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古代家训中的经典名作,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清风斋 2022-03-18

夫①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②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③。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④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⑦则不能治性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⑨,多不接世⑩,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1. 夫(fú):助词,用于段首或句首,表示发端,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2.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3.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4. 广:增长。

  5.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6.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7.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8.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9.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0.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人物介绍

诸葛亮:(181年一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刘禅追谥他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赏析

这篇文章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诸葛亮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在这篇《诫子书》中,

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简约的力量: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