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拒绝清廷第一次任命,反而提出复出六大条件

 史家之韵 2022-03-18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革命党人成立军政府,打响了推翻封建专制的第一枪。此时,清廷除了北洋军有战斗力外,已经无兵可调,而北洋军却只听命于已经被清廷免职两年的袁世凯。

1908年11月4日和5日,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慈禧临终前任命光绪弟弟醇亲王载沣刚刚两岁的儿子溥仪继位,是为宣统皇帝,载沣以摄政王身份处理朝政。

想当年,光绪帝推行戊戌变法,结果因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告密,害得光绪帝被终身幽禁。此后袁世凯官运一路亨通,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练兵处会办大臣、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等职。如今,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而光绪的亲弟弟载沣掌管了清廷的大权,此仇如何不报?

载沣也确实想替哥哥光绪帝报仇,但是他还不敢贸然下手,因为他知道袁世凯的势力和心腹在当时已经布置到了清廷各个方面。载沣知道张之洞是袁世凯的政敌,所以他与张之洞密商杀袁世凯的事情,结果,张之洞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国有大故,不宜诛戮旧臣。”

载沣又密电征求与他有心腹之交的北洋军第4镇统制吴凤岭、第6镇统制赵国贤等人,结果,他们的回答却是:请先解除他们的职务,以克兵上有变,致辜天恩。

看到袁世凯的政敌不同意杀袁世凯,自己在北洋军的心腹也不同意杀袁世凯,载沣也就不敢对袁世凯下手了,但他绝对不能容忍袁世凯继续留在朝廷里。因此,在1909年1月2日,载沣以清帝的名义下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位,着回原籍养病。

袁世凯此时也愿意离开这个天子脚下的生死之地,他在离开京城的时候,把他以前用30万大洋买下来的府学胡同住宅赠与了他的心腹大将——江北提督段祺瑞,为他后来的东山再起留下伏笔。

当武昌起义爆发,而前往剿灭革命党人的北洋军在荫昌的率领下,作战不积极,眼看革命党人在南方声势一天比一天壮大,载沣在时任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的极力推荐下,明知重新起用袁世凯是引狼入室,但为了能迅速扑灭武汉革命军,也被迫于10月14日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抚事宜,“除湖北军队外,荫昌所率各军及水陆援军,亦得会同调遣。”

谁料,袁世凯对这道圣旨却并不满意,因为清廷还没有把前方军事的指挥全权交给他,而是只派他做荫昌的副手。另外,他也考虑载沣对自己的疑心未去,此时急于出山,恐怕会引起载沣的怀疑。因此,他依旧用“足疾未痊”的理由辞谢了对他的任命。

奕劻接到袁世凯的拒绝后,也不明白,本来他和袁世凯的心腹徐世昌等人,已经是按照袁世凯的授意出面保荐他重新出山了,现在清廷已经重新起用他了,怎么袁世凯又装腔作势地不肯受命呢?为此,他又叫徐世昌于10月22日秘密到河南彰德(袁世凯隐居地)去了解一下袁世凯到底是怎么想的?

徐世昌到彰德后与袁世凯一番密谈之后,很快就回到京城,装作很生气的样子回报奕劻说:“慰亭(袁世凯字)真是不像话,他还提出一些就职的条件,这些条件都是万万不能答应的,我看就让他在家里待着吧,不见得没有他前方就不能打胜仗。”

奕劻问他袁世凯都提出了哪些条件,徐世昌才慢吞吞的说出了如下六个条件: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武汉起事人员;五、授予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六、保证他军队粮饷的充分供给。

袁世凯提出的这些条件,其实质就是要把清廷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要从满族大臣的手里夺过来,使清政府完全听从他的摆布。根据这些条件,不仅皇族内阁奕劻要下台,连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载沣也要退居无权无势的地位。

袁世凯现在之所以敢于提出这些足以吓倒清政府的条件,是因为他在此时已经处于北洋军的严密保卫之下,清廷已经不可能对他下毒手,而且还指望他率北洋军去剿灭武昌起义的革命党人。同时,袁世凯还想利用这些条件,把革命军也保全下来,以便作为控制清廷的一股力量。

此时,南方一省接连一省地宣布脱离清政府,不仅壮大了湖北革命军的声势,而且北方也受到了革命力量的严重威胁。10月25日,革命军又一举攻克了汉口,并以汉口为基地向外围发起新的攻势。

此时,惊慌失措的载沣,不得不向袁世凯作出第二次让步,于10月27日,调荫昌回京供职,下令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接替荫昌职务。同时下令冯国璋为第1军军统,担任前方作战;段祺瑞为第2军军统,担负后方接应,两军及所有赴鄂的海陆军队,均归袁世凯节制。

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的同一天,冯国璋即率北洋军又夺回汉口,似乎是为了表明北洋军真的只听命于“袁宫保”。

面对此情此景,清廷无奈地在11月1日,又任命袁世凯为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自此,袁世凯重回清廷的权力顶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