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正教成为俄罗斯国教一千年,在社会主义苏联,上帝该去哪?

 浩然文史 2022-02-18

罗斯大公受洗

东正教在俄罗斯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988年,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为了迎娶拜占庭国王瓦西里二世的妹妹安娜公主而改信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划分始于1054年基督教大分裂之后,此前统称基督教)。弗拉基米尔还把基督教作为国教,强制要求基辅人前往聂伯第河受洗。这就是著名的“罗斯受洗”。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后,莫斯科还以“第三罗马”自居。到了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东正教在俄国已有了大约7万余座教堂,12万神职人员,1亿多东正教徒,绝大多数俄国人都已是东正教徒。可以说,这时的东正教在俄国宗教领域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对俄国已经施加了近千年的深远影响。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在俄国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俄国带来了主张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这预示着马克思主义者与东正教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了。

一、列宁时期的宗教政策

马克思主义宣扬无神论,认为宗教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事物在头脑中的虚幻反映,其在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者,自然是坚持无神论的,必然也对天主教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列宁时期对东正教的批判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影响,还与东正教勾结沙皇以及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密切相关。受到这双重原因的影响,列宁等人对东正教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列宁

首先就是剥夺教会财产。教会凭借其种种特权,不断敛财。到了19世纪末,教会占有土地已达到大约600万俄亩。1917年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布将教会财产国有化,归国家统一管理。

其次是政教分离。在沙皇统治时期,东正教一直被沙皇作为实行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禁锢了人的思想,消弭着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夺取了国家政权之后,就积极地进行政教分离。1918年1月接连颁布的法令《关于信仰自由、教会和宗教团体》和《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和学校同教会分离》,都明确地阐述了以东正教为代表的宗教必须与国家政治相分离。

其他的还有如学校与教会分离、剥夺教会批准结婚和离婚的权力,以及剥夺神职人员的政治权力等等。

俄罗斯东正教堂

列宁尽管对东正教持有一种批判的或者是否定的态度,但他内心也充满着理性思想光辉的,并未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之中。当他在剥夺东正教种种特殊权力的同时,并不主张人为地消灭东正教,反而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在《关于信仰自由、教会和宗教团体》等法令中就明确表示了苏维埃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列宁的这个政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既符合东正教对下层民众的深远影响的实际情况,又顺应了当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实际状况,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巩固新生政权的统治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斯大林对东正教的态度

1924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执掌了苏联大权。苏联的宗教政策又发生了巨大转变。斯大林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和列宁一样对东正教依旧持批判的态度。但是,他比列宁更加极端,更加残酷,简单地认为宗教只是荼毒人民的精神鸦片,企图将东正教消灭于人世间。

斯大林除了颁布如《俄获刑法典》等一系列限制宗教的法案之外,还积极地发动阶级斗争、群众运动,如为纪念反抗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入侵而建立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就于1931年被摧毁。

斯大林

斯大林时期在反宗教斗争中,还有一个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社会组织——战斗无神论者同盟。

这个同盟在1925年建立,初名“无神论者同盟”。在1929年为了适应苏联实际需要而更名为“战斗无神论者同盟”。这个组织由苏联著名的革命家雅罗斯拉夫斯基担任主席,以宣传无神论思想为目的,活动形式主要是期刊报纸、游行示威、讲座讨论等。1929年这个组织的成员只有40多万人,而4年以后就已经超过500万人了,表明它在反东正教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斯大林的宗教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941年6月,德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苏军连战连败,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从主次矛盾来分析,这时苏联的民族矛盾已经代替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斯大林为了团结社会各种力量对抗德国法西斯入侵,因而放宽了对东正教的限制,使得东正教在苏联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1943年斯大林破天荒地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东正教领袖谢尔盖等人。

苏德战争

三、赫鲁晓夫对东正教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这暂时的和平环境以及宽容的宗教政策,东正教又复活了,教士教徒不断增加,教堂不断修建,在1949年初,苏联教堂已达到了接近15000所。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继任苏共第一书记。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又开始走向极端,又开始希望“不给信仰上帝的宗教留下任何余地”,企图消灭东正教。

赫鲁晓夫的严厉宗教政策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1956年,赫鲁晓夫做了对批判斯大林,反对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以后,斯大林受到严厉批判,而他在苏德战争时期做出的宗教宽容政策自然要被推翻。第二,赫鲁晓夫等人在社会主义苏联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之后,开始认为共产主义很快就要实现,而唯心主义的东正教作为一大阻碍,必须尽快消灭。第三,由于当时苏联经济恶化,为了寻找财源,赫鲁晓夫将目光投向了东正教。

赫鲁晓夫作为一个在斯大林主义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他的宗教政策很大程度上在模仿着斯大林早期的作法,用强制性的行政、司法手段来限制东正教,迫害东正教徒。具体的措施主要是关闭教堂和修道院,禁毁宗教书籍,打击教职人员等。

赫鲁晓夫

四、勃列日涅夫的宗教政策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继而当选苏共第一书记,开始了其为期18年的执政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面临的头等问题就是宗教问题,由于赫鲁晓夫激进的反宗教运动,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与分裂。勃列日涅夫是一位无神论者,尽管他对东正教也持消极否定的态度,但他还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训,转而采取了更稳健的宗教政策。

勃列日涅夫摒弃了原来那些大规模关闭教堂、修道院,没收教产以及逮捕宗教人士的激进做法。他所采取的措施更多的是利用宗教事务委员会等机构对东正教进行管理约束,控制教会领导人,加强无神论思想教育等。以至于有人认为这是苏联东正教的“文艺复兴”时期。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苏共党人对于东正教依然是批判的态度,他们只不过采取了一种更加稳健的、利于消弭对抗的方法在处理宗教事务。总而言之,东正教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依然处于衰落状态,只不过这个衰落过程更加隐蔽了。

勃列日涅夫改变宗教政策的原因在于:第一,东正教在与苏联共产党人的不断接触中,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东正教社会主义化。第二,在1956年赫鲁晓夫发起了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后,苏联思想的禁锢逐渐被打破,出现了解冻化现象。思想的多元也导致人们对宗教政策的看法和态度不同。第三,西方的敌对势力的渗透要求苏联宗教政策必然改变。第四,勃列日涅夫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谨慎小心的人,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这让他不会做出像赫鲁晓夫那样的愚蠢鲁莽的事情。

勃列日涅夫

五、戈尔巴乔夫对东正教的措施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后,经过一番波折,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直接断送者,在苏联原有的宗教政策方面也没有例外。

戈尔巴乔夫积极进行改革,提倡新思维,将苏联的宗教政策彻底地向“右”转。1988年,戈尔巴乔夫允许东正教举办纪念“东正教成为俄国国教一千年”的仪式,并会见了东正教主要领袖,发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话。1990年颁布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允许教职人员享有政治权利,允许教会拥有财产,放开了原来教仪只能在教堂举办的限制,甚至准许部分官兵信教……

戈尔巴乔夫

这些措施导致苏联宗教政策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前几位苏联领导人制定的宗教政策,偏离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方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解体

文史君说

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它的消失灭亡需要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等多重条件皆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列宁的宗教政策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他并不把消灭东正教为目的,而是结合实际,提倡信仰自由原则。列宁之后的苏联领导人的宗教政策,不管是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左倾,还是戈尔巴乔夫的右倾,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符合宗教产生、发展、灭亡一般规律,必然是要遭到失败的。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徐家玲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

张达明:《苏联的东正教》,《苏联东欧问题》1989年第6期。

郭清:《戈尔巴乔夫与俄罗斯东正教复兴》,《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重振丁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