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后主若采纳此人计策,则隋文帝统一天下未可知期

 史家之韵 2022-03-18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后,即把统一全国作为己任,为此,隋文帝开始制定的政策是先弱后强,先南后北,即先平定较弱的江南陈朝政权,再集中力量战胜北方强悍的突厥。

但实际情况是突厥骑兵飘忽不定,时而威胁到京师长安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先制服突厥,不仅统一江南不可能实现,连自己的政权也有可能丢失。

于是,隋文帝又改变了政策,他采纳长孙晟“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计策,开始打击突厥。开皇三年(583年),突厥正式分裂成了东、西两个汗国,本来最强大的沙钵略可汗并于次年向隋朝入表称臣,这样,突厥被制服,隋文帝又开始集中精力策划统一江南的事情。

当时江南有两个政权,一个是小国后梁,建都在江陵(今湖北荆州),早在杨坚代周之前就已经成为北方政权的附庸,后梁只是北方政权用来牵制陈朝的一颗棋子。另一个便是陈朝,它占有长江以南三峡以东、东南达海的大片土地,是隋朝统一全国的主要作战目标。

此时的陈朝君主正是后主陈叔宝,他如同历史上多数的亡国之君一样,任用小人,沉迷于酒色而荒废朝政,即使上朝也是怀抱貌美的贵妃张丽华来决断政事。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认为,已没有必要再以后梁来牵制陈朝,后梁已没有利用价值,于是,遂废梁帝,后梁灭亡。

次年三月,隋文帝下达了讨伐陈朝的檄文,历数陈后主的罪状,并命人抄写了30万份,潜送到江南,四处散发,以瓦解陈朝的士气。

十月,隋文帝任命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兼行军元帅,统领灭陈军事。隋朝兵分八路,开始攻打陈朝。隋军主要分为两个战区:西战区一方面要进攻长江上流各重要州县,另一方面牵制并截断陈朝上流的诸军,使他们无法救援都城建康(今南京市);东战区则是直扑陈朝都城,灭掉其中央指挥机关。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军开始从京口(今江苏镇江)、采石(今安徽当涂)渡江,而陈军纷纷投降,隋军的贺若弼率先兵临建康城下。

此时的陈后主才感到末日来临,整日啼哭。当时建康尚有甲士十余万,尚可一博,因此,大将任忠向陈后主献策:“兵法客(指攻方)贵速战,主(指守方)贵持重。今国家足食足兵,宜固守台城(建康的宫城),缘淮立栅,北军虽来,勿与交战。分兵断江路,无令彼信通。给臣精兵一万,金翅三百艘,下江径淹六合(今江苏六合)。彼大军必谓其渡江将士已被俘获,自然挫气,淮南人士与臣旧相知悉,今闻臣往,必皆景从。臣复扬声欲往徐州,断彼归路,则诸军不击自去。待春水既涨,上江周罗目侯等尔新蔡诸军,必沿流赴援,此良策也。”(《隋书·任忠传》)

任忠在此危急时刻所提的建议要点主要包括:沿秦淮河修筑防御工事,守住宫城,不与敌军交战。派军队阻断敌军与江北的联系,并乘快艇奔袭六合,因为六合是隋军总指挥杨广的前沿指挥部,若杨广与渡江部队的联系被切断,隋军一定会认为渡江部队已被歼灭,士气必大挫。

任忠过去在淮南带过兵,现在愿意渡江到淮南召集旧部,前往徐州切断敌军的归路,隋大军定会撤退,待到春季江水大涨时,上游的部队会沿江驰援,那么,建康的威胁将彻底解除。

应该说,任忠献出的此计既大胆新奇而又切实可行。无奈陈后主对军事一窍不通,早就被隋军的气势吓破了胆。而后主的亲信施文庆又担心将军们立功后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也不赞成陈后主采纳这个方案。没有主意的陈后主也就听不进任忠的良策。

陈后主又让陈将萧摩诃出城与隋军决战。任忠知道这样瞎指挥必败,他向陈后主扣头,请求千万不要盲动,但陈后主依旧不听。结果陈军大败,萧摩诃也做了隋军的俘虏。

任忠看到陈朝气数已尽,他便投降了刚刚赶到建康城下的隋将韩擒虎,并引韩擒虎的军队直入朱雀门。守卫的陈军还要准备抵抗,任忠说:“老夫都投降了,你们还能成什么事”于是,守卫们也都放下了武器。

这样,韩擒虎的部队冲入建康城的宫内,并从一口枯井中的绳子上抓获了隐藏在下面的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三人,陈朝就此灭亡。所幸,陈后主如同三国时“乐不知蜀”的刘禅一样,后来受到隋文帝的优待,享受着隋朝三品大员的待遇,并得以善终。

隋灭陈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隋朝通过精心准备,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战略决策,仅用了四个月就灭亡了南方的陈朝。反思此战,如果陈后主采纳任忠的计策,隋朝灭亡陈朝的时间也许要费时许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