薄至125mm,前部核心区隔板厚50mm,后部隔板厚75mm,上部副装甲带厚150mm,艏艉装甲带厚100mm,露天甲板厚40mm,装甲甲板为25mm厚的穹甲(倾斜部分30mm),指挥塔正面装甲、主炮塔座圈装甲和主炮塔正面装甲均厚250mm,主炮塔背面则为全舰装甲最厚处——350mm。装甲材料方面,厚度等于或超过100mm的采用KC(克虏伯表面硬化装甲钢),低于100mm的则采用KNC(克虏伯均质装甲钢)。

“西班牙”级战列舰简易线图,可以注意到其两个翼炮塔间距相比于安萨尔多方案更大
“西班牙”级战列舰的舰体中部防护示意图

不过,由于费罗尔海军造船厂缺少能够建造如此体型军舰的船台和船坞,因此第一步工作是对造船厂进行扩建——扩建完成后,费罗尔应该可以拥有一个180米×70米的船台(拥有两条滑道)和一座184米×35米的干船坞。船厂扩建工作也交由SECN处理,但是代价则是费罗尔海军造船厂的所有权要归属SECN——通过这种办法,实际上由英国人控制的SECN此后几乎吞并了西班牙所有的海军造船厂和兵工厂,并导致此后的数十年间,西班牙海军的订单均由英国人垄断。不过,尽管详细设计也基本是交由英国方面完成,但是建造新战列舰船体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均来自西班牙国内——装甲板除外。西班牙海军给出的计划是,首舰4年后完工,次舰5年,三号舰7年,海试时间两个月。1909年11月22日,西班牙皇室将三艘战列舰分别命名为“西班牙”、“阿方索十三世”和“海梅一世”,即为“西班牙”级战列舰。1909年12月5日,首舰“西班牙”号在崭新的船台上动工;次年2月23日,二号舰“阿方索十三世”号动工;由于只有两条滑道,因此三号舰“海梅一世”号要等到“西班牙”号在1912年2月5日下水后才在其空出来的船台位置上动工。

1912年,正在吊装主炮炮管的“西班牙”号战列舰,可以看到舰艉镌刻的舰名

尽管首舰“西班牙”号按照计划于1913年10月完工,但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乱了西班牙人的节奏。彼时已经接近完工状态的“阿方索十三世”服役时间后延了一年,而刚刚下水的“海梅一世”则由于战时的英国拒绝交付火炮而迟迟无法完成舾装,一直到战争结束后的1921年才建成服役,计划中的“西班牙”级后继舰——“维多利亚·尤金妮王后”级超无畏舰计划也被取消。由于建造延宕,英国人提出为“海梅一世”换装一套更先进的轮机系统的改装建议,但是被西班牙人以经济理由拒绝。

1914年8月,已基本做好下水准备的“海梅一世”号,不过此后由于一战爆发,该舰一直未能完成舾装,直至1921年才建成服役

4.同胞相残

尽管西班牙海军为“西班牙”级战列舰设定的目标为保卫本国重要港口,但是由于一战时期西班牙保持中立,因此“西班牙”号和“阿方索十三世”号还是以训练为主要任务。尽管吨位相比国外同等级战舰要小得多,但是“西班牙”级作为实打实的“无畏舰”还是成为了西班牙海军的招牌。1913年,“西班牙”号为乘坐“狄德罗”号战列舰出访梅利利亚的法国总统庞加莱提供护航;1915年2月,“西班牙”号代表西班牙参加了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典礼;1915年8月,“西班牙”号和“阿方索十三世”号为前往桑坦德游玩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提供护航;1920年,“西班牙”号应智利邀请前往南美参加发现麦哲伦海峡4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不过,在此行中,“西班牙”号在智利蒙特港附近海域触礁,这次触礁导致她在巴拿马进行了数周的维修后才得以返回西班牙。与此同时“阿方索十三世”号也出访加勒比海和美国,以表明西班牙海军已不是美西战争时那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正在进行射击训练的“西班牙”号战列舰,1920年。“西班牙”号在服役后成为了西班牙海军的旗舰,也是西班牙海军的骄傲

尽管“西班牙”级是西班牙海军的招牌和骄傲,但是灾难却很快降临至这型战列舰头上。1921年7月1日,摩洛哥的柏柏尔人在阿卜杜·克里姆的带领下起义反抗西班牙在摩洛哥北部的统治,孱弱不堪的西班牙摩洛哥驻军迅速被击败,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西班牙在摩洛哥北部的领地便只剩下了梅利利亚和休达周边的土地。为了镇压起义,刚刚回国不久的“西班牙”号战列舰连同两艘姊妹舰被调往一线,以重炮火力支援西班牙军团的反攻。不过,在1923年8月执行一次对岸火力打击任务时,“西班牙”号由于浓雾阻挡视线而在梅利利亚附近触礁搁浅。由于西班牙海军没有能力打捞救援如此大的船,因此西班牙人寄希望于将战舰减重后借意大利人的设备进行打捞。西班牙人移除了舰上的火炮、弹药以及部分装甲,同时堵上了舰底的破口,但是在等待意大利的打捞船时,“西班牙”号在1924年11月被风暴袭击,风暴对舰体造成了进一步的破坏。西班牙人评估“西班牙”号的舰体已不太可能再度打捞上来,于是放弃了救援。不久后,“西班牙”号的舰体断成两截沉没。

1921年9月,已抵达梅利利亚准备支援里夫战争的“阿方索十三世”号
在梅利利亚附近海域搁浅的“西班牙”号,注意此时其主副炮已经全部拆除,以期能够减轻重量,从而方便将其从这个水深较浅的地方拖走,但是随后的风暴令这些工作变得徒劳

尽管西班牙军队在法国的帮助下击败了里夫共和国,但是他们在战争初期的拙劣表现再度引发了民间的不满,加之不久后到来的大萧条,导致本就因为军事政变而摇摇欲坠的西班牙国内局势愈发不稳定。终于在1930年,普利莫·德里维拉内阁垮台,共和派在次年的选举中大胜,建立了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同时国王阿方索十三世宣布退位并逃亡海外。新政府一上台,就宣布将“阿方索十三世”号改名为“西班牙”,以切割和这位前国王的关系。不过,由于共和政府希望削减军费开支,因此自第二共和国成立之后,两艘“西班牙”级战列舰即被划入预备役,很少能够出海。期间,“西班牙”级还计划进行现代化改装,计划安装炮塔式的12cm高平两用副炮,并同时抬高两翼主炮塔的高度以能够越过新副炮开火。其他方面的改进计划还包括安装防雷突出部、现代化火控系统、现代化消防系统和新型中小口径高炮。

“西班牙”级的现代化改装计划,换用炮塔式的12cm副炮。舰桥方面由于西班牙比较青睐于德国的“德意志”级装甲舰,因此为德式风格
1932年,正在接受共和政府检阅的“西班牙”号,即原“阿方索十三世”号,不过此行之后,该舰就基本没有再出过港,直到1936年被国民军夺取

不过,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的建立并没有使西班牙的局势稳定下来,尖锐的社会矛盾似乎不可调和,而在外部势力干预下,西班牙的左派和右派最终走到了开战的地步。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两艘战列舰的现代化改装工作尚未开始即遭到取消。已经在费罗尔进行整修和改装先期准备工作的“西班牙”号没有出航能力,因而被国民军陆军夺取;而“海梅一世”号的军官和士兵大多支持共和政府,因此效力于共和军海军。不过,整修中的“西班牙”号作战能力欠缺,两个已经准备改装的翼炮塔不能使用,副炮也被拆卸了大半,国民军只是做了一些最简单的修补以让她能够出航。与之相比“海梅一世”号作战能力则完善得多,因此“海梅一世”号在战争初期即迅速投入了炮轰国民军阵地的行动中,还在行动中收获了第一个海战战果——一艘国民军炮艇被其击沉,只不过这个战果是西班牙人自己的舰艇。

1936年,内战爆发前的“海梅一世”号,摄于特内里费。注意其舷侧副炮大部分被拆除,不过相比于躺在船坞内的姊妹舰“西班牙”号,“海梅一世”号最起码还有行动能力和8门完好的主炮

国民军修好“西班牙”后便开始用其炮击被共和军控制的北方工业重镇希洪,而为了保护希洪,共和军将“海梅一世”号自地中海调来这里,但是已经各为其主的两艘姊妹舰并没有交战的机会,因为国民军不想用只有三个主炮塔可用的“西班牙”号对抗战力齐整的“海梅一世”号(“西班牙”号在8月20日再度进行了一次紧急维修,修复了左翼主炮塔)。在希洪驻扎了一段时间后,“海梅一世”号回到地中海的卡塔赫纳进行整备维修,期间于1937年5月遭到了意大利空军的SM.79轰炸机轰炸,造成了不小的损害。在修理损伤期间,“海梅一世”号于6月17日在卡塔赫纳港内发生不明原因的大爆炸和火灾(一般认为是支持国民军的人进行的内部破坏),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摧毁了整艘战列舰,共和军判定其已没有修复可能。至1939年国民军接手该舰残骸时,也直接宣布废弃,舰体拆解,火炮经修复后用作岸防炮。

1937年6月17日,在卡塔赫纳港内产生不明原因爆炸后严重受损的“海梅一世”号,爆炸位置是位于左舷的三号主炮塔,可以看到整个左舷基本已经面目全非

不过,在“海梅一世”号爆炸报废前,“西班牙”号便在桑坦德附近结束了自己的使命。1937年4月30日,在执行封锁桑坦德的任务时,“西班牙”号驶入了雷区并触发了一枚水雷,爆炸能量直接穿透了“西班牙”号薄薄的防雷纵壁,在舰底撕开一个大口子,导致“西班牙”号轮机舱大量进水,不过由于其并未迅速倾覆,因此护航的“贝拉斯科”号驱逐舰有时间将几乎全部船员撤离。撤离期间,共和军飞机还对其进行了袭击,但是在两舰加装的德制防空炮的保护下,共和军飞机并未取得什么成果。在“贝拉斯科”号完成撤离行动后不久,“西班牙”号的舰影即从洋面上消失。

1937年4月30日,因触雷而导致船身倾斜的“西班牙”号,照片摄于护航的“贝拉斯科”号驱逐舰

5.后记

尽管三艘“西班牙”级战列舰均未能善终,但是从首舰“西班牙”号和三号舰“海梅一世”号上拆卸下来的主炮却作为岸防炮一直发挥余热至21世纪。其中,三门“西班牙”号的主炮被安置于加的斯的“马尔奎娜”炮台,4门“海梅一世”号的主炮则被安置于塔里法的“维吉娜”和“卡斯卡贝尔”炮台。塔里法的炮台在1985年被废弃,但是并未拆除,任凭其风吹日晒直到今天;加的斯的炮台则在2004年才全数退役,其中两门炮被拆除,第三门则保留用作展览。

在塔里法附近已被废弃的“海梅一世”号主炮塔,退役前用作岸防炮

1984年,西班牙打捞船“波塞冬”号发现了“阿方索十三世/西班牙”号的残骸,通过对残骸的调查发现,尽管当初国民军声称“西班牙”号是因共和军海军布设的水雷而沉没,但实际上“西班牙”号是引爆了己方的水雷,由此“西班牙”号也成为了世界上遭到己方击沉的吨位最大的船。西班牙政府曾经计划打捞该舰残骸,但是由于经济因素作罢。

“西班牙”号的残骸照片,由西班牙海军的潜艇救援舰“海王星”号拍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