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廷占领中原后,为巩固其大后方,以“插柳结绳”实行封禁东北

 史家之韵 2022-03-18

我国的东北,是满族聚居的地方。明朝末年,满清在明将吴三桂的帮助下,顺利进关,并四处征战,一路占领中原,夺取了全国政权。

虽然满清统治了全国,但是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仍如火如荼,此起彼伏,满清政权处于极不稳定之中,因此,他们的发祥地东北,成为了巩固政权的大后方。

为此,清廷把东北划为一个特殊的地区,以盛京(今沈阳)为留都,仍设六部中央级机构,还设内大臣(后来改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进行管辖。为了保持满语、骑射的传统和风俗,清廷还实行封禁政策。

清廷为了防止汉人出关,设置了“柳条边”的标示禁区界线的柳条墙,即是在土堤上“插柳结绳”成墙。据杨宾《柳边纪略》记载:“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指中原地区)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

柳条边就是用土堆成高宽各三尺的土堤,提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中间用绳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道柳条墙,实际是柳条篱笆。在篱笆墙外再挖深、宽各八尺的壕沟,来防止人们逾越。在沿边的交通要道和险隘之处,又设置了专门看守的官兵,凡是来往的行人,必须持路票出入,如果有人偷越,则逮捕以违禁论处。

清廷如此防范东北,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因为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盛产人参、皮毛、鹿茸等珍品,这些是清廷皇室和八旗贵族极为重要的财富。因此将一些重要产地划为禁区,不允许人们采挖和猎取。柳条边的修建是清朝垄断东北特产实行封禁政策的一项具体措施。

这条柳条边虽然并不是一条国界,但它确确实实地阻挡了各族人民的自由。关内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往往冒着生命危险过海越边,到东北各地劳动并居住。

据《柳边纪略》记载:“康熙年间,凡走山者(指私挖人参的人),山东西人居多;岁不下万余人。”乾隆时虽然三令五申禁令,但出边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荒年时节,闯关东的人更多,清廷也不得不承认现实,逐渐设立州县进行管辖。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一方面由于沙俄极力推行对我国的侵略扩张政策,严重威胁东北地区的领土主权;另一方面,清廷由于外国侵略赔款加多,白银流失严重,造成财政困境,黑龙江各城俸饷十不及一。

所以,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条奏开禁移民实边的政策。具体政策是:“招民试种,得一分租赋即可裕一分度支;且旷地既有居民,预防俄夷窥伺,并可借资抵御。”

从此以后,东北的“柳条边”封禁政策完全的废弃了,广大的东北地区,大多变成了耕地。

本文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史常识-历史地理部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